1234年,窝阔台大汗灭亡金国,这一年他一个孙子海都出生,成为后来蒙元帝国一生的噩梦。作为合失儿子,海都并不起眼,但时势造英雄。1251年,海都16岁,开始了与拖雷家族长达50年的对抗。

1251年,蒙哥继位,蒙古大汗之位发生转移,从窝阔台系转移到拖雷系,蒙古帝国出现了裂痕。16岁海都,被发配到叶密立,他忍辱负重,纵横捭阖,重建窝阔台汗国,与拖雷家族争夺蒙古正统。

蒙哥继位,极力打击窝阔台家族,且窝阔台家族本就不团结,16岁海都是如何支撑50年,熬死蒙哥、忽必烈两位大汗呢?除了强大的军事能力,海都的政治手腕一流,懂得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如何找准目标。

拖雷家族,反对者很多,蒙哥压力也不小。1256年,海都实力增强,本就不满蒙古朝廷的他,直接扣留蒙哥的使者。蒙哥忙于攻打大理、南宋,这是海都敢于挑战大汗的底气。

1259年,蒙哥大汗阵亡,忽必烈、阿里不哥展开争夺。海都抓住机会,极力拥戴阿里不哥,换取阿里不哥承认他“攻占”的西域疆土,以及对窝阔台系诸侯领地的占领,取得一个所谓的“合法”性。

忽必烈、阿里不哥之争,除了东道诸侯,其余诸侯几乎都支持阿里不哥。蒙古贵族看来,阿里不哥才是正统,忽必烈是叛逆。西道诸侯,成吉思汗后裔,也就是黄金家族,支持阿里不哥。

有了阿里不哥的承认,海都就是合法,其他蒙古贵族都承认。阿里不哥战败,也不影响海都的地位,因为蒙古贵族依然不服忽必烈。海都利用拖雷家族内战,为自己赢得合法性,接下来就是经营西域了。

西域,泛指嘉峪关以西的地方,包括中亚、西亚、两河、阿拉伯半岛、东欧等广大地区。在这里,术赤系钦察汗国、察合台系察合台汗国、拖雷系的伊利汗国相互争夺,矛盾重重。

伊利汗国,各方势力公敌,跟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都有冲突。对海都而言,伊利汗国不难对付,他主要是在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之间挑起冲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无疑是血海深仇,彼此既有历史矛盾,也有现实利益冲突。成吉思汗的四个嫡子,老大术赤、老二察合台水火不容,察合台公开说术赤是蔑儿乞人后代,不承认他是成吉思汗儿子。

术赤被排挤打击,郁郁而终,故而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一开始就有矛盾。现实利益矛盾,是争夺河中、呼罗珊,都想得到这些绿洲农耕区,以及控制丝绸之路的枢纽,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察合台汗国,此时是八剌当家,他是忽必烈一手培养起来。钦察汗国,是忙哥帖木儿当家,与海都结成同盟。海都知道忙哥帖木儿的想法,便主动表示帮助他收拾八剌,攻入河中。

海都、八剌交战,战火遍及整个绿洲农耕去,破坏极为严重。海都处于劣势,忙哥帖木儿为了保住利益,出兵增援海都,击败了八剌,稳住阵线。

八剌战败,海都又纵横捭阖,在八剌、忙哥帖木儿之间斡旋,把他们一起拉到谈判桌上,协商解决河中问题。八剌对忽必烈不满,也不想牺牲太多,同意跟忙哥帖木儿和谈。

16岁海都,如何凭借一己之力,与拖雷家族对抗50年

1269年,海都、八剌、忙哥帖木儿三巨头在塔剌思开会。此次会议,三巨头在这几点上达成一致:斥责忽必烈违背蒙古传统,瓜分河中地区,联手对付拖雷系的忽必烈、阿八哈伊利汗国。

河中地区,三分之二给八剌,其余海都、忙哥帖木儿瓜分,大家其乐融融。河中是钱袋子,各方不能在河中作战,要尽可能保证这里稳定,使其成为物资的补给基地。

按照成吉思汗分封,术赤、察合台、窝阔台都有自己的“兀鲁斯”,也就是所谓的领地,但只能管理牧民、草原,而不能插手城市,不能管理绿洲农业。城市经济,则由蒙古朝廷派遣达鲁花赤负责。

瓜分河中,处死或者驱逐达鲁花赤,意味着蒙古帝国宣告瓦解,蒙古西域出现了4大汗国。其中,伊利汗国是公敌,成为各方讨伐对象,最后钦察汗国灭亡伊利汗国。

海都通过塔剌思会议,树立了在河中的威望,也把所占领的土地合法化。八剌打不赢忙哥帖木儿,却因海都的关系,得到了河中绿洲的绝大多数,对海都感恩戴德。

海都,显然不是为了八剌着想,他给八剌挖坑。八剌相信海都,海都则鼓动八剌去攻打伊利汗国,与阿八哈争夺呼罗珊,并许诺自己将带兵惨重,夹击阿八哈。

八剌出兵呼罗珊,击败阿八哈,把战线推广到两河流域。谁知,海都却故意拖延出兵,坐视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厮杀,八剌孤军深入,被阿八哈包围,遭遇惨败,退回喀布尔,忧愤而死。

八剌病逝,儿子相互争夺,海都扶植笃哇,成为最后赢家。笃哇是察合台汗国一代雄主,在位时间几十年,一直跟着海都混。海都控制了察合台汗国,加上自己的窝阔台汗国,具备了与忽必烈对抗的本钱。

忽必烈,对手不是海都一人,还包括南宋。元军攻打南宋,伯颜的30万大军在两淮厮杀,海都、笃哇则分别攻入岭北、西域,并威胁漠南的安全,而北平王那木罕、丞相安童却无法解决。

1276年,丞相安童处置适当,激起了禾忽叛乱,河西走廊被截断,元朝无法与西域取得联系。不久,西征军拖雷系内战,脱黑帖木儿、玉木忽儿、昔里吉、撒里蛮、明里帖木儿造反,劫持那木罕、安童。

丞相安童,被送给海都;那木罕,则送到忙哥帖木儿。昔里吉等叛军,希望联手海都、笃哇、忙哥帖木儿,一起对付忽必烈。海都当即许诺出兵,要第三次杀入岭北,但他更希望看到拖雷系内战,喊得凶,却只是口头支持而已。

西征军叛变,影响了忽必烈决策,他一度打算放弃南宋,但伯颜劝阻才作罢。1281年,伯颜、玉昔帖木儿、刘国杰等经过5年战斗,才扑灭叛军,但海都、笃哇又再次杀来,并暗中联系东道诸侯。

东道诸侯,成吉思汗的弟弟及其后代,封地在和林以东。近水楼台先得月,且血缘关系没啥优势,故而历代蒙古大汗都拉拢他们,对抗黄金家族诸侯,故而东道诸侯在中原也有不少领地。

忽必烈、阿里不哥内战,东道诸侯支持忽必烈,但矛盾旋即而来。忽必烈奉行中原汉地政策,对蒙古草原传统不感兴趣。忽必烈推广行省制,剥夺诸侯王对领地控制权,激起了不满。

以乃颜为首的东道诸侯,成为海都拉拢对象,双方联手,一起对付忽必烈。为了对付西道、东道诸侯,忽必烈心力交瘁,年近八十还要御驾亲征。1294年,忽必烈驾崩,海都、笃哇依然在西域战斗,与元朝对抗。

1301年,海都在战斗中负伤,不治身亡。从1251年开始,到1301年结束,海都与拖雷家族对抗50年。熬死了蒙哥大汗、忽必烈,也是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