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位整整六十一年,还没等别的皇帝追平纪录,他就稳稳立在了中国历史单人榜的最顶端。可是谁也没想到,乾隆居然为了不超过自己爷爷,阔气地在六十年那年“主动退休”,做了太上皇。这操作多少有点神来之笔,不过翻翻古书,这记录其实早有人碰触过。夏朝时期,一个叫寒浞的人,皇帝位置坐了六十年,这一点乾隆还真没留心。

寒浞常常被当成反派。他的出生到底咋回事,庄重点历史记载得七零八落,有说他是东夷一支伯明氏的后代,也有人坚持他祖上和黄帝、炎帝扯得上关系,本来根红苗正,可惜后来一出手就把祖上的脸丢光了,史书干脆给他攒了个“姓氏改编版”。

小寒浞长得五大三粗,天生很能打。村里的人被他折腾得没法,只能去找族长投诉。结果族长一气之下,直接把他赶出家门。你说如果不是有背景,别人家小孩哪能野成这样还不被大家合伙收拾?被扫地出门的时候,都懒得回头和亲人说,该说是心硬还是自个儿觉得没必要,这事说不出个谁对谁错。

流浪在外算倒霉吗?未必。他遇上个“传说中”的高人,成了师父门下的徒弟,这桥段现在看来满是套路,偏偏当时没人觉得突兀。然后寒浞学成归来,对恩师下了狠手,哗啦啦一把火,连族群都不带留情。这一串操作下来,又背了个“灭师”的罪名。

学会了本事,谋生路又单一,不去打仗去哪儿?他一步步混进了有穷国,拜在后羿门下,还认后羿做了“干爹”,这情节怎么看怎么像夏朝的吕布。打仗时寒浞勇猛异常,不到二十岁已经成了相国,军政两把抓。后羿全盘信任他,所有说寒浞坏话的人都给处理掉。讲真,这事儿后来也给后羿带来了大麻烦。

二十岁的寒浞,干起了“合伙人”,也就是与人谋划,直接把后羿给杀了,顺带把自己推上了更高位置。如果说和亲人、师父闹掰还能各种解释,杀掉“义父”后羿这事儿,不管哪代人也难替他说话。更夸张的是,他居然最后当了国君。只不过在史书里,这“三宗罪”压根洗不掉。

孔子对寒浞简直毫不手软,评论他“弃亲、灭师、弑君”,直接在名录里把他去掉。要说孔夫子拉黑你,历史上不是没有,那也分人,比如少正卯,说得难听点,还能找点存在感。但寒浞行了,彻底从正史中被打入冷宫。

可这还不是寒浞的全部。登基没两年,他就开始对夏朝下手,卷起大旗,挥兵南下。夏朝王族基本被杀个精光,除了个意外——一位怀孕的夏王妃子幸运逃生,生下了少康。这孩子后来在外祖家壮大势力,召集流民,辛辛苦苦复仇几十年,最后杀回王都,把寒浞和他的家族也送上了断头台。那时寒浞已经八十岁。命运兜了一圈,谁输谁赢也说不清。

说到少康,成了复国的“励志模板”,但他之伟光正,全是因为后人都把寒浞写成大反派。寒浞这一辈子,其实就没洗白过,民间、官史,谁也不让他说话。

16岁官至相国,20岁篡位称王,当了60年皇帝,为何被历史抹去?

事实好像很清楚,可真就没别的可能?其实历史经常会拐弯。网络上的梳理各不相同,大多数新查出来的资料显示寒浞其实比许多神话中的“残暴君主”更正常点。有穷国本就靠军事实力立足,竞争激烈到极点。寒浞一开始受族人排挤,十岁出门能有啥能力?或许只是部落内权力斗争,落到史官笔下写得离奇了点。至于什么“杀师焚家”,那时候人烟稀少,谁能给你记账?但杀后羿这事,史料提供得还算靠谱。

权力腐化速度之快,好像不分古今。后羿胜利之后逐渐荒废朝政,这一点也有不少现代学者考证,比对秦、汉之交人物转变也看得明白。寒浞做国相时,后羿的旧臣都被清洗,权力收得死死。而少康的崛起,则是典型草根反攻精英,靠着落难身份、民族仇恨、长时间积蓄力量逆转乾坤。冷门数据统计,国内外考古与文献参考,《中国通史纪事本末》《夏商史新编》都在这一段提出过相互印证。

更具体点,寒浞称王期间进行了大规模土地兼并和武力改革。其实有穷国的“强兵政策”极大改变了夏朝早期的制度结构,这不是纯粹的暴政压榨,至少从某些遗址来当地的基础农业和武装力量短时间内有一个阶段提升。2022年安徽庙墩遗址考古最新报告显示,该时期人口减少速度低于此前所述“完全灭绝论”。

再看纯狐与寒浞的争议,她原是后羿的正妻。联合寒浞,把后羿做掉,然后成为新王后,生了两个儿子,也算是宫廷大戏翻版。古人的文章还是写得太绝对,现代人再去琢磨,就会觉得那都是人性里的隐秘勾连。不过纯狐这个人设,后来被换成神话中的嫦娥,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文人对道德形象有个自洽的安排。

这些线索拼起来,寒浞不只是单一的“恶人”,他还是推动大动乱的一个临界点。有的说他善于把握时机,性情坚韧,动作狠辣。也有史学者觉得,这人只是当时社会崩溃、利益重新分配的一个产品。少康复国靠的不是天降正义,而是借助基层力量和外援,把大势摸索着带回正轨。对寒浞性质的认定,不同角度甚至今天还争议不断。

网络热议也好,考古新材料也罢,其实都没法旁观那个年代真实的逻辑。如果夏朝覆灭、王位争夺、忠奸交替成了命定轮回,这种故事大几率还得继续演下去?当人的命运和大势裹挟到一块,再多的成王败寇恐怕说不清是偶然还是必然。

寒浞这个人物,受关注似乎只是因为他站在了对英雄的反面,没人否认他能打、会权谋、行动快绝,至于历史书上加的那些罪状,也许“对仗工整”让后人看得明白、下得了笔,可是不带一丝温度。极端地没人关心他本人的故事是否真实,谁都不愿意费劲给反派洗地。有人甚至觉得,寒浞其实也不是那么“坏”,他恰好是规则的产物而已。

说起,有些奇怪。康熙的六十一年、乾隆的退休、夏朝的交替、寒浞的命运,全混作一锅历史浓汤。真相,没人说得清,有时候只是那个时候“需要什么形象”,就留下了什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