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碧读·切尔西
作家苏岑曾说: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年少时,很不理解,以为朋友越多越好;行至半生,慢慢领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同路人,以下三种人只会消耗你,需趁早远离。
01
见不得你比他好的人
知乎上,曾有人问:
“同样是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有时会产生嫉妒,而有时会产生崇拜?”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一针见血:
“近的会嫉妒,远的会崇拜;够得着的会嫉妒,够不着的会崇拜;有利益冲突的会嫉妒,没利益冲突的会崇拜。”
是不是扎心又现实?仔细想想,生活中确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思:你可以过得好,但不能比我好。
见不得你好的人,往往就是身边人。
看过一则故事:
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可以满足他的任何愿望,但他的邻居会得到双倍回报。
世上竟有这等好事,他不禁大喜,但转念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邻居就会得到两份;如果我要一个美女,他就能左拥右抱了。”
一想到邻居将比自己拥有的多,心里便极度不平衡了。
最后,他狠心地对上帝说:“要不你挖掉我一只眼睛吧。”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名的“螃蟹效应”:
当篓子里有一只螃蟹时,必须要盖上盖子,以防它爬出来。
但放入两只以上的螃蟹时,反而不再需要盖盖子了。
因为,每当有螃蟹想要往外爬时,其他的螃蟹都会拖拽它,每只螃蟹互相踩爬,最终没有一只螃蟹能爬出来。
强者相互搭台,弱者相互拆台。
见不得你好的人,往往具有弱者思维,这种人,比较短视,因在你身边,看得到你的变化,容易心态失衡,滋生恶意的嫉妒。
《奇葩说》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宁愿拿着那些遥远在天边的人,当自己的偶像和榜样;却不愿学习、尊敬和欣赏那些我们身边取得进步和成就的人,这是我们真正的问题所在。
一个人越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就越难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反而阻断了进步的路。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希望身边的人都优秀,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成长的最快方式,就是与优秀的人同行。
02
爱抱怨的人
曾在知乎上,看到@妙妙的分享:
妙妙有个朋友,只要见到她便开始吐槽。
家庭,生活,工作,好像每一件事都不如意。
刚开始妙妙都会耐心地倾听,希望能为她排忧解难,然而听得多了,她发现朋友眼里没有一丝美好,什么都值得抱怨。
更可怕的是,妙妙发现自己也越来越不开心,整天愁眉苦脸,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直到她偶然得知,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能量圈中,坏情绪是会传染的,人应该多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
她便开始有意疏远这位爱抱怨的朋友,重新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相信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
婚姻不幸福,便抱怨伴侣不体贴;
工作不顺利,抱怨项目太难;
生活不顺心,抱怨社会太糟糕。
三毛在《亲爱的三毛》中写道:
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的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生活中,遇到散发恶臭的垃圾桶,我们都会避而远之,试想,又有谁愿意当别人情绪的垃圾桶呢?
人人都希望心情明媚,但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与其被别人的抱怨所掩埋,不如趁早远离。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
“作为一个成年人,首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任由坏情绪泛滥成灾,殃及池鱼的人,不可深交。”
03
见利忘义的人
古人云:
“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朋友相处,贵在真心,倘若一开始就打着小算盘,这样的交往必定无法维持。
苏轼刚入政坛时,才华过人,很受高太后看重。
有个叫赵君锡的人,觉得他前途无量,将来肯定能帮到自己,便投其所好,与苏轼相交。
苏轼出知杭州时,他上奏奉承地说:轼留在朝,天下蒙福。
几年之后,因反对新法,苏轼在朝廷中备受打压。
赵君锡见状,生怕影响自己的仕途,立即与苏轼划清界限,上书弹劾说:“苏轼身受朝廷的恩惠却心中怀有谋逆的想法,对先帝无礼,请朝廷立即追究苏轼的罪行。”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有酒有肉亲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你身处高光时刻,高朋满座,感觉身边都是朋友;当你身陷低谷,孤立无援,甚至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见利忘义的人,从来没有什么真情实意,他对你好便是有利可图;一旦失去利用价值,捧高踩低绝不手软,与这样的人相处,得时刻提防,实属心累。
人海浮沉,没有人能保证一生无忧,谁都希望真心不被伤害,信任不被辜负。
所有经得起推敲的感情,无非是感情里的人经得起考验。如若不能,只能远离。
▽
作家韩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
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
一个成熟的人,一定懂得精简自己的朋友圈,远离消耗自己的人。
余生很贵,你值得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