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 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传统教育和现代学术是两个系统,所以,这里用了“用这个名词描写”“再适当也没有”的表述。接着进一步说明现代学术是建立在实验上的】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看来,这个判断有可能引来砖头】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 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种白描本来是一种写意,仅仅是为了达到简练表意的效果,但是容易引来无妄的攻击。本来,王阳明的看竹子是为了通过对竹子的“格”达到引出内心固有的有关竹子的“存在”,作者的理解是没有错的,所以才有最后一句总结】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转折,过渡段】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虽然作者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强调“实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里的表述还是值得检讨的。新的知识“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但是,也不是“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这么狭隘的。因为,“实地实验”,尤其是“实验”概念太过局限性,总体上是属于一个现代科学内部的概念。“实地实验”强调了强烈的主动性,但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既有主动性,又有很多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具有被动性。很多社会科学规律、自然科学规律并不是通过主动实验发现的,而是通过对各种“自然发生”的现象的认识发现的。因此,不如用“社会实践”这个广义的概念更符合现代学术范畴】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后面的举例说明,这是针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提出的批评,也就是说,王阳明的“格竹”过程具有消极的观察的特点,缺乏主动性,也就是积极性,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缺乏计划性】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这是对上面的批评的补充说明,“选择性”表现为对目标的选择和计划的制定。由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对“竹”的选择比较盲目,缺乏比较科学的理由,表现为没有眼光。目标不明确、缺乏计划性的实验,谈不上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这个结论很重要,值得细细思考。但是,这个结论似乎不是前文所能得出的】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王阳明的思想就是固有的唯心主义思想,认为社会有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人生就是为了这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存在的,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探求维护那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的方法,他的“格物”所要“致”的“知”就是这个维护的方法。也就是说,这个背景所表现出的“理论”是个错误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理论。偏向于思维而不愿动手在于这种理论让大家以为,人的内心固有必要的知识、道理,通过“格物”,通过某种偶然的觉悟,通过某种契合,就能挖掘出人的内心的存在,所以,不需要动手。因为不需要动手,表现为“不愿意动手”。功课很好本身不是一个坏事。说明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掌握了。其缺点在于:老师所交给的东西是对的还是错的。否定学生的100分,其本质不是否定学生本身,而是对老师教授内容的否定。学生不知所措的表现,在于学生学到的东西,对于自己面对的东西不起作用。】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从这里的表述看,这种认识来源于传统教育。也就是说,这里暗示的内容是,作者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观念:你只要按学习要求“用功”,就能“一帆风顺”】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这个说明,老师在特殊时候并不能做到有主张、有主意,所以,才需要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从全文看,这里的意思是说“埋头读书应付一切”是传统教育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