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永乐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难功臣(下)奉天与...

永乐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难功臣(下)奉天与...

俗语:“家无三声不算家”,说的是哪三种声音?少一声都不能美满

一砖一瓦,有情有爱,这便是人们的“家”。人的一生离不开家,从父母的小家中成长,之后在社会上立足组建自己的家园, 人这一辈子都是从家中来,从家中去的。无论在外漂泊多远,都犹如不会断线的风筝, 始终在心中的一隅之地留有家的位置,源源不断地给予人温暖和能量。人们在家中,时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或许会搅的人不得安宁,但这就是最鲜活的日常,过于的安静反而会让人觉得冰冷麻木。老祖宗对此也曾有言 “家无三声不算家”, 只有一个家中时常回响起这三种声音,才是美满和谐的家业。这说的究竟是哪三种声音呢?这还需要我 更多

飞花令里读诗词——“半生”

人过中年,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是懊恼悔恨,还是心满意足?这一切,都是你想要的吗?无论这半生如何,都是自己的宝贵生活,但求无悔。正如丰子恺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1、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2、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苏轼《西江月·平山堂》3、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二首》4、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5、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更多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夏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于京师(南京)奉天殿,正天子,即皇帝位,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文章图片1

建文四年秋七月(洪武三十五年)壬午朔,朱棣前往京师(南京)南郊天地坛的大祀殿,登极祭告天地昊天上帝,厚土皇地祇。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甲申,朱棣御奉天殿。大封靖难功臣。

文章图片2

共封功臣封号两等七种: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

奉天翊运推诚宣力武臣(右都督顾成)

奉天辅运推诚效义武臣(驸马都尉王宁)

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景隆)

奉天翊卫宣力武臣

奉天翊运宣力武臣

奉天翊运守正文臣(兵部尚书茹瑺)

无奉天靖难称号,封侯者一人(房宽),封伯者一人(谭忠)

追封公者一人(张玉)

文章图片3

爵位三等:公侯伯(国公,郡侯,郡伯,县伯)

原公爵加禄受赏者一人、

封公者两人:

都督僉事封公受赏者二人

封侯者十三人:

驸马都尉封侯受赏者一人

右都督封侯受赏者一人

都督僉事封侯受赏者十一人

都指挥使封侯受赏者一人

封伯者十四人:

都督同知封伯受赏者一人:

都督僉事封伯受赏者五人

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封伯受赏者一人

都指挥封伯受赏者三人

指挥同知封伯受赏者二人

都指挥同知男封伯受赏者一人

指挥使封伯受赏者一人

指挥僉事陞官受赏者一人

仪卫正升官受赏者一人

文章图片4

公爵

原公爵加禄受赏者一人:

李景隆 (朱元璋外甥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朱元璋姐夫岐阳王李贞之孙):江苏盱眙人,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此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晋封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晋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加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赏白金四百两、文綺四十表裏、钞四千贯。

正二品都督佥事封公爵,受赏者二人:

朱能:安徽怀远人,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封号)、特进荣禄大夫(散秩职)、右柱国(公的勋号上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官职)、成国公(功臣爵位),食禄五千二百石(禄位),子孙世袭。其赏白金四百两、文綺四十表裏、钞四千贯,并赐貂蝉冠服

文章图片5

丘福:安徽凤阳人。初授任燕山护卫千户燕王起兵反,他与朱能、张玉首夺九门。真定、白沟河夹河沧州、灵璧之战,皆为先锋,以功累升任至中军都督佥事。战绩显著而不争功。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淇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四百两、文綺四十表裏、钞四千贯,并赐貂蝉冠服。

追封故都督同知张玉: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谥忠显。

文章图片6

侯爵

文章图片7

驸马都尉封侯受赏者一人:

王宁(尚朱元璋第六女怀庆公主,两子王贞亮和王贞庆,王贞庆为景泰十才子之一)

授:奉天辅运推诚效义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驸马都尉、永春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并赐貂蝉冠服。

文章图片8

右都督封侯受赏者一人:

顾成,洪武二十九年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建文元年封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俘。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南军围城,防御、调度都听从于顾成。

奉天翊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镇远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

正二品都督佥事封侯爵,受赏者十一人:

徐忠:早年历任河南卫副千户、济阳卫指挥佥事,镇守开平。成祖靖难时,徐忠率部投降,屡立战功。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永康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并赐貂蝉冠服。

郑亨:安徽合肥人,早年袭父职为大兴(成败皆空)左卫副千户,后出使漠北,升密云卫指挥佥事。成祖靖难时,郑亨率部投降,屡立战功,成祖五次北伐郑亨都随同作战。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武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并貂蝉冠服。

张武:湖南浏阳人,早年任燕山右护卫百户,为人勇猛豁达。靖难之役时,跟随朱棣起兵并攻克蓟州、雄县、鄚州,大破南军,斩首二万级,溺死无算,与众将在真定击败耿炳文。累授都督佥事。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成陽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并貂蝉冠服。

火里火真 (火具,国朝典故本原作火具,明金声玉振集本改火真。):蒙古族。明洪武中归附,授燕山护卫千户靖难之役中跟随燕王攻真定,袭大宁及战郑村坝,皆有功。累迁都督佥事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中军都督府都督僉事、同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并赐貂蝉冠服

陈珪:江苏泰州人,洪武元年,随大将军徐达平中原,授龙虎卫百户。后改燕山中护卫,跟从燕王朱棣出塞,累升至龙虎(来去是梦)卫千户。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参与靖难之役,位列功臣第四,以功升任后军都督同知。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泰宁侯,食禄一千二 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

孟善:山东武定人(今山东省无棣县人),亚圣孟子的第五十五代孙。早期任元朝山东枢密院同佥,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投奔朱元璋,累功升任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投靠朱棣。随朱棣作战,任右军都督佥事。去世后,追赠滕国公,谥忠勇。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保定侯, (原为泰宁侯,国朝典故本) 食禄一千二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

郭亮 :(原作「郑亮」国朝典故本、明史卷一0六功臣世表二改。):安徽合肥人,洪武为永平卫千户。燕兵起兵到达永平,他与指挥赵彝降燕王,靖难时屡建奇功累进都督佥事。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成安侯, (成安成定侯,国朝典故本,明史卷一0六功臣世表二改。) 食禄一千二百石,子孙世袭成安伯。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

张信:安徽临淮人,明成祖朱棣宠臣。承袭永宁卫指挥佥事,因功累升至北平都司指挥佥事,奉朱允炆之命去攻取朱棣,但却偷偷把此事告予朱棣,朱棣十分感激张信,称他为“恩张”。朱棣想纳张信之女为妃,张信坚决推辞。由此更加受到朱棣的敬重。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隆平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隆平伯。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十贯。并赐貂蝉冠服。

王忠:湖北感人。靖难之役与李远守蔚州(河北蔚县),举城降燕。每战常帅精骑为奇兵,屡破强敌。以战功累升都督佥事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靖安侯(原作静安侯,明金聲玉振集本、明史卷一零六功臣世表二改。) 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并赐貂蝉冠服。

李远:安徽怀远人,袭父职为蔚州卫指挥佥事。靖难之役中燕军攻打蔚州,李远王忠与举城投降。用兵擅长伪装设伏,屡建奇功,累功为都督佥事

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安平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安平伯。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并赐貂蝉冠服。

房宽:河南淮阳人。洪武期间任济宁左卫指挥,跟随徐达练兵北平,遂为北平都指挥同知,移守大宁。燕兵到达大宁,房宽被俘请降。将右军战白沟河,失利。后率军攻克广昌、彰德,进都督佥事。

无封号,进思恩侯,食禄八百石,子孙世袭指挥使。其赏白金三百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二千二百贯,并赐貂蝉冠服。

文章图片9

正二品都指挥使(同今省军区司令)封侯爵,受赏者一人(都指挥使与布政使、按察使并称地方三司衙门):

王聪:湖北蕲水人,初任燕山中护卫百户。靖难从燕王起兵,取蓟州,攻遵化,徇涿州。转战茌平、滑口,破南军,获马千五百。还守保定。后率水军击败南军于江上。累迁都指挥使。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武城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并赐貂蝉冠服。

伯爵

文章图片10

从一品都督同知封伯爵,受赏者一人:

王佐:

授:奉天翊运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顺昌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指挥使。其赏白金三百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一二千五百贯,并赐貂蝉冠服。

正二品都督佥事封伯爵,受赏者五人:

陈旭:安徽全椒人,洪武初任会州卫指挥同知,袭父陈彬指挥佥事之职。靖难之役中举城降燕,力战真定,但与盛庸交锋时弃守德州。

奉天翊运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云阳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二千五百贯,并貂蝉冠服。

徐理:河南西平人,洪武年间,徐理担任永清中护卫指挥佥事,改营州卫。靖难之役时,投降燕军,并任右军副将,屡出战功。燕军进攻沧州,徐理与陈旭在直沽造浮桥,以援助燕军。之后累任都指挥佥事。

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武康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二千五百贯,并赐貂蝉冠服。

陈瑄:安徽合肥人,为人骁勇,熟知兵法,善骑射。洪武年间累功迁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建文末年,迁右军都督佥事,命总舟师严守江防。等到燕王朱棣大军到达时,以舟师迎降。明初水利专家。

授:奉天翊运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右军都督府都督僉事、平江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指挥使。其赏白金三百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二千五百贯,并赐貂蝉冠服。

唐云:是明成祖的老部下,出入左右,委以重任。靖难出师时,唐云留守辅助世子朱高炽。南军数次攻城,拒守甚力,战未尝失利,累迁都指挥使。

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新昌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指挥使。其赏白金三百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二千五百贯。

刘才:安徽霍邱人,元末为元帅,明兴归附,历营州中护卫指挥佥事。燕师袭大宁,刘才降燕,从战有功。

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广恩伯,食禄九百石,子孙世袭指挥同知。其赏白金二百五十两、文綺十六表裏(来去是梦)、钞二千贯并赐貂蝉冠服。 (文綺十六表裏,钞二千贯并貂蝉冠服,原无,据明金聲玉振集本補。)

文章图片11

正二品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封伯爵,受赏者一人,也是唯一一位文臣封爵者:

茹瑺 (茹常):湖南衡阳人,贡生拔入国子监,累迁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太祖赐“中外一人,中流砥柱”铁券丹书,朱棣“靖难”军至龙潭,惠帝派瑺等赴燕王军中议和。燕王入南京,瑺以一个劝朱棣进帝位。

授:奉天翊运守正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诚伯,食禄一千石。其赏白金三百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二千五百贯,并赐貂蝉冠服。

文章图片12

从二品都指挥使封伯爵,受赏者三人:

徐祥:湖北大冶人。最早跟随陈友谅归附朱元璋,积功升至燕山右护卫副千户。因谨慎正直,命侍卫燕王左右。跟随燕王举兵反,转战四年,皆有功,累升至都督指挥使

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兴安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二千五百贯,并赐貂蝉冠服。

孙岩(严):安徽凤阳人。跟随朱元璋渡长,累官燕山护卫千户燕王举兵反,他以老守通州建文帝军至,激烈攻城,城楼堞皆毁,他多方设法抵,累升任为都指挥佥事

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 (「奉天翊衛宣力武臣」,「衛」原作「運」,據明朱當■〈氵眄〉国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应城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

赵彝:虹人(安徽凤阳)。洪武时,为燕山右卫百户。跟随傅友德北征,任永平卫指挥佥事。降燕,历诸战皆有功,累迁都指挥使。

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忻成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二千五百贯。

文章图片13

从三品(司)指挥同知封伯爵,受赏者二人:

张辅:从父张玉参加靖难之役,升指挥同知。二年,父战死,嗣都指挥同知。参与夹河(今河北滏阳河)、藁城、彰德(今河南安阳)、灵璧(今属安徽)诸地之战,为朱棣夺得帝位屡立战功。

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信安伯, 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并赐貂蝉冠服。

李濬:安徽和县人,洪武年间李濬袭父职为燕山左护卫副千户。建文元年,随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北平九门。之后转战山东,为前锋。累升都指挥使。

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襄城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两、文綺二十表裏、钞二千五百贯。

从二品都指挥同知男(继承)封伯爵,受赏者一人:

谭忠 (谭渊子):清流人。其父谭渊职为燕山右护卫副千户。燕兵起,从夺九门。数历大战。夹河之战,冲锋时被杀。成祖悼惜之。成祖赠都指挥使,追封崇安侯,谥壮节,立祠祀之。谭忠任都指挥同知之职,从燕王入京师有功。

无封号,进: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新宁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

文章图片14

正三品卫指挥使封伯爵,受赏者一人:

房胜:湖北天门人。初从陈友谅。来归,累功至通州卫指挥佥事。燕兵起北平,房胜镇守的通州第一个降燕。

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富昌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指挥使。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綺三十表裏、钞三千贯。

未授爵位,军功封赏者两人

配合谷王朱穗和李景隆献金川门有功

谷王护卫指挥佥事张兴,升为骠骑将军,都督佥事,赏银二百五十,两彩币十六表里,钞二千贯。

谷王府仪卫正张成,升为骠骑将军,都指挥使,赏银二百两,彩币十二表里,钞千五百贯。

貂蝉冠:

《明史.舆服志三》:“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梁数为差。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用于有爵位的官员(公侯伯)及驸马穿着朝服、祭服时佩戴,一品以下官帽皆不用笼巾貂蝉。

文章图片15

来去是梦,成败皆空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俗语:“家无三声不算家”,说的是哪三种声音?少一声都不能美满

一砖一瓦,有情有爱,这便是人们的“家”。人的一生离不开家,从父母的小家中成长,之后在社会上立足组建自己的家园, 人这一辈子都是从家中来,从家中去的。无论在外漂泊多远,都犹如不会断线的风筝, 始终在心中的一隅之地留有家的位置,源源不断地给予人温暖和能量。人们在家中,时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或许会搅的人不得安宁,但这就是最鲜活的日常,过于的安静反而会让人觉得冰冷麻木。老祖宗对此也曾有言 “家无三声不算家”, 只有一个家中时常回响起这三种声音,才是美满和谐的家业。这说的究竟是哪三种声音呢?这还需要我 更多

飞花令里读诗词——“半生”

人过中年,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是懊恼悔恨,还是心满意足?这一切,都是你想要的吗?无论这半生如何,都是自己的宝贵生活,但求无悔。正如丰子恺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1、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2、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苏轼《西江月·平山堂》3、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二首》4、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5、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永乐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难功臣(下)奉天与...

永乐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难功臣(上)雄鹰不...

永乐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难功臣(上)雄鹰不...

俗语:“家无三声不算家”,说的是哪三种声音?少一声都不能美满

一砖一瓦,有情有爱,这便是人们的“家”。人的一生离不开家,从父母的小家中成长,之后在社会上立足组建自己的家园, 人这一辈子都是从家中来,从家中去的。无论在外漂泊多远,都犹如不会断线的风筝, 始终在心中的一隅之地留有家的位置,源源不断地给予人温暖和能量。人们在家中,时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或许会搅的人不得安宁,但这就是最鲜活的日常,过于的安静反而会让人觉得冰冷麻木。老祖宗对此也曾有言 “家无三声不算家”, 只有一个家中时常回响起这三种声音,才是美满和谐的家业。这说的究竟是哪三种声音呢?这还需要我 更多

飞花令里读诗词——“半生”

人过中年,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是懊恼悔恨,还是心满意足?这一切,都是你想要的吗?无论这半生如何,都是自己的宝贵生活,但求无悔。正如丰子恺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1、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2、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苏轼《西江月·平山堂》3、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二首》4、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5、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更多

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一语成谶。

文章图片1

燕王授封

“建亘边陲,北平天险为元故都以王燕”。

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四月七日,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正式册封十岁的皇四子朱棣为燕王。另外册封九个儿子和一个从孙(朱守谦)为王。

大典之后,朱元璋赐宴群臣于奉天门,外戚勋贵于文华殿。

洪武皇帝朱元璋面谕群臣曰:

“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靖外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长久长治之计。”

宣国公李善长(七个月后晋:韩国公)曰:“陛下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

这君臣一唱一和地对答,奠定了有明一朝的“封建诸王,藩屏朝廷”的国策,也让小小年纪的朱棣记住了父皇嘴里说出的一个宏伟之志:“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

所以“靖难”这个词并不是朱棣发明的,而是明太祖朱元璋,可朱元璋没想到他的这句话被身旁的四子燕王所牢记,三十年之后朱棣竟真的亲率雄师“靖难”(史称靖内难)于京师。

“雄鹰”降生

文章图片2

四年后的洪武七年,“甲寅太阴犯轩辕”,——–明月填充于轩辕星阵(狮子座)。

洪武七年七月己未,朱标嫡妻、大明朝的第一嫡长媳常氏临盆,朱元璋的皇嫡长孙朱雄英雄出生。

文章图片3

朱元璋面对自己第一个孙子,又是长子长孙的出生欣喜若狂,他突然忆起了朱雄英的外祖父开平王常遇春,亲写祭文曰:

“……生也如是,死也封王。寰宇既称祖宗光耀,子受公爵,女嗣后基。今古如是者甚不多见”。

“后基”就是皇后,生育了明朝嗣君的皇后。

又在四年后,朱雄英的母亲常氏在生嫡二子朱允熥后去世。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庚寅,皇太子妃常氏薨,明太祖“素服辍朝三日,中宫素服哀临,皇太子服齐衰,葬毕焚于墓,所常服还内。皇孙服斩衰,置灵座傍遇祭奠则服之,诸王公主服如制”。

四岁的朱雄英身着斩衰服(五服最高一服)跪祭自己的母亲。十八岁的燕王朱棣也来到了灵前,很可能还抱起大侄子朱雄英,为他擦拭眼泪。

文章图片4

自此明史中关于朱雄英的记录到此戛然而止,紧接的是:

“洪武十五年五月己酉朔(五月初一),皇嫡长孙雄英薨 。上感悼辍朝,葬钟山,侍臣皆素服徒步送葬。追封虞王谥曰怀”。

文章图片5

谁抹去了朱雄英短暂的一生?只能有两个人,一位是抱过他、亲过他的四叔燕王朱棣,而另一位就是“取其位而代之”的庶长孙朱允炆。

他们的目的(来去是梦)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既“居嫡长者必正储位”,成为大明正统的皇帝。可笑的是,朱棣是嫡不是长,朱允炆是长不是嫡。

可以理解为:当常妃去世,朱允炆的母亲,太子侧妃吕氏被朱元璋册封为朱标的继妃(转正),太孙朱允炆也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大明的“嫡长孙”。而随着太子朱标,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的相继去世,燕王朱棣也成为了大明名义上的“嫡长子”。

文章图片6

太祖曾属意于燕王

《国朝典故》中记载:四月丙子,太子薨。对于未来的继承人,太祖属意四子燕王。

一日,召侍臣刘三吾密語曰:“太子薨,諸孙少不更事,主器必得人,朕欲建燕王為储貳,以承天下之重,庶幾宗社有所托矣”。

学士刘三吾曰:“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且皇孫年已長,可立以繼承。”

太祖遂默然。是夜,焚香祝於天曰:“後嗣相承,國祚延永,惟听於天尔”

于是就有了宫里的传闻:在奉天殿地砖下的暗格内为朱允炆准备好了一张度牒,一把剃刀和十两碎银。

文章图片7

燕王与太孙玄妙的交集点

朱元璋把对太子朱标的希望全部转移到朱允炆的身上,对他进行精心培养。为其在朝中为他立威立德,不惜屠尽功勋悍将。朱元璋希望自己以洪大武功夺取的天下,可以在自己的嗣君手中再建立成为一个灿然文治江山。

文章图片8

而朱元璋将自己的“洪大的武功”留给他的四子朱棣,他寄希望于以燕王朱棣为核心的北境塞王们能为大明江山永为藩屏。

朱元璋留给朱棣最后嘱托是:“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犹告成王曰:诘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今虽海内无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已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等军,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文章图片9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也就是朱元璋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敕书左都督杨文:

“朕子燕王在北平。北平,中国之门户。今以尔为总兵,往北平参赞燕王。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往开平堤备。一切号令皆出自王,尔奉而行之大小官军悉听节制,慎毋贰心而有疑志也”。

关于以上《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元璋在最后时刻将大明北部的野战精锐都“交付”燕王节制,无论是否后来朱棣将太祖安排的“派兵监视”改为“悉听节制”总之,朱元璋曾的确想为朱允炆继位后树立一位内可擎天保驾,外可驱胡攘夷的叔王。

文章图片10

朱元璋的出发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对外“以宋为惩,“不可”内域削弱边圉弗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闰位”,用“金戈铁马”以镇四夷,

对内用“亲亲之谊”以安宗室。为了防止奸臣逆党把持朝政,威胁帝躬,朱元璋还赋予了亲藩一个天大的权利:“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

文章图片11

皇帝与宗王的三个平衡点

明太祖“大封亲藩,亲王之礼遇下天子一等”,宗室不受司法体系管辖。朱元璋撰写《皇明祖 训》,以皇权(亲王三监:左右长史,一个承奉)和宗法(大圭为代表)来约束宗室诸王的王权,又以礼法(朝贺为代表)和亲谊(字辈为代表)来团结诸亲藩宗室。

这个看似很完美的设计,却有三个平衡点。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自己,一个就是朱元璋定下的万世“亲亲之谊”,另一个就是严格的宗室管理制度。

文章图片12

最重要的是洪武皇帝在世时,犹如现在的一个家族里有权威的老人在,哪个子孙也不敢提分家。朱元璋驾崩后也仅剩下严格的宗室管理制度和宗族的亲情这两个平衡点。

个人认为,严格地说建文帝朱允炆在宗法上先天不足。又在削藩的问题上又把他祖父辛辛苦苦为了保护他而定下的“亲族之情”抛在脑后,选择听从权臣的“忠告”,采取了激进的削藩手段,全无心胸和城府可言,剩下的两个平衡点也全然抛弃。

文章图片13

大明的日月之争———“伏犀日角与落月偏颅”

嫡长孙朱雄英出生前“太阴犯轩辕”,太阴即为圆月,正位于轩辕。洪武皇帝以火德天下如赤火帝如日中天,嫡太孙的出生前明月高悬,如同“明” 字之日月。

文章图片14

反观朱允炆的出生,则天生偏颅,虽然“聪颖但性格柔弱”。对于朱允炆的这个偏颅和软弱的个性,朱元璋打趣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月半边”。

文章图片15

再看朱棣,则是另外一个形象,关于朱棣的相貌,明实录记载:“上貌奇伟,美髭髯,举动不凡。有善相者见上退,谓人曰:龙颜天表(成败皆空),凤姿日章,重瞳隆准。太平天子也!”

虽然这些记载里有些许“拍马屁”的成分,但不否认朱棣是个英朗俊伟的帅哥。从流传下来的明成祖画像中也可以看出朱棣帝王的帝王气象。

文章图片16

成祖朱棣:“伏犀贯顶,日月角起”。

伏犀贯顶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通达头顶。印堂宽广,鼻梁高耸,直达百会,被称为“日角帝王”之像,即所谓“中庭长,近君王”。

文章图片17

关于燕王称帝的“传说”:

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去世后的三个月,疼爱他的祖母马皇后也病逝了,朱棣回京为母亲守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为马后诵经祈福。

其中有一个高僧,法名道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姚广孝。他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朱元璋的国师)的举荐,姚广孝在京师(南京)第一次见到朱棣。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姚广孝便望着朱棣自言自语的说道:“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

翻译:大王你要是给我这个“工作机会”的话,我会送大王您顶大大的“白色”帽子(白加王,都理解吧)。

文章图片18

朱棣听罢,与和尚四目相视,沉而不语,稍后向太祖“遂乞道衍,得之”。

道衍随朱棣至燕邸,与王府良医刘观一起推荐鄞人袁珙给燕王相面。

燕王朱棣并不相信,他派侍卫先将袁珙召到酒肆,说等候入府。朱棣自己则身穿卫士服,带着九个卫士到酒铺沽酒。袁珙见到朱棣后,深鞠一躬,趋拜于王前曰:“殿下何自轻如此?”

朱棣装作没听懂,曰:“吾十人皆护卫校士也。”袁珙笑而不语。到了燕王府,朱棣才与袁珙密谈,珙稽首曰:“殿下太平天子也。”

文章图片19

可是朱棣不仅不高兴,反而下令侍卫直接把袁珙锁拿问罪,但又偷偷地放走了他,袁珙在通州码头即将登船南下的时候,又把他秘密的接回了燕王府。这足以看到朱棣城府之深。

“白”字加“王”字为“皇”字,找个高人术士说自己是帝王之相,又抓又放的故事在经典《雍正王朝》(二月河小说)电视剧中得以展示,胤禩与道士张明德的演绎,不知道是否是借鉴朱棣和袁珙的故事。

文章图片20

经过袁珙的“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雄鹰已逝,燕鸟高飞,伏犀日角,落月偏颅,天生两人,聚于一宫,久无瓦全之理矣”

并请燕王’伺龍鬚及脐,即登宝位。”(胡子长到了肚脐眼,就变皇帝了)

朱棣从其言,蓄须一年,诏袁珙来看,朱棣昂头捋须曰:“吾须如何”

袁珙答曰:“已及脐矣,但殿下为何仰头?仰头则稍有不及(差一点)。然时运所致,稍费力耳”

朱棣唯一的牵绊

洪武十三年三月,朱棣奉旨就国,前往燕邸。临行前朱棣便服前往文华殿拜别太子,鞠躬四拜于长兄朱标阶下。

文章图片21

大哥朱标离座降阶,拉着朱棣的手,一边往宫外送一边嘱咐他,要他多学习韬略,体察民生,为国家建功,不可造次。父兄不在身边要多多注意身体,“勿要让母后劳心”。

朱棣一边拉着朱标的衣角,一边眼含热泪地望着这位代替忙于征战的父亲照顾自己长大的大哥,哥俩儿相扶无语,沉默良久……。

朱棣对他大哥朱标的感情是真挚的,对与贤良淑德的大嫂常氏更是礼敬有加,对大侄子朱雄英也是格外喜爱和尊重。

文章图片22

但此时,他不知道在未来,皇嫡长孙朱雄英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去世,母亲皇后马氏于洪武十五年八月去世,大哥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二哥秦王朱樉洪武二十八年去世,三哥晋王朱棡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也会在二十八年后去世。

在他登极称帝的路上,一个个的“绿灯”都会慢慢地为他亮起。

雄鹰“衔”蓝玉

朱元璋为了柔弱的朱允炆能坐守江山,不惜将为大明开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悍将屠戮殆尽。

文章图片23

尤其是凉国公蓝玉。

洪武中后期他逐渐的成为明军栋梁,屡建奇功。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诛三族,现在看来其狂傲无度,功高震主是一方面。

文章图片24

另一方面蓝玉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作为起娘舅,他与太子朱标关系十分亲近。蓝玉当年曾经明确的警示朱标:“燕地有龙气生,当防之。”

所以朱标活着,朱元璋绝不会让蓝玉死。因为朱标“镇得住”蓝玉。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紧跟着洪武二十六年就爆发了蓝玉大案,被杀者达一万五千余人。

文章图片25

如果朱雄英不早逝,蓝玉可能也不会死,蓝玉也会极力维护朱雄英的皇太孙地位,朱标在世时蓝玉就不惜为了太子朱标与燕王朱棣交恶。而且兄弟从对朱标的感情(来去是梦)和对朱元璋的孝心而言,众亲王也会极力拥护大明的嫡皇长孙朱雄英。

文章图片26

燕既起兵,非帝杀王,即王弑帝。

朱标前脚去世,后脚朱允炆被就被朱元璋册立为皇太孙(庶改嫡),蓝玉等原太子党的外戚和骄兵悍将就会成为新朝最大威胁。

留着蓝玉,他在未来极有可能会通过武力来协助自己的另一个孙外甥,也就是嫡次孙朱允熥(外甥女常氏二子)来推翻朱允炆的统治,以外戚掌权,独霸朝廷。

这是朱元璋无法容忍的,所以他必须先除掉蓝玉,即使哪怕再无人制衡燕王朱棣,大明江山也能“肉烂在锅里”。

朱棣未来靖难最难过的“一座山”也被他父亲给铲平了。

按理说,只要朱允炆老老实实的按照《皇明祖训》做个守城之君,燕王朱棣在其他藩王的监视和掣肘下,也闹不起来。

文章图片27

可惜,朱允炆太幼稚了,他的强力削藩政策将四个叔叔: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迅速拿下,更是逼得湘王朱柏阖宫自焚。

周王和齐王是洪武三年第一批封王的皇子,周王还是朱棣的同母弟,代王更是镇守北疆九边的塞王之一。

诸王群藩拥护朝廷的决心瞬间瓦解,削藩导致众叛亲离,人人自危。

而此刻经过塞北征战的洗礼,节制北疆千军万马的经历,使得燕王朱棣在宗族地位,军事实力,阅历城府,朝野人心等方面都远在宗室诸王之上。面对死的死,老的老朝廷勋贵们,他毫不侧目。他眼前的绊脚石只剩一个,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文章图片28

最终迎来“偏颅残月”与“伏犀日角”的帝王对决。

雄鹰不折,燕不南飞

来去是梦 成败结空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俗语:“家无三声不算家”,说的是哪三种声音?少一声都不能美满

一砖一瓦,有情有爱,这便是人们的“家”。人的一生离不开家,从父母的小家中成长,之后在社会上立足组建自己的家园, 人这一辈子都是从家中来,从家中去的。无论在外漂泊多远,都犹如不会断线的风筝, 始终在心中的一隅之地留有家的位置,源源不断地给予人温暖和能量。人们在家中,时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或许会搅的人不得安宁,但这就是最鲜活的日常,过于的安静反而会让人觉得冰冷麻木。老祖宗对此也曾有言 “家无三声不算家”, 只有一个家中时常回响起这三种声音,才是美满和谐的家业。这说的究竟是哪三种声音呢?这还需要我 更多

飞花令里读诗词——“半生”

人过中年,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是懊恼悔恨,还是心满意足?这一切,都是你想要的吗?无论这半生如何,都是自己的宝贵生活,但求无悔。正如丰子恺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1、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2、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苏轼《西江月·平山堂》3、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二首》4、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5、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永乐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难功臣(上)雄鹰不...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