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我在《文史哲》干编辑

我在《文史哲》干编辑

久保田博二:摄影家

🎬玛格南大师、环球旅行者久保田博二的摄影生涯总结巨著,数百张照片,跨越亚欧大陆,长达万字的访谈,为我们提供看世界的多样可能性角度。📍走遍中国、朝鲜、日本、美国、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多地,凭着坦诚与直接,久保田博二的目光始终保有一种“当下”的现实参与感,以短兵相接的镜头直面现实,在不加评判的目光中呈现当代世界的过往与未来,弓手尚未发射,箭矢已在的中。⚡无论是从60年代的美国漫步至80年代的朝鲜,还在中国风起云涌的80年代从香港街头游走到布达拉宫的广场,又或是穿越在鲜明富丽的日式风景和黑白两色的战场 更多

全能学习法

达•芬奇、埃隆•马斯克等“文艺复兴人”学习技能大揭秘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维并没有天壤之别微博大V屠龙的胭脂井作序力荐◎ 编辑推荐☆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职业都面临消失的风险。要想永远不被淘汰,你必须成为精通多个领域的梳子型人才。你的技能组合越独特、越多样、关联性越高,你就越不可取代。☆ 脑科学家彼得•霍林斯认为,成为通才并不需要天赋异禀,也不用苦练1万小时。面对众多未知领域,只需重复10个简单步骤,人人都能打造出专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多专多能的高质量人才。◎ 名人推荐商业里的“ 更多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在海内外人文学界卓有声望。它一直是学术发表的主要园地,人文学术潮流的引领者,更被学界视为学术风向标之一。值《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表彰“《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鼓励《文史哲》及学术期刊界“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在《文史哲》做编辑的回顾与梳理,其中既有求职《文史哲》的曲折与辛酸,也有钟爱学者身份而不甘心做编辑的纠结;既有深度认识《文史哲》之后的幸福,以及与之一起预见学术大势的豪迈,也有对“学刊专职编辑(学术编辑/学者编辑)”这一角色…

(展开全部)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在海内外人文学界卓有声望。它一直是学术发表的主要园地,人文学术潮流的引领者,更被学界视为学术风向标之一。值《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表彰“《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鼓励《文史哲》及学术期刊界“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在《文史哲》做编辑的回顾与梳理,其中既有求职《文史哲》的曲折与辛酸,也有钟爱学者身份而不甘心做编辑的纠结;既有深度认识《文史哲》之后的幸福,以及与之一起预见学术大势的豪迈,也有对“学刊专职编辑(学术编辑/学者编辑)”这一角色的审视与畅想。作者在书中观察并思考自己所在刊物的办刊传统与办刊理念,体察并分疏学者身份与编辑身份之间的张力,追问并设想学刊与学界的正当关系。读者从中不仅能了解《文史哲》编辑背后的故事,更能感知《文史哲》作为一流学刊的担当,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更加深刻的体味。

邹晓东,男,汉族,山东莱西人,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文史哲》编辑部编辑,目前主攻中国儒家哲学、西方哲学,兼及其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2013年曾荣获两年一度的“傅伟勋基金会—国际中国哲学会亚洲哲学研究论文竞赛”奖,2019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出版专著:《意志与真知——学庸之异》《性善与治教》。

久保田博二:摄影家

🎬玛格南大师、环球旅行者久保田博二的摄影生涯总结巨著,数百张照片,跨越亚欧大陆,长达万字的访谈,为我们提供看世界的多样可能性角度。📍走遍中国、朝鲜、日本、美国、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多地,凭着坦诚与直接,久保田博二的目光始终保有一种“当下”的现实参与感,以短兵相接的镜头直面现实,在不加评判的目光中呈现当代世界的过往与未来,弓手尚未发射,箭矢已在的中。⚡无论是从60年代的美国漫步至80年代的朝鲜,还在中国风起云涌的80年代从香港街头游走到布达拉宫的广场,又或是穿越在鲜明富丽的日式风景和黑白两色的战场 更多

全能学习法

达•芬奇、埃隆•马斯克等“文艺复兴人”学习技能大揭秘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维并没有天壤之别微博大V屠龙的胭脂井作序力荐◎ 编辑推荐☆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职业都面临消失的风险。要想永远不被淘汰,你必须成为精通多个领域的梳子型人才。你的技能组合越独特、越多样、关联性越高,你就越不可取代。☆ 脑科学家彼得•霍林斯认为,成为通才并不需要天赋异禀,也不用苦练1万小时。面对众多未知领域,只需重复10个简单步骤,人人都能打造出专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多专多能的高质量人才。◎ 名人推荐商业里的“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我在《文史哲》干编辑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