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为什么现在的雪糕越来越不平民化?

为什么现在的雪糕越来越不平民化?

哪些雪糕冰品能一秒勾起你的童年回忆?

玉米棒,绿舌头,小布丁,随便,夏威夷,绿色心情......等等等等,太多了!小时候最喜欢拿着5毛钱,去小卖部打开冰柜,看着雪糕一根根的,冰淇淋一盒一盒乖乖的呆在冰柜里,而且一定要翻一翻,尤其是夏天,好凉快~这是我的乐趣~这时候如果翻到新来的雪糕,就很苦恼了,是买平时常吃的,还是试试新口味呢?现在长大啦,可以同时买好多种雪糕,不过在现在处处是雪糕刺客的时代,这些童年雪糕大多数还保持着1块,2块的价格,这,这不愧是我童年喜欢的雪糕!小时候是叫“夏威夷”外面是清爽的橙子味,冰沙的口感,中间是绵密绵密的 更多

小布丁大布丁等雪糕蛋白质等项目抽检不合格,会对身体带来哪些影响?涉事企业应承担什么责任?

7月16日市监局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对市面上雪糕的抽检情况,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总抽检了3137个批次雪糕,发现15个批次不合格,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小布丁」「大布丁」,但这两款小布丁和大布丁的生产企业分别是东莞一家我没听过的企业和义乌一家我没听过的企业,和大家最常吃的小布丁可能不是一个品牌下图为15个不合格批次,一看全是不知名小厂家,不合格原因是蛋白质含量未达到国标和菌落超标,蛋白质不足说明原料不好,菌落超标说明卫生条件不好一个冷知识:市面上叫做小布丁的雪糕,五花八门啥品牌出的都有,各个地方 更多

现在有个剧情很火。

大意是在超市,随意拿了两支冰淇淋,结果被老板告知要三十多元。 震惊之余,在同伴眼神的示意下,赶紧换了两支。

当新的冰淇淋拿来,再一次问老板要多少钱时,这一次答案成了五十多。

这个剧情还有另一个变种。

就是去超市后,没问价格,直接撕开一个冰淇淋边吃边买单,最后含泪掏出二十多元买下这支雪糕。

这两种搞笑剧情能火起来,反映出公众在某种共识上,达成了一个集体吐槽——

现在的冰淇淋,真的是太贵了。

明明以前的冰淇淋五毛一块,几块钱就能吃到有巧克力的高端产品,现在价格几乎是翻了十倍。

视频的评论下,有很多网友把涨价缘由归咎于冰淇淋的“网红化”。

但那些以往冰淇淋老厂都哪去了呢?

2018年7月21日,光明乳业旗下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发了封致消费者信。

信上主要回应了两件事。

一是,我们实在顶不住了,要涨价。

盐水棒冰从原来的0.7元涨到1元,绿豆棒冰从1元涨到1.5元。

二是,对消费者问到的,为什么在周边买不到光明冰淇淋做出了回应。

并表示会努力拓展新的销售渠道。

关于涨价这件事,信上给出了解释:原材料、包装、人工上涨了,产品不涨不行。

光明这两款产品原材料主要是白沙糖、绿豆、红豆。

在食品商务网上可以找到了这三种原材料价格的涨幅趋势,基本都上涨了不止一倍。

人工这一块,工资现在较十年前,也明显翻了一倍不止。

如果细算的话,还应当加上十几年的通货膨胀率。

这种经营压力,更明显体现在财报上。

益民一厂2018年被光明乳业收购后,数据显示,在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而净利润只有59万元。相当于净利润率仅有0.53%。

这还是从18年开始,益民一厂将盐水棒冰和绿豆棒冰涨到了1元和1.5元后的结果。

冰淇淋没有想象得那么赚钱。

即使以国内冰淇淋龙头伊利为例,我翻了它2018年至2021年的财报,冷饮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没有一年超过10%,远不及牛奶,甚至打不过奶粉。

冰淇淋没有那么赚钱的原因,在于它的消费频次。

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冰淇淋属于低频消费品。

根据GlobalData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年人均消费冰淇淋才刚刚接近3公斤,而年人均鸡蛋占有量约为22公斤,年人均消费大米约为110公斤,年人均酱油消费量也高于6升。

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国人每年喝下的酱油,都要比冰淇淋吃得多。

季节的属性决定了它的低频消费特征。

而且还存在一些其他产品没有隐性成本,如冷链运输成本,相对普通物流成本要高出40%到60%。 这是冰淇淋会要涨价的另一重原因。

薄利不一定多销,但多销一定是薄利的前提条件。

我国雪糕价格上涨分为三个阶段:2007年到2013年,随着奶、糖、巧克力等原料,以及人工、运输、冷藏等成本上升。

雪糕告别“一元以下”时代;2016年开始,搭上消费升级浪潮,国产品牌开始走高端路线,10元以内产品,成为了冰淇淋的主力军;

2018年开始,网红雪糕入局,雪糕步入10元以上的时代。 现在我国冰淇淋每年都会跑出很多新品牌,因为大家都看好我国冷饮市场的未来。

2014年时,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才708亿元,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直接翻了近1倍,达到了1380亿元。

且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目前中国年人均消费冰淇淋还不到3公斤,这个数据不到美国年人均的八分之一,比隔壁的日本也还只到他们的四分之一。

而且现在尽管大家都吐槽冰淇淋太贵了。

可资本看数据说话,觉得高端冰淇淋市场依旧大有可为。

钟薛高在2018年双十一推出了打破当时市场定价天花板的“厄瓜多尔粉钻”,一只冰淇淋售价66元。上线仅15小时便售罄。钟薛高在2018年双十一推出了打破当时市场定价天花板的“厄瓜多尔粉钻”,一只冰淇淋售价66元。上线仅15小时便售罄。

原通用磨坊(哈根达斯母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朱玺曾提到过,波士顿咨询2015年调研时发现,哈根达斯赚走了行业70%的利润,且有一半的销售额都由中国市场贡献。

考虑到中国人均冰激凌消耗远不如美国日本,哈根达斯能赚钱全因卖得贵。

因此,我前面在翻伊利财报时。关于冷饮项目,他们每年基本都在忙着推陈出新,这些新品口味、设计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贵。

美其名曰,产品升级。

便利店很难再有便宜的冰淇淋了。

就像光明冷饮回应消费者买不到问题时说的一样,我们只能竭力想办法多拓展新的渠道。

之所以要想办法拓展,是因为拓展困难。

一家零售商大约可拿冰淇淋售价30%~50%的利润。

同样的分成,一个能赚几块,甚至十几块,一个只能赚几毛。

冰柜里应该放哪个,还用说吗?

类似的问题我还回答过:

用最科学的方式算出,一瓶六个核桃里有几个核桃;

为什么情色灰产都瞄上了闲鱼?

散户做影视投资为什么一定赚不到钱?

我有个公众号:韭黄阿rich。套路灰产/商业骗局,可以关注一下。

至少有一个原因是街边小卖店在消失,连锁便利店越来越多……

现在连锁的便利店越来越多了,很多大城市只能看到连锁的便利蜂之类的。

这些地方,就不会进单品销售性价比不高的便宜雪糕……

我很喜欢一种叫东北大板的草莓口味雪糕,草莓果肉蛮多,但最近已经越来越难买到了,十家店不见得有一两家有,这款还算是当红的产品……

讲真,这个锅还真的是网民自己弄出来的。

两个字总结一下罪魁祸首:网红。

很多网红冷饮卖的死贵死贵,但你拦不住就有大量的小妹妹们争抢着买啊。

十几块几十块一支的雪糕,造型可爱,口感好不好先不说,拍个照片还能发个朋友圈。

还有大网红推荐同款,网红嘛。

老实说,我但凡看到这种玩意儿,我的反应直接就是:网红食品,我红NMGB。

啥叫网红,就是在营销上支付不起正规商业渠道,然后找一群网红发发营销或者上上直播。

成本其实比正规品牌要小。

但问题是,偏偏很多无脑年轻人买账呗。

说好吃,一块钱的光明冰棒不好吃,还是三块钱的三色杯不香?

你非要花几十块吃钟薛高,你开心就好呗。

说什么多纯多好的巧克力原材料……

有这个钱我直接买个70%纯的黑巧了。吃什么雪糕啊。

没办法啊。

吃冷饮的主力群体是年轻女生。

而年轻女生们大多接受营销的渠道就是小红书啊,抖音啊,这些网络平台。

她们是最吃”网红“概念的群体。

随便一个不知名的品牌,随便炒炒,就网红了。

然后偏偏还有一群人无脑买账。

别嫌贵。

这种表脸的坑钱手段,都是你们自己惯出来的啊!

·

我一直是对所谓的网红食品卖那么贵是觉得很荒诞的。

一件商品的价值总体来说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实际价值。

第二部分是品牌价值。

网红食品有个毛线的品牌价值?

·

当你们自己多次无脑追捧那些所谓的高价网红食品,那么当然就有更多人来搞这套坑你们的钱。

你选的嘛,偶像!

·

作为正常的消费者,如何反抗这种现象?

很简单。

对那些你搞不清楚的所谓的价格离谱的网红食品,就摆出一副坚决的态度:去特么的,老子不买

一个不买,十个不买,百个千个万个。

时间久了,商家自然不敢再怎么玩了。

网红高价雪糕?

还不都是某些消费者自己惯出来的。

·

因为对雪糕生产厂家来说,现在平民化的雪糕赚不到钱。

雪糕/冰棍对消费者的效用主要体现在“解暑”、“解渴”、“糖分”。

曾经在这个领域,雪糕和冰棍属于卖方市场,早年间雪糕和冰棍主要是国营企业生产,供给侧竞争并不激烈。

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没有太多其他消费品能替代雪糕和冰棍,也就是说有某种“必须消费品”的特点。

需求侧刚性和供给侧玩家有限,让厂家可以把价格定得相对高一些,还是有钱赚的。

在今天的市场里,出现了2个新情况。

1今天说起“解暑”、“解渴”、“糖分”,选择可就太多了。

冷饮、奶茶、冰咖啡,曾经平民化的雪糕/冰棍价位,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竞争者。

我小时候一到夏天,感觉吃到个橘子冰棍、小豆冰棍幸福得不得了。

前两年看到有品牌主打“老味道”,满怀希望买回家一盒。

也就。。。。。。。那么回事儿。

SKU大爆发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嘴养刁了。

消费领域有个铁律,消费者吃过好东西,大概率口味就回不去了。

为了在多个选择中脱颖而出,雪糕/冰棍制造商必须要通过提高口味、品质,抢夺消费者。

直接结果就是,产品成本上去了。

平民价位的雪糕8毛钱成本,售价3块;后面一些主打原材料的雪糕,售价十几块,成本确实也要3、4块。

2平民价位的雪糕门槛低,能够进场的玩家太多了

雪糕冰棍生产的绝对技术门槛并不高,特别是水果味、纯奶类。

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越来越卷的市场,不光要和奶茶咖啡冷饮竞争,还要和不断进入市场的新玩家竞争。

比如小豆冰棍这种品类,有某种完全竞争市场特征,参与其中的企业很难获得超额利润。

为了挣钱,就需要打差异化。

无论哪一种,又是一次成本的提高。

平民化价位,有一条价格划线,在这个标准下除非是大型集团企业,能把成本控制到极致,多数企业都挣不到钱。

所以只能从差异化入手,一差异化,成本就上去了。

在消费领域,其实各个企业也不都想着用高价格策略,确实也是产品能力和品牌力做不到。

你像有个产品也能解决“解暑”、“解渴”、“糖分”的需求。

这么多年价格上涨非常有限。

嗯,肥宅快乐水。

以上,供参考。

因为你呆的城市不够穷。

我家楼下有两家雪糕批发,便宜的7毛一根,贵的9毛一根,还有15块钱一根的,不过没人买。

多去小超市,少去大超市,啥便宜货都有。

接儿子放学。

路过校门口的小超市,儿子提出要吃雪糕。

四个圈5块,其他乱七八糟的有2块有3块的。

忽然发现旁边冰柜里面一冰柜的小布丁和小脆筒。

果断给孩子安利小脆筒!

并且说,这个!可以吃两个!

果不其然,安利成功。孩子特别惊讶的跟我说,爸,这个还真的好吃啊!

第二天,再次路过校门口小超市,儿子提出要吃雪糕。

我心想,小脆筒果然魅力无穷。

于是大手一挥,自己去拿吧。

然后他熟练的拉开冰柜的玻璃门盖,拿了四个圈。

要是说怀念一毛钱一根的三无冰棍/透心凉有些矫情了 ,至少一块钱一根的“火炬”是无罪的呀 ,巧克力+脆皮+甜筒 ,你想要的样子它全都有

雪糕越来越不平民化那大概是因为超市越来越连锁化吧 ,白象都上不起货架更别提平价雪糕了

今天刚好去超市,天热想买根雪糕 ,仔细一看 一根雪糕≈一斤鸡蛋

简直是昨天还在感叹文创雪糕的精美,惊诧于高大上的茅台也踏足了雪糕市场,今天一看到价格立马犹豫地捏了一下钱包……似乎一夜之间,雪糕已经卖到了“吃不起”的价格。

也许你也在疑问,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雪糕真的值这个价格吗?

然而又不得不承认,雪糕高价化只有一个原因,品牌已经断定市面上有足够的人想要花上十几~几十元去购买一根雪糕。

钟薛高的创始人曾在亚布力论坛接受采访时讲到,“我们大多数雪糕产品价格带都在13-18元之间。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有人觉得花20-30元喝一杯奶茶很正常,但是花十几元吃雪糕就不合适呢?[1]

根据天猫雪糕销售榜单数据观察,位于销售前列的雪糕品牌/款式,已经接近一半是中高价位的雪糕,其中两款来自中街1946、两款来自钟薛高,这两家也是新一代雪糕品牌的代表。

于是我们不禁发问,这些年轻的品牌来说,可以做中低端价位的雪糕吗?

这里就涉及到了2个问题:

而对于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来说,最常见的方式,是在中高端市场寻找差异化的产品定位,通过代工厂实现产品的生产。最据代表性的类比就是气泡饮料行业的元气森林,直到去年才开始自建生产线。

如果走低价路线和伊利、蒙牛几大巨头硬碰,那基本是自取灭亡,因为前者的从乳品原材料生产到雪糕加工制作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以及规模化优势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年轻品牌完全不可能做到比更低的供应链成本、渠道成本。

同时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品牌来说,除了活下去以外,也要从开始就设计一个高天花板的业务模式空间。那自然就要从高端入手,形成品牌效应以后,再从高打低,拓展中低端市场,获得更高的溢价空间,这也是钟薛高正在尝试的策略,通过中高端定位的钟薛高做品牌背书,带动中低端价位(6元)的子品牌“李大橘”。而反向操作的话……看看小米做一款高端产品线有多难就知道了。

为了应对在中高端市场来自新品牌、新对手的挑战,原有的巨头通常会做出以下几类行动:

第一,加强原本的中高价位产品组合,比如和路雪近几年在“梦龙”这条品牌线上,就推出了更多口味、特点、组合的产品。

第二,独立推出高端子品牌、投资年轻的高端雪糕品牌。

第三,与其它领域的中高端品牌合作,提升品牌溢价,推出中高价位合作款。

比如开篇提到的茅台冰淇淋,就是由茅台与蒙牛联名出品,通过蒙牛马鞍山工厂生产。这一系列产品包括原味茅台冰淇淋、原味茅台香脆雪糕、拿铁冰淇淋、提拉米苏冰淇淋小甜点、原味茅台玉兔等共9款产品。产品价格在32元到59元不等。[2]

这些传统雪糕品牌的对于中高端产品的频频推出,一方面可以视为防守,一方面也在不断拓宽中高端市场规模边界,培养消费习惯。迭加到市场上的反馈就是:

雪糕品牌的高端探索绝对不是不计成本的任性,除了最初提到的结论,市面上有足够的人想要花上十几~几十元去购买一根雪糕,从各个层面来看,中高端雪糕市场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发展可能:

首先,根源仍然在于市场端,也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

? 购买力提升:有意愿购买更高价位的雪糕、零食。

? 产品创意要求提升:日益丰富多样化的消暑方式,不指望雪糕解暑,更希望雪糕足够好吃、可以取悦自我。

? 食品品质、健康需求提升:对于低脂、低糖、高品质食材的关注。

那这个时候,企业就会想,我为什么还要一直卖3~5元的雪糕,我为什么不去高端市场挑战看看?

一方面,我们经常在社交网络上被各种“雪糕界的爱马仕”闪花眼,另一方企业也在不断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消费者最新的观念、行为、趋势数据,通过这样的偏好洞察,为雪糕产品的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而借助中国在食品供应链代工厂的成熟能力,雪糕企业又可以快速的让有设计感、有创意的雪糕实现生产。

2. 那么,生产出来怎么卖?

从前一款雪糕要靠电视广告、靠口碑、靠线下店铺的陈列才可以被了解。但是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的成熟化,使爆款雪糕的传播成为可能,而对于消费能力强的年轻用户,来说电商购买习惯已经形成,于是又转化为电商订单,形成推广闭环。

而对于新品牌来说,初始启动阶段不再需要依赖传统的线下渠道,避开了高成本的线下专营店、或者直面与伊利蒙牛的竞争。

同时,发达的冷链运输网络,可以实现雪糕冷饮从工厂到用户家里的完整配送,一年四季都可以囤积雪糕。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缺一不可,促成了今天中高端价位雪糕市场的日益增长。

但是,中高端雪糕市场会继续一往无前吗?

个人看来,伴随雪糕价格的不断增长,在挑战高端的过程中,一定会与冰淇淋产品发生正面竞争。

按国家的食品标准的规定:首先,两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同:国家标准规定冰淇淋脂肪含量≥5%,蛋白质含量≥2.2%;要求雪糕的脂肪含量≥1%,蛋白质含量≥0.4%,这是冰淇淋和雪糕的“及格线”。其次看感官特征。国家标准中提到雪糕的感官特征之一是“冻结坚实,细腻滑润”,而对冰淇淋的要求则没有“冻结坚实”[3]

冰淇淋产品有着更高的原材料成本、细腻的口感体验。那雪糕产品除了高新鲜创意、文化跨界之外,如何能留住用户,显然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最近不是流行“买雪糕前一定要先问价格”吗?十八块钱一根的雪糕又是被哪位大冤种买到了!

我就纳了闷了,怎么那个冰柜上就不能标注出来每款价格呢,这不是纯纯欺负咱这些“社恐冤种”吗,问下你们一般付款了还会说不要吗?反正我是不敢!

为什么不喜欢这些包装丑,但淳朴的雪糕呢?批发才几块钱一个,有的甚至几毛就可以拿下!

1、中街 就差这一口(1元/个)

中街性价比选手好吧~打开就是缺一口的造型,这个真的得在批发市场买,不然你见不到!

2、中街 糯米糍(0.8元/个)

中街的糯米糍会有人不爱吗?

3、伊利 苦咖啡(2元/个)

苦咖啡,永远的神。

4、礼拜天 方糕(4元/个)

豆沙配糯米夹心,这个夏天,你找到和你一起掰方糕的人了吗?

5、东北大板(2元/个)

奶味十足,便宜又好吃。

6、小布丁(0.8元/个)

大布丁和小布丁你们更喜欢哪个?我爱小布丁!现在涨价了,以前三毛钱一个!

7、伊利 红枣牛奶(2元/个)

红枣夹心,童年的味道。

8、光明 奶砖(3元/个)

奶砖你得快点吃,不然搞得满手都是!

9、奶提子(2元/个)

葡萄干混合着奶味,绝了绝了!

10、玉米香 (1元/个)

有人没吃过玉米香吗?是谁的童年DNA又动了?

11、巴布豆(2元/个)

最上面是流芯炼乳,中间是红豆雪糕夹心,外层是入口即化的奶味外壳!

12、三色杯(3元/个)

“草莓+牛奶+巧克力”的神仙三剑客,这么多年过去了,它好像也没怎么涨价!

13、转起来(1元/个)

这个现在都很少见了,得靠运气!

14、雪霸(0.5元/个)

看到这个都给我成箱批发好吗?才五毛钱啊,小时候最喜欢这个了!

15、大头雪糕(2元/个)

以前谁还没有个想大头雪糕自由的梦想了~

一是因为通货膨胀,人工和原料都涨价了,雪糕不得不涨价。

二是大家吃雪糕的频率变低了,雪糕不得不转型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老产品/常规产品又很难直接涨价,所以必须得打差异化和高端化。

于是现在的雪糕都变得花里胡哨的,要么往高端走,这巧克力那进口黑松露的,要么往猎奇或网红走,什么芥末味、鱿鱼味、榴莲味,咸蛋黄味层出不穷……

另一个处于同样地位的,是方便面。也涨价了,也在搞各种花里胡哨的口味

还记得小时候是怎么吃雪糕的吗?

作为一个90后,我小时候吃得最多的绿豆冰棒,是我们当地冷饮店自己做的,用棒冰冰格冻出来的,好像是2毛钱一根,后来涨到5毛了

我妈会去冷饮店批发一堆回来,这些几毛钱一根的冰棍塞满我家的冷冻室,我每天可以吃一根。

重点:那时候没有蜜雪冰城没有元气森林没有星巴克,夏天想吃点带味道的冰冰凉凉的东西,似乎除了冰棍,就是冰西瓜。

那时候的西瓜也是两毛。

确实令人怀念

针对女性营销的任何产品,我说的是任何,营销成本低于产品总成本70%的产品,基本不可能成功。

钟薛高我敢说,几乎只有女人去吃。严谨一点,吃钟薛高的人95%应该是女性。

因为我是卖女装,女装卖的起起伏伏很纠结,2年的时间里我高光的时候月销售也破过50万,也有月销售5000的时候,针对这种现象,我花了半年时间研究反思复盘了我2年的所有历程,我得出结论:

中国的20-40岁女性群体,纯理性消费的比例不超过5%。这部分人只买自己需要的,合适的,划算的,专注产品质量,性价比,免疫各类铺天盖地营销轰炸。

既能理性,但是依然喜欢跟风的女性60%。这类人是绝大多数,既可以精打细算每一分钱,也吃各种营销套路。精明起来一毛钱也给你算的明明白白的,想赚她的钱,那也是要货比十家起步,但是营销手段高超的,能让她上头的,别说钟薛高了,千八百都毛毛雨。

毫无理性,只求跟风的女性30%。这类女性就是网络旋风,网络蝗虫,乌泱泱群体行动,网络各种热点,爆点全部由这类女性牵头引领,引爆之后刺激前面60%的兼容型女性接盘跟风,形成不可逆的爆款打卡。她们对产品的物理属性毫无要求,只求产品的精神属性,够不够爆,够不够火,够不够热点,钟薛高这种产品你只要不是有毒,她们是一定要打卡的,不打卡这一辈子将失去意义,如果当年没有打卡钟薛高,即便以后千亿身价也不能弥补如此人生之遗憾。罪过罪过。

勿要小看这30%的群体,人数并不是最多,但是能量最大,因为网络的这个空间并不是由人数多少决定,而是能量大小决定,一个产品她能发千字图文,她就比你不吱声的强一千倍。

所以得这部分群体者,得女性消费天下。

脑残神经病邪恶混合体无论做产品还是做营销都会找茬的1-5%。

这部分人为网络特产,现实生活中这群女人可能只是有点令人讨厌甚至正常,但是在网络里就是超级大变态。放游戏里,她也不能说是大魔头这种,她是超级bug,你能通关最终boss,也可能在她身上栽跟头。各种邪门歪道,各种利用规则漏洞,各种蛮不讲理,各种无孔不钻无便宜不占,这些人人数不多,但是只要能遇上10个8个,包你三观尽毁,怀疑人生。如果能遇上几十上百,一定是你上辈子孽缘深厚,这辈子需要每日阿弥陀佛来平复内心。

所以出现这么一个局面:

认真做产品的人大约可以获取65%的目标群体。只要覆盖面超过临界点,是可以稳定发展的,但是超不过临界点,前期就会撑不下去。

专注做营销能够获取90%的目标群体。但如果产品性价比不够,后面就不能持久。问题是专注营销,成本大头在营销,必然会被兼容型女性抛弃,所以最近些年,网红爆款如过江之鲫,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时气势汹汹,走时一地鸡毛。只能赚一波走人。

有没有营销得当,产品过硬的?

有,头部实力网红和品牌合作则具备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例如小杨哥,李佳琦。

网红负责精神属性,品牌负责产品品质。强强联手天下无敌。

这些大网红只要目光长远不洽烂钱,选择品牌10%的提点拒绝非品牌50%的提点,他们的事业很难走下坡路。

除去头部大网红大品牌不在三界之中,剩下的中小网红,中小品牌全部是跛脚瘸子。

有的网红洽烂钱,什么货都敢带。

有的中小品牌不善营销,还在固守品质为王的落后理念苦苦挣扎。有本钱摊子够大超过临界点的还能苟活,没过临界点的逐渐被淘汰,两级分化开始成为网络世界的特征。

一面是大网红呼风唤雨一人之力的营销可以抵一个上市公司。

一面是中小网红有得捞则赶紧直接捞,莫待不能捞时空悲戚,各种坑蒙拐骗层出不穷。

最后一面就是不善营销的老实人一个个消失在人海。

所以我就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极端?

会营销的创造了精神满足感即便产品本身并无产品力,但是拥有一定市场我觉得也应当应分。

譬如钟薛高,别人卖的贵,味道也就那样,你觉得不划算不买就是了。没毛病。

别人买的人花了钱,你不要管他味蕾获得了多少快感,那是别人的事,至少别人愿意花钱去尝试一下,这个满足感就值这个价。

为什么你5毛钱的老冰棍做不出这种满足感呢?

是不是必须承认,吃你这个老冰棍就是没有吃钟薛高的体验美妙?

我于是明白了,网络上所有的商品除了物理实用,其实更大的属性是:

情绪价值。

不需要情绪价值的东西不需要在网络售卖。

飞机,火箭,导弹,芯片,这些不需要情绪价值。不需要网上卖。

只要是网上卖的东西,现在,就是情绪价值为主。大家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都已经被满足,谁没有衣服穿,谁没有雪糕吃,谁缺衣服遮体御寒?谁缺食物补充蛋白质?

他们缺的是购买你产品的精神理由,而不是物质理由。

所以,在商言商,能赚到钱才有生存权才有发言权,不要再哀嚎所谓的酒好不怕巷子深了,奉劝所有有那么一些产品力的企业个人,营销起来,潮流如此,逆流而上是死路,顺势而为方为俊杰。

你管他潮流是好是坏?

这是你马上要干不下去的人考虑的吗?

钟薛高牛逼。

迎合包括我在内部分人打卡、炫耀、好奇的心理。

其中炫耀很重要,十几块能点亮朋友圈或者小红书,这么看就不觉着贵了。

也有好奇尝试一下的心理,我就买过好像是十五还是多少钱一个的钟薛高,吃了也就那么回事儿。日常还是老冰棍应付日常。

当然,打卡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这类雪糕,铜奔马是很喜欢的造型,如果有驿使图就更好了,这种雪糕买了拍照也是很好的!

以后在其他景点,还会买的。雪糕棍我都收藏起来。

这个雪糕设计制作还是非常精制的,就是几口下去,五马分尸太残忍

感觉现在不少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

不认识的雪糕,不要轻易拿。

“雪糕为什么这么贵”这类热搜,每年都会火一次。

但收效甚微,该贵的雪糕还是会贵,网友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

因为资本的逻辑就是赚钱,而通过推陈出新来增加品牌溢价,已经是行业共识了。

比如说去年,钟薛高60多元一支的「厄瓜多尔粉钻」就曾冲上热搜,许多网友直呼“匪夷所思”:

创始人甚至还说出“66元的雪糕,你爱要不要”这样令人血压高的话。

虽然后面被澄清是遭到了恶意剪辑,但人们对雪糕越来越贵的现象已经无法忍受了:

如今,随便走进一家路边的便利店,冰柜上不太起眼的标价都在告诉你:

雪糕真的很贵,分分钟比你的正餐还要贵。

全家为例。

20几款冷饮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价格都在两位数以上。

13、14元一支的冰淇淋已经成了便利店的主力军

冰柜的价格“王者”,果然还是钟薛高,这款“草莓白巧克力口味雪糕”要22元一支。

像有些老牌人气冷饮,则会更聪明地玩起价格多线作战。

比如我公司附近的便利店,就有高中低三种价格的可爱多

为了品牌溢价所搞的标新立异,说简单点就是“网红化”

纵观以前的老牌平价雪糕,你会发现他们的口味比较单一,包装也相对简单,也不会给你搞什么噱头。

因此价格也蛮亲民,毕竟也没什么提价空间。

但现在的网红雪糕老牛逼了,那真是要多花里胡哨有多花里胡哨。

2018年,奥雪咸蛋黄雪糕火出圈。

作为网红雪糕鼻祖,奥雪的椰子灰和咸蛋黄两款雪糕,不仅价格便宜,还凭借其出众的外形味道,收割了许多消费者:

奥雪的策划与设计部副总经理,曾在此前的采访中表示:

打造网红雪糕的逻辑,是用好眼球经济,做一些有趣味性的创新产品。

符合年轻人喜欢拍照、分享、打卡的需求,销量就能获得保证。

这之后的网红雪糕,可谓尽得奥雪“真传”

比如臭豆腐雪糕:

比如螃蟹雪糕:

又比如玉米雪糕、香蕉雪糕、桃气雪糕

等等等等。

噱头拉满了,定价贵一点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毕竟1、2块的雪糕,哪会给你这种外形呢?

网红雪糕在口味和外形上疯狂内卷之后,商家又把目标对准了“用料”上。

比如钟薛高66一支的「厄瓜多尔粉钻」。

柚子来自日本爱知县,据说这种柚子20年才长成,十分稀有。

雪糕的外皮,是来自厄瓜多尔的天然粉色可可,据说几万棵树才有一株粉色可可:

一整个潜台词就是:

“虽然我主打国风,虽然我的雪糕形状灵感取材于中式屋檐瓦片,但我用的都是进口货啊,所以你把你的钱给我交咯。”

眼看在用料上卷不动,商家们又另寻他法。

于是一批批外观精美的「文创雪糕」也出来了。

2017年北京玉渊潭文创雪糕推出后,立刻火爆全网:

2019年,故宫脊兽雪糕面世后,彻底大火

10块一支,销量百万。

商家的逻辑很简单:

这么漂亮的雪糕,收你游客10块不过分吧?

就这样,网红雪糕的口味和外形越来越奇葩,用料越来越讲究,还和景区合作一起,收割游客钱包。

价格水涨船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这些所谓的“网红雪糕”,真的对得起它们的高价吗?

我觉得不一定吧。

先是钟薛高频频虚假宣传

吐鲁番特级红提是假的、日本薮北茶粉是假的、“不添加一滴水”是假的、多国联手研发的设备也是假的

然后景区文创雪糕在跟风的路上,不少地方东施效颦,对雪糕的设计不注重文化与特性表达,闹出啼笑皆非的笑料。

瞅瞅这呲着三颗大门牙的香山红叶、四不像的野生动物雪糕,好笑又无奈。

说白了,觉得雪糕贵不贵,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但如今的冰柜,满是十几二十块的网红雪糕,当我想找些便宜的雪糕,却只找到一两款时。

我还挺怅然的。

因为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啊,以前明明吃几毛钱的红豆雪糕,就已经很开心了。

22元的钟薛高,真的能带给我们比2元绿豆棒冰多十倍的快乐吗?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至少,不要让我见不到这些低价雪糕吧。

比如老冰棍、小布丁、冰工厂等等:

你也可以去奶茶店吃雪糕。

蜜雪冰城、麦当劳的甜筒,价格也还行: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直接去一趟东北

因为你永远可以相信东北雪糕的味道和价格~

申权很穷,夏天吃雪糕只能吃得起一块钱的小布丁。

申权有个朋友,过得比申权宽裕些。这天申权和他两个人一起在路上走,天热,就去店里买雪糕。申权买了个小布丁,朋友说你吃这个吧,给申权买了个梦龙。申权不好意思的说:“梦龙太贵了,哪是咱老百姓吃的呀。”申权的朋友笑了笑,把申权招呼到一旁的马路边,对申权说:“我们在这儿站十分钟吧,你帮我数数过路的车,看看都是什么牌子的。”

申权就数了十分钟,这十分钟里路上过了二百三十二辆车,其中奔驰五十二辆,宝马三十八辆,奥迪三十辆,丰田十八辆,路虎十辆,特斯拉两辆,出租车三十辆,大众二十二辆,别克七辆,比亚迪二十一辆,五菱九辆。

数完了,申权的朋友问:“你觉得好车多还是不好车多?”申权说:“好车多。”申权的朋友说:“这条路是什么豪华商业路段吗?”申权说:“不是。”申权的朋友说:“那为什么好车多呢?”

申权已经明白了,但他没有勇气承认。他哑了半天,茫然的左右看,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拎着一塑料袋至少几十根梦龙从便利店走出来。他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下来了。

其实不是别人不接地气,而是申权太穷,跟不上这个整体富裕的时代了。

我确定肯定,在今天,在我国类似北上这种一线城市,依然可以轻松买到便宜到跟白给的似的雪糕冰棍儿冰激淋,且其口味和成分与N年前差异不大。

我确定肯定,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市场上就普遍存在单价二三十以上甚至更高的雪糕冰棍儿冰激淋。

我确定肯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市场上就可以很容易地买到定价7元一支的雪糕。当年的7元,约等于普通人月薪的百分之一。

九十年代就有伊利火炬,售价1块5。刚查了一下,今天的伊利火炬,淘宝差不多4块钱。相对价格,其实是更便宜了许多。

总之,在我国的市场上,直到今天,这类产品的价格区间,也是全覆盖的。你想花一两块钱,可以;你想花上百块钱,也可以。

那所谓 “不平民化” 是在说什么呢?

是否是在说,很多国产品牌,定价区间也纷纷进入到了九十年代 “一支7元”,或一直都存在的 “单价几十元” 的范围?

可这范围的产品,一直都存在啊。和路雪、雀巢、哈根达斯……一直都在这个价格区间普遍存在。

所以这又有什么问题么?

事实上,你能想到的几乎任何一类商品,在我国近几十年,都始终存在 “不平民化” 的选项。

但与此同时,这些品类下的 “平民化” 的商品,也始终都存在。

啥叫市场化?市场化就是,你想买什么价位的,都有,都管够。

哪些雪糕冰品能一秒勾起你的童年回忆?

玉米棒,绿舌头,小布丁,随便,夏威夷,绿色心情......等等等等,太多了!小时候最喜欢拿着5毛钱,去小卖部打开冰柜,看着雪糕一根根的,冰淇淋一盒一盒乖乖的呆在冰柜里,而且一定要翻一翻,尤其是夏天,好凉快~这是我的乐趣~这时候如果翻到新来的雪糕,就很苦恼了,是买平时常吃的,还是试试新口味呢?现在长大啦,可以同时买好多种雪糕,不过在现在处处是雪糕刺客的时代,这些童年雪糕大多数还保持着1块,2块的价格,这,这不愧是我童年喜欢的雪糕!小时候是叫“夏威夷”外面是清爽的橙子味,冰沙的口感,中间是绵密绵密的 更多

小布丁大布丁等雪糕蛋白质等项目抽检不合格,会对身体带来哪些影响?涉事企业应承担什么责任?

7月16日市监局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对市面上雪糕的抽检情况,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总抽检了3137个批次雪糕,发现15个批次不合格,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小布丁」「大布丁」,但这两款小布丁和大布丁的生产企业分别是东莞一家我没听过的企业和义乌一家我没听过的企业,和大家最常吃的小布丁可能不是一个品牌下图为15个不合格批次,一看全是不知名小厂家,不合格原因是蛋白质含量未达到国标和菌落超标,蛋白质不足说明原料不好,菌落超标说明卫生条件不好一个冷知识:市面上叫做小布丁的雪糕,五花八门啥品牌出的都有,各个地方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为什么现在的雪糕越来越不平民化?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