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人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好好吃饭。
还记得毕业第一年,我跟两个公司小同事合租,每天下了班就是吃外卖,从过桥米线、黄焖鸡米饭吃到香辣冒菜、宜宾把把烧,也吃过小区附近的烤小黄鱼,搭配冰啤酒,确确实实感受到了美食的快乐。
但还是隐隐觉得,生活没有舒展开。
是飘在半空中的,上混沌的班,住租来的房,吃现成的饭,好像生活也是从谁那里偷来的,要尽快还回去才行。
外卖的确很好吃,但时日久了,同样的辣油同样的香辛料同样干燥的米饭,总觉得吃什么对于味蕾来说都差不多。
后来跟恋人住在了一起,开始学着自己做饭。
下了班,习惯性逛一逛家附近的菜市场。买十块钱一斤的甜荔枝,三十五一盒的袁记云饺,几颗土豆,一把油麦菜,一颗西红柿,一盒鸡蛋,一斤肉,一小袋青椒,零零散散拎着回去做饭。
云饺放进冰箱冷藏,荔枝逐个剥下来放在透明的碗里,土豆刮去表皮、切丝,油麦菜掰开不新鲜的部分,掐成两三段,西红柿表皮用小火烫一烫,很容易地就剥下来切成碎丁,青椒切丝,猪肉切丝,红红绿绿放在案板上,蛮好看。
然后他围着围裙做饭,我洗过手,换上睡衣,瘫在沙发上一边吃荔枝一边看电视。
没过多久,饭好了,青椒肉丝,番茄炒蛋,清炒油麦菜,把冰箱里贮存的rio倒进杯子里,一边吃吃喝喝一边跟着电视节目里的嘉宾谈笑。
四周安静,不远处晚霞如同一团沉默燃烧的火,吃完牵着手去楼下散步吹风,舒舒服服。
就觉得,好像更加接近「生活」这个词了,更能够平心静气沉下来,感受活着到底是怎样一件具体而美妙的事情。
曾经的我觉得柴米油盐多么琐碎啊。
要逛超市,要去菜市场,从一茬一茬青菜里挑选出最新鲜的,从一坨一坨猪肉里对比出最划算的,在几块甚至几毛钱的差价里横跳、犹疑,要洗要切要煮要炒要焖,不过一顿饭的事情,漫长得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现在我愿意沉下心来享受这个过程了,愿意去光顾菜市场,闻一闻最实在的烟火气。
因为每一捧蔬菜,每一口米饭,每一次蒸煮煎炒,都是我存活于这个热气腾腾人世间的证明,也是命运对我来过一遭的某种馈赠,我会耐心地从果蔬逛到肉蛋奶,再从海鲜逛到半熟食。
我知道这些食物实实在在地养育着我,而家里刚好也有一个愿意每天做饭给我吃的人。
十多年前,我上大学那会,互联网风气特别不好。
到处都是公知恨国党,互联网到处鼓吹中国马上崩溃,马上药丸这种观念。
当时观念与我这个传统儒家爱国爱民思想观念的人格格不入。
有一次一个帖子舔美舔的太过分了。
我当时反驳:
确实美国这个发达国家比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富裕,但是中国是我们的祖国。
假设美国真如你们所说的好,我们跟他们混,但是美国人会帮助中国老百姓过上他们这种生活?蛋糕就这么大,他们会分给我们中国的老百姓?
你们班富裕的同学,你再去舔再去吹他的好,他能让你家人过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哄小孩的啊!
(后来果然几年后奥巴马自己两次公开说:如果中国人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那将是灾难。)
与其舔他们,不如踏踏实实自己艰苦奋斗。
然后我就记得我第一次被网暴,被一堆人追着骂。
我也不会吵架,也不喜欢说脏话,我一个人也无法对线那么多人。
任他们骂也不还嘴。“骂不还口”这个习惯到现在也是,搓米问答被骂,我也是不回应。
那段时间我就不上网,也不说话了,因为没有人听,我感觉我就是另类。
我感觉特别的孤独。
当时的我也迷茫,也怀疑,国家真的是互联网公知所说那样要完了?
后来一次小事,让我这个大学生回过神了,丫的,差点上了这帮人的当!
那就是逛菜市场!
感受了这才是真实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因为寒暑假在家,喜欢睡懒觉,父母给我说家里来客人,今天买菜多,让我去一起拎一下。
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让我不睡懒觉。
说起来不怕大家笑话,大学之前我是没有去过菜市场的。一次都没去过。
然后那一个清晨,真是有种人间真实的感觉,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天我觉得我的视野开始开阔,了解了一个新的群体,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大家为了几毛钱讨价还价;
卖家心情好可以加送一根葱;
有些蔬菜不能挨个挑挑拣拣;
补称的肉类可能只有小指甲盖那么大;
走路声、吆喝声、砧板和菜刀碰撞的声音;
蔬菜瓜果的飘香、肉类海鲜的腥臭味、还有家禽类的叫声等等。
总之让你感觉就是真实。
想到互联网、书本、大学象牙塔、网络游戏里,我甚至有一种《黑客帝国》里我终于来到了现实世界一种感觉。
也难怪作家汪曾祺曾在《食道旧寻》中提到:“我是很爱逛菜市场的。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我爸妈告诉我,卖菜的人很辛苦,还得斗智,他们在同一天一边买一边卖,买的时候他们也得挑也得砍价,卖的时候也得接受买家的挑和砍价。
菜市场买家卖家都很忙,这就是生活,忙碌且充实,又是那么真实。
后来工作结婚生子后,有时候生活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喜欢大清早陪我妈、或陪丈母娘、或陪媳妇他们去菜市场买菜当个副手。
看着平淡、充实、忙碌的人群。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岁月静好,烟火如常!
我认为是混乱拥挤带来的未知惊喜。
以前在柳州逛菜市,你走进菜市总能期待些不一样的东西。我都是进菜市逛一圈,现想今天要做什么菜。
可能蔬菜行的摊主今天新上了一批茨菇,可能今天来得早能抢到那家特别好吃两个小时就卖光的烧鸭,也可能老奶奶在菜市路口摆摊买的空心菜今天特别脆生。
老板自酿的甜酒酿,应季时遇到特别便宜的荔枝,鱼市里今天的草鱼比往常新鲜,烧卤店的荔浦芋头夹扣肉……
赶上了时候,你还能看到肉铺相邻的两家摊主不知道因为点啥疯狂对骂,脏话之难听,创意之新颖,让我一个学汉语的都自惭形秽。这就算是买菜送的。
更难得的是两个摊主手上毫不停顿,切肉收钱与真人对线并行不悖,私人恩怨绝不影响前来买肉的客人。值得每一个有女朋友的游戏玩家好好学习。
菜市门口的甜品摊里,芝麻糊正在咕嘟冒泡,旁边卖卷粉的大叔娴熟地从蒸笼里抽出蒸好的卷粉,反手把均匀铺好鲜肉沫和米浆的抽屉塞进去,忙得像个打碟的DJ。大叔有时也会偷懒不出摊,偶尔我沿着河边晨跑,就能看到大叔在钓鱼。
如今在北京工作,买菜去大卖场了,质量明显比菜市场更有保证,无论什么时候,五花肉都是标标准准的五花三层,透过好看的纹理,你能清楚地感受到这头猪生前的训练痕迹。
但去多了,我闭着眼睛就知道卖场里的分布,进卖场之前就想好了今天要做什么菜,进去拿就是了,少了逛菜市场的未知惊喜。
当然更看不到紧张刺激的语言学课程了。
并不是这样……
这个问题,至少很让我难过。
因为其他有人间烟火气的地方,已经全部都没有了。
打个比方说,旧书摊!
很多城市,在早些年,都有很多旧货市场,每个旧货市场都会有一两个旧书摊。
我就是高中时代,在旧书摊上买到了还珠楼主的全套青城十九侠,每一本都是新华词般厚,一共六本,一本一块钱,还买到了大名鼎鼎的蜀山剑侠传,也是一元一本,但很可惜就只有前两册,后面的书,我是在孔夫子和淘宝收集齐全。
现在的旧书摊卖的不是书,是垃圾。
再打个比方,小吃街!
现在有很多小吃街,很多夜宵圣地,但都已经没有了古早的小吃街,那个回忆无穷的味道。
当时长春的长江路,有个卖锅贴的店,永远是排队在等,每一锅出来都是瞬秒空。
每一次去买,都好像过节,因为真不常吃,也不可能时常消费的起。
一定有人说,现在不是遍地都是……
是啊,但就不是那个味了,不是回忆的加成,是真不是那个味了。
就算同一家店,也经常因为换老板,味道不是那个味道了。
何况,不同的店,用料都不一样,吃出来的味儿,就很随机……
那种你去了几十年,次次都是一个味的小店,已经很少很少了。
南京人一定都知道七家湾牛肉锅贴,但最老的店已经没了,现在遍地的七家湾锅贴,每一家都会有少许差别,已经没有了,我去买锅贴,就一定是那个味,几十年不变的熟悉。
这个比方,可以打很多,但每一个比方,都会让人很难受。
就算是菜市场,人间烟火气,也很寡淡了……
和其他答主不一样的是,我对于菜市场的理解停留在很浅薄的地方。
因为这是唯一一个,我每一次进去再出来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脑子不好使的地方。
从读初中到今天,我一直都这么觉得。
因为每次我买完菜出来以后,都会觉得自己砍价砍太少了,百分百被赚了不少。
这种心理不是源于某种金钱上的窘迫,而是源于某种奇怪的好胜心。我发现我永远无法达到我妈那种从容,她可以在整个菜市场肆意横行,玩弄人心,就像是在深宫中的甄嬛,清楚地洞悉了每个人的念头。
但要是让她来理解我,她就跟放了一百八十年的榆木脑袋似的。
可我这个挂着心理学认证的答主。
在菜市场也只有被打击的份儿。
这些卖菜的老农,他们兼具面相学和心理学的掌握,并在生活当中把它们运用到了极致。
他们知道谁是雏儿,谁是老伙计。
他们也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价,什么时候该见好就收。
这就是这个地方的可怕之处。
但抛开这些不谈,我依旧对菜市场这地方,没有什么温暖的记忆。我想很多答主也许没有听过一个词,这个词叫赶集。
这是乡镇菜市场独有的产物,而大城市当中是绝没有的。
赶集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指每个月的一些固定日子里,比如每个月的三,六,九。每当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农民都会带着自己的菜,或者鸡鸭鱼来到菜市场。
他们一般五点过就会起来,我在儿时随外公外婆去赶集的时候,往往天还黑着就出门了。
为啥。
因为要提前占位置,要是去晚了,只能够坐在边缘的位置上摆摊。
可那样就几乎没有什么人会来看一眼了。
而赶集往往也就在九点过开始结束了,到十点的时候基本上就彻底散场。
我在十多年的赶集生涯里,见过了太多的东西。
比如两个老大爷为了争摊位,打的头破血流。比如四肢全部反着长的人,用嘴巴叼着菜来摆摊。比如有卖菜的因为隔壁摊位价格更低,而破口大骂。还比如有老人因为收到假币百元,还找了骗子一大堆零钱,然后当场喝农药的。
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扒手,和跪在地上,求你买点的老婆子。
如果是镇子上的赶集,除去菜市场,你还能见到许多特意跑来卖盗版碟片,假酒,膏药的。
我无意指责其他答主的回答太过美好,也无意打破题主所提出那句话中的温馨,做一个刻意的现实主义者是很无聊的事。
这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看到的不同事物罢了。
它们都存在,也都是真的。
也正因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很难去认同这样的人间烟火,但我也同样不想去说这些是可怜人。
那样的话,这篇回答就悲情起来了。
在这个地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自私,欺骗,占小便宜,还有以次充好。当然,它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心酸事,就好比你能够遇到家里孩子病的快死了,然后掉着眼泪,端着鸡蛋篮子求你买的老妇人,也能够遇到各种各样的残疾人,艰难地叫卖自己的菜。
而他们往往这么一忙活,所得到的报酬,大概在几块到几十块不等。
不要惊讶,就好比年轻人无法想象绝大多数农民一年到头,可能收入也不过几千块钱。
你也许会觉得很复杂,也会觉得很悲哀,那可能是因为承载这一切的,全都是老年人。
我说了,我没有见过大城市的菜市场长什么样,也不晓得那里到底是人间烟火气,还是如我见到的赶集一般。
但想必起码会干净,会干净很多。
毕竟赶集市场的地上,臭鸡蛋,烂菜叶,这些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我小时候跟在我妈背后,一直觉得砍价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到今天我自己每次赶集时爬起来,然后起早去挑好菜,去一毛一毛地砍,即便我依旧不擅长砍价。
我没有泛滥的同情心,因为我晓得这些老头子老婆子当中,有些是好的,有些则坏透了。
我只是觉得。
可能大家都不容易。
这群人是,我也是。
我倒也没有从中体会到过岁月静好,因为我一直觉得淘菜是件很麻烦的事,绝大多数赶集带来的菜,上面都沾满了泥巴。至于倘若有个爱人出现在我的身边,兴高采烈地说要和我一起去感受人烟气。
我想我只会翻个白眼,让她再睡个回笼觉,醒了记得提前把水放满,我回来好淘菜。
这地方她去头一次,就不会对第二次抱有幻想了。
我有钱说实话,我选择这样做某种程度上只是因为,只能在这里买菜。倘若哪天我恢复好了,决定去大城市了,那我想我几乎不可能往菜市场里钻了。因为我真的很懒,我也真的不喜欢买菜,所以我宁愿躺在床上,在美团上找个上门送菜,而且还是已经洗过的。
人间疾苦也好,人间烟火也罢,我也都不想去看
除非我老婆想去,那样我甚至可以写出一篇菜市赋,来用最美好的词形容人间烟火,来哄她开心。
但唯一的问题是,她不存在。
所以,也许其他答主说的是真的,也许我说的是也是真的。
就像在这个世界上,一件事物总是虚实颠倒,真假兼具。我们从什么样的人生,去看待什么样的事物,所得出来的答案就截然不同。
但我还是希望,热热闹闹,和和气气,干干净净的烟火气多一点。
而满地臭鸡蛋,烂叶子,充斥着叫骂声,辛酸泪的赶集市场,我希望能少一点。
我希望它们越来越少,是因为越来越好。
而不是因为痛苦和悲哀,死的死,老的老。
因为激素促使我们大部分人会对其它人类产生依赖。哪怕是社恐,也总是要跟真人交流的。
恰好在地球OL这个游戏里,菜市场的UI足够落后。无论外界的资源如何集成化、规模化,这里的交易依然是1v1,或者说,c2c。一切信息的交换都靠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
大超市、餐饮巨头、网购,其稳定、标准化的操作逻辑能提高收益。但同时也不得不忽略消费者的感受,人们就会感觉「没有人情味」。
比如某宝常见的一种客服,翻来覆去就是不对你的问题进行明确回答,看起来似乎降低了效率,但实际上这意味着他们默认你的问题是不值得被回答的,或者说你应该通过详情介绍、网络搜索甚至问别人,来自己掌握答案。对他们来说,培养能够回答你问题的客服是一种浪费。
在菜市场,不管是消费者提问、挑选食物、付款,还是卖菜者摆放食物、给建议、称重等等,所有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虽然效率低下,对很多人来说却恰好够用。
我楼下有两个大超市,但我一直去一家小菜店买菜。还记得最开始的时候,我很多菜都不认识,蒜苗和葱都分不清。我会问老板,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虽然问题很蠢,但老板都会一一回答。有的时候我还会问这个菜要怎么吃,老板也会给出各种高度客制化的建议。
消费者与老板之间的交流,不仅取决于双方的教育、性格,还取决于当下的情绪、心境。可以说,每一次交流的结果都是随机的,就算你知道ta会说什么,你也不知道ta会用什么措辞、什么语气来说。
这种随机感,就是「人情味」的真正来源。
小时候,我有段时间跟着姥姥住,我姥姥、姥爷在菜市场用三轮卖方便面,我每天早上跟着他们出摊。他们卖方便面,我就在周围玩。
那时候正值夏天,烈日当空,太阳把三轮车上的铁烤的烫手,整个市场里蒸腾着果蔬和海鲜的味道。来买菜的人们摩肩接踵,汗珠从他们的脸上滑落下来,沾湿了背心。大多数的人都拿着扇子,驱赶着周围的蚊蝇。
听起来环境不怎么好,但其实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勃勃生机。
有的笑逐颜开,跟周围的人谈论着家长里短;有的一脸抱怨,跟旁边的大爷骂着今天怎么这么热;还有很多带着孩子,那时候菜市场上还有很多卖小鸡小龟大蜗牛的,甚至还卖过鲨鱼之类的新鲜玩意,这些摊前都被孩子和家长围得水泄不通。
那时候姥爷总爱和旁边卖冬瓜的大爷下象棋,摆个棋盘,一边下棋一边卖货。
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在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专注于眼前的天气、和熟人交谈、买菜卖菜、家长里短,大家都为了自己活着,都没有戾气、没有那种被什么追赶着的感觉,都能量充足到对生命中每一处鸡毛蒜皮津津乐道。
我非常喜欢这种气氛,一种名为“平安喜乐”的气氛,觉得这样才是真正地活着。
但时至当今,已经很难看到这种轻松闲逸、鸡毛蒜皮的氛围了,尤其在年轻人当中,大部分人都很焦虑,戾气很重。尤其职场上,每个人都严肃而紧张,仿佛随时会大难临头。
人声喧嚷的菜市场,对于焦头烂额的年轻人来说,更是仿若天堂梦境一般的存在吧。
还记得大学时候,有段时间做毕设,整日忧心烦躁,有一次晚上跟一朋友出游,路过一段四下无人的漆黑小径,再往前望去,是一片灯火通明的夜市。铁板鱿鱼,蒸饺,烧烤,还有各种海鲜、果蔬,感觉瞬间被治愈了。
曲径通幽处,人间烟火香啊!
谢邀。16年前,偶然看了王敦煌先生的《吃主儿》,深受触动。开始尽量抽些时间尝试做几个菜,虽然永远也成不了吃主儿,但也因此喜欢上了菜市场。
人体减缓熵增,主要依靠食物、锻炼、睡眠,而唯有美食,最富有想象力,又是那么精彩绝伦、丰富多彩。
每到一个新地方,一定要去的就是最有人气的菜市场,那里有当地最新鲜最美味的地产食材,有最动听的本地话,有从没见过更不知道怎么用的调料与配料。单单看看那五颜六色娇艳欲滴的新鲜蔬菜,就足以让人涌起“生在福中”的满足感。
食得甘味,心自能安。
其实我不喜欢“烟火气”这个词。
这个词就是城市知识分子都市丽人们,偶尔下凡到人间撇了一眼:哇,人间好热闹啊。
菜市场最有烟火气。说这个话的,有几人是每天五六点钟去菜市场买新鲜菜的?有几人是趁着菜市场关门前去买打折菜的?有几人是和卖菜的老板一毛钱一毛钱讲价的?有几人天天下厨顿顿做饭油光满面的?
古人讲,职业三大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菜市场卖菜的工作很辛苦很辛苦的。
以前住在杭州东站旁边的小区,麦庙街那边,卖菜的地方是棚户区低矮的房子,坑坑洼洼不平的路面,由于洗菜、水产等缘故,每次去路上都是水淋淋泥嗒嗒的。那里不仅有卖菜的,还有卖传统中式糕点的,做裁缝的,修鞋的,总之就是小时候记忆中的各种铺面。
烟火气吗?相当烟火气。但是我还是很不喜欢人家要求他们保留这种烟火气。
如果你身在你说企羡的烟火气中,你是掌厨的,你是杀鱼的,你是凌晨三点起来扒菜洗菜挑去卖的,你说你爱死这人间烟火气,我由衷羡慕你如此满意自己的生活、赞美自己的活计。
如果不是,你看着别人一身烟火气,你要欣赏你就默默欣赏,不要说出来,因为你所爱的烟火气,可能是别人日日夜夜的辛劳和无奈——他/她可能最想过那种精装修的生活呢。
从出来上学到现在,已经离开中国20年。
不知道其他出国上学的人有没经历过一种很难受的感觉:刚出去一两年时,感到自己明显在变化,不那么思念家乡,吃不吃得到家乡美食变得无所谓。一边在迅速适应新环境,一边又惧怕自己的这种改变,怕与从前的自己再难接上头。
但每次回家,只要去菜市场,就像有个可以无缝连接童年那个我的电线,瞬间通电。
那个感觉,应该叫根吧。让我很清楚也很自然地知道:我是谁,从哪儿来,属于哪里。
纪念一下我最爱的新桥菜市场。
2019年5月,因处理一些私人事宜回老家南通。新桥菜市场紧挨着板桥新村小商品市场,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现在已经拆迁了。幸好三年前拍下了这些照片,哪怕它已不在,鲜活的烟火气永远记录下来了。
现宰活鱼活鸡的肉食摊,五颜六色的蔬菜摊,混杂的气味,喧闹的人声。管你时髦小资青年还是鸡毛蒜皮大妈,生活要将你们一锅炖起来,跟谁都没商量。
各式各样的凉菜卤菜,街坊们的常年习惯凌驾于干不干净,卫不卫生之上。
不怕大家笑话,有一年回家,可能隔了太久,到家第一天竟然拉肚子,貌似有水土不服反应。
肚子好了,就赶去新桥菜市场买各种好吃的熟菜,一点问题没有。我觉得卫生状况远要比“菜市场”这个身份好得多。
卖年糕粽子的老摊子,也卖活螃蟹和加工小龙虾。更巧的是,老板娘的婆家正是老家小镇的旧邻。这个城市大不大,绕不了两圈,总能找到些上一辈的交情渊源。
新鲜便宜又美味的食物。土里土气的菜市场版面包房,慢悠悠地跟风山寨网红面包。小商品街里的铺子,鞋子衣服锅碗瓢盆……一应俱全,价格便宜得仿佛这里忘记了与外面的高速发展同步。
感觉小区老妈妈们的袖套围裙睡裤都出自这条街。
发现一片中老年风里的惊艳范儿——镂空花纹的简约修身款,它缺的不过是更具高级感的橱窗和一束闪亮的灯光。
很多铺子并没有店名,它卖什么的,在哪个位置,老主顾们记得一清二楚。比如卖鱼的隔壁,烧饼铺的对面。
没有小清新的门面与店名,没有文艺腔十足的品种说明,仙女下凡也得去了仙气儿
据前两年的城市排名,这座苏北小城已经稀里糊涂的被“二线城市”了。而据我观察,身边不关心网络世界的大爷大妈们,似乎谁都没听说过这事。网上久负盛名的“内斗省”称呼,在现实生活里,没听任何南通本地人谈及过与谁争跟谁比。
菜市场与毗邻的整洁社区并不矛盾。就像富人与穷人,本地人与外地人,老年人与年轻人,和谐共处,没有谁行谁不行。在这里,人们30年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还是。
有外地小夫妻起早贪黑经营的大饼铺,东北大哥的水果店,也有三五块钱吃饱的食物,四十块钱美美的裙子。
这个人间烟火味十足的地方,它向所有人敞开胸怀。谁活着都不容易,但怎么都能活下去,活得都挺好。
坦率说,我对菜场没什么情怀,也不太爱去菜场,印象比较深的还是老头偷菜,老太太给十块非说给了二十,这类不止烟火气的东西。
不过恰好我刚写了一个跟菜场有关的想法,复制过来,不知道算不算应景。
原想法:
刚才一家人出去遛弯,回来路过前楼菜市场正在收摊,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站在一个黄瓜筐前,她说话我没听见,但听售货员说:我们进价高,再说明天还能卖,干嘛半价卖给你?
那个女人说:明天就不好了,没人要,还不如处理给我。
售货员说:进价我都不能给你,我们有冷藏库,明天照样卖。
那个女人还在说什么我就没听到了。
看上去肯定不是开餐馆的,应该就是经济条件不好,晚上打算捡便宜的。
那个小伙子,你是第一天来市场买菜吧,左看看右瞧瞧想要假装是行家?
看我做什么,我是一个卖猪肉的,你要来几斤?
还看,真想要买的话,过来问价啊。排骨17,瘦肉14。敢不敢过来问价。
好吧,你去买白菜,买吧。那个摊子的菜新鲜,就是贵了点,看你会不会挑。嘿,还真挑了,不讲价就付钱了,行咧,一会买猪肉的时候我肯定好好招待招待你。
那家土豆不好吃,太面。真要买土豆啊,要去他对面的摊子买。帮你削出皮,水里泡着,泡出多余的淀粉,不管是你是炸啊还是炒,都好吃。那家的小土豆也好,焖着吃,特香。
看你学生模样,才出来工作吧,每个月拿到手里的钱应该不多,但是又害羞不知道怎么开口讲价,是不是很苦恼和不甘心啊。都一样,人啊,脸皮厚点,心黑点,你才能活,只有活下去,才能再生一个出来。
嘿,我都说那家的土豆不好了,还买。买就买吧,少买点,还能买那么多,你吃得完吗?哟,还专门捡大个的土豆买,那就更不好吃了。是不是不会切啊,所以买大点的,怕切到手。
好了好了,不看你了,我玩我的手机。这个新闻挺的意思的,大学生买到假鸡蛋要维权。鸡蛋哪有什么真假,那就是骗骗你们这些外行人。鸡蛋都是真的,都是真的,有的五分真,有的八分真,怎能能说是假的呢。还维权,一个鸡蛋八毛块一块钱,你维权要花多少,你知道不?没事找事做。影响市场繁荣。
唉,哪去了,这孩子刚才还在眼前,看了下手机怎么没了呢?喔,在那里买卤菜,那家好,放得料多,拌起来香,下饭。对对对,就要买他们家的猪耳朵。
“红彤彤的辣椒、翠绿的青菜、新鲜的鸡鸭鱼肉、熙熙攘攘的人群…..”看过钢筋水泥铸成的办公楼里一群人机械敲击键盘的景象后,再来逛逛菜市场,看看菜市场里新鲜的蔬果肉蛋,感受摊主热情的吆喝声,听听大爷大妈们探讨什么样的菜才算新鲜,就能切身感受到菜市场里实实在在的烟火气了。
不过说实话“烟火气”“实在”这两个词确实有些抽象,我们或许可以在菜市场感受到烟火气感受到实在,却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说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烟火气,什么才是实在。
但如果你前两天在青岛兴山路农贸市场看过实在文学展,你就能更具体的感受到“烟火气”和“实在”。
实在文学展在青岛兴山路农贸市场举办,当上百幅用【实在体】写就的肉菜食材相关文字,以吊幅、卡牌、招牌的形式挂满了菜市场时,整个菜市场面貌都焕然一新,更显热闹。
“实在是悄悄记住了你的喜好,你的一句‘老样子’我就能把你想要的全都备好”
“实在是不用迎合谁的口味,挑自己喜欢的菜,过原汁原味的人生”
“实在是秤盘上的一葱一蒜都绝不‘姜’就”
“实在是唇齿留香的日子,有滋有味的生活,还有浸透真诚的人间烟火”
“实在文学吊旗”里有朴实摊主掏心窝子的实在话,他们的实在与诚意不仅在一言一语里,更在新鲜的蔬果肉货里,在充斥着人情味的买卖里;也有普通人对于实在的注解,朴实又治愈人心,暗含着平凡生活的幸福真谛。一个个吊旗看过去,感觉平时一直紧绷着的神经也能放松下来,让人得到治愈。
菜摊上新鲜蔬菜旁的趣味“食”在话小插牌里,有着菜市场顶流蔬果们的内心独白:黄瓜“我年轻时也是个刺头”、青椒“椒绿可以,椒绿就算了”、卷心菜“人不可以一直卷,但也不能一直菜”……边逛菜市场,边看这些蔬菜的趣味实在话,感觉能忘掉所有的烦恼。
文学展现场还布置了互动打卡装置,吸引了不少路人来打卡拍照,戴着奇奇怪怪但又可可爱爱的蔬菜头套,感觉随便摆个pose都能拍成大片。
时常会有人说这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在这场菜市场实在文学展里,我们不仅能在各式各样的摊头上寻找到美食,更能在新鲜的一蔬一食里、在质朴的实在文学里重新找到对生活的热爱。
逛完一圈菜市场实在文学展下来,就会觉得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它由许许多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拼凑而成,里面充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它不像电影里一样跌宕起伏,但它总能让人在一日三餐里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虽然快手小店办的这个实在文学展一共只有三天,但却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久违的感受到了浓厚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人心得到了抚慰。
如果你看完这个展仍然觉得意犹未尽的话,如果你因为没能看到这个展而觉得惋惜的话,不如去快手小店616实在购物节看看吧,那里有同样实在的主播,同样实在的好物,更有实实在在的20亿补贴与福利,让人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购物体验,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烟火气!
因为菜市场是人性展现最直接也最赤裸的地方,所以它最庸俗。
这里你能看到不为家庭财务操心的全职主妇不问价格自顾自的挑挑拣拣,也能看到年迈老人为了块儿八毛钱与摊主纠缠不休,还能看到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颤巍巍的伸出自己触角接触这糟糕的社会。
它的确有烟火气,也的确世俗,但它一点儿都不实在。
商业的本质是赚信息不对称或者说信息差的钱,菜市场的里的摊贩,很可能都不是二道贩子,而是三道、四道、五道。
他们赚的是算计的钱。
到底如何算计顾客这里面有大学问,没个几万字说不清,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更重要的是,摊贩需要根据自己的眼力和经验判断:那些是生客,一刀下去自己盆满钵满;那些是熟客,需要少赚一点儿建立长期关系。
这里算计的都是鸡毛蒜皮,但小小的鸡毛蒜皮里,尽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如果非要说菜市场有烟火气,实在,或许因为在这里,才能体会出切实活着的感觉。
但这种感觉太过玄妙,请原谅我描绘不出。
人们肯定不会去游乐场,商场,超市这种地方去寻找烟火气,为什么菜市场这么热闹,它可以看到老百姓最真实 的一面,买菜,讲价,还价和上班族,家庭主妇,老人小孩一起交织成生活中最热闹的一副景象,加上菜市场的菜价也很便宜,所以人流量很大,不管在哪里的烟火气,有人才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