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为什么感觉古典音乐的分类不如现代电子音乐精细,是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到位吗?

为什么感觉古典音乐的分类不如现代电子音乐精细,是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到位吗?

特别想当电子音乐制作人怎么办?

可以!一定可以!我支持你!但我建议你先学好英语。学到什么程度算学好呢?差不多是可以不看中文字幕,只看英文字幕就可以理解绝大多数美英剧/电影的时候。我来仔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啊:电音这个东西呢,你入了门就会知道它的基础知识就那么多,而且基础的加减法合成器学会之后再加上 serum 啊、nexus 的预制,再来点采样包,其实就已经可以吊打国内的 95% 的“电音制作人”啦。但…国内的电音制作人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它已经变成某种类似于四十年前的朋克的东西,所有人都在做,你就算做到前 5%,转 更多

并非古典音乐分类不精细,而是电子音乐和古典/严肃音乐,在分类的方式和逻辑上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这除了和流派本身的特点有关,也和诞生的时空背景、其功能性、从业者的共识、受众的需求等等因素有关。

我时常讲一个段子——

这虽然是段子,但是细究下来背后也是有逻辑的。

古典音乐常见分类方法(这里只说常见的),大多基于体裁(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编制(独奏、室内乐、交响乐、声乐等)、历史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等)、创作技法等。

同时由于古典乐历史较为悠久,古典乐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世界史的「近代」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地域/民族特征更鲜明、音乐史学家对断代的共识更强等等,这也为古典音乐的分类提供了更多严谨的依据(也有现在认为不必要的分类名词被音乐史学家淘汰了,而哪怕当代严肃音乐也发展了很多新的子流派,谈论古典音乐时也很难绕过历史上的巴洛克古典浪漫)。

在讲电子乐之前,先说说以古典乐的分类方式审视摇滚乐……

但是非常必要提的是,从古典乐到摇滚乐(乃至广义上的所有流行音乐),有几个非常根本性的不同——

一是技术和载体的更新。现代的流行音乐成形有两大技术上的根本——留声(录音)技术、电声技术,它们尤其前者直接促成了流行音乐,而历史上这两者有了质的突破时,都会伴随着流行音乐创作方式和风格的强烈演变。

留声技术对于流行音乐来说,相当于记谱法对于近代古典音乐——记谱法的成熟让音乐的创作者更容易准确记录意图的同时,也更方便思考纵向的和声织体;而留声技术,让「完成作品」不再是写完五线谱上的蝌蚪,而是做完录音后期的那一刻(这也使得流行乐相对不那么注重谱面的信息详尽、甚至直接不用乐谱,且更重视表演过程中歌手和乐手的即兴)。

而电声技术带来的是更多音色和呈现效果的可能性。尽管对音色的想象是一件很抽象的事,但电声技术与留声技术相辅相成,除了影响创作方式,这对于并不识谱、不会演奏的普罗大众而言,「音乐」会更加具体、也更容易接触到,在此基础上,电台、电视等等传播途径也让流行音乐更容易走进生活中。

二是承载的功能性、文化底蕴和对应的受众不同。

古典/严肃音乐的源头乃是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不过更具体地说,古典乐最早的专业从业者是围绕着「格里高利圣咏」的宗教人士,音乐作为服务宗教的工具而存在。古典音乐发展至今其受众逐渐从宗教扩展到封建贵族、再到欧洲早期的市民/资产阶级、到今天的普罗大众,这个发展过程中,一些历史传统保留了下来(虽说就受众数量而言,其实当下才是古典/严肃音乐受众最庞大的时候,但从业仍然具有相对较高的门槛)。

相比下,在美国的工业文明背景下诞生的流行音乐,从一开始就是为大众而生的:Tin Pan Alley是城市白人居民的娱乐活动,乡村、民谣是乡下的白人们所弹唱的歌曲,Blues、Jazz是黑人们创造的音乐,摇滚是什么?摇滚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婴儿潮对黑人、白人音乐的兼收并蓄。——流行音乐是属于大众的艺术,也是大众的生活方式。以古典乐的眼光来看,流行显得业余、低门槛,但其实这正是流行音乐的价值所在。

而分类方式、习惯的不同,就是这些差异的带来的副产品。

古典乐时常依据谱面呈现的旋律特点、和声织体特点为作品和作曲家划分乐派,这样的划分显得更严谨更学术。而流行音乐的划分很多时候是更直观、更感性的,大众们并不想看你谱面上的和声织体什么样,对于他们来说更直观的东西是——律动、音色。如摇滚乐,尽管绝大多数子分支都脱不开电声乐队,但光是吉他的音色、效果器对乐迷来说就千差万别,也提供了各个风格的特征:嗡嗡嗡重复是迷幻、很重的滋滋滋riff是金属、哐哐哐刷几个和弦是朋克、听起来脏脏的是Grunge……什么,都糊在一起听不清啥是啥了?你听的可能是Shoegaze。

而我之前也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工业文明」,这意味着技术更新迭代和生活节奏都更快,也带来了流行音乐风潮的频繁更迭,有时每几年就有新风格新运动被提出,大众随时需要能传递情感、反映新生活的作品,作为曾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摇滚乐来说一度更是如此。

诚然,也由于流行/摇滚乐的分类更多来自大众感性的认识,所以也时常造成分类的混乱和共识的缺乏,但这也无可厚非——我们需要更新潮的东西给我们带来感官刺激和圈子归属感,新名词其实也是这种新鲜感的一部分(哪怕带有媒体炒作的要素,笑)。

如果你能理解古典音乐和流行/摇滚音乐在分类方式和逻辑的不同,那么要理解现代电子音乐的分类逻辑,只需更进一步。

电子音乐相对于摇滚乐,音色和效果器的丰富程度爆发式地增长了,且音色成为了作品中有更高地位的要素、对音色分类得更细。这也使得很多初接触电子乐的其他乐迷感到无所适从,也许你看House、Techno、Trance几者,都觉得都是底鼓在咚咚咚咚地重复,但资深的电子乐迷会感到相似的律动上音色审美的截然不同。

这些大概就是题主看电子音乐觉得分类更精细的原因了。

最后:诚然电子音乐分类多而杂,但很多子子子子分类的提出,究竟是精细还是冗杂 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当然电子音乐现在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哪些分类名词会被保留而哪些会被淘汰,就留待时间检验了~。而你看古典乐的分类,很大部分是已经经受了时间检验的。

无关正文的一点吐槽:

各位应该都能看出来,这题目是在问「为什么古典音乐没电子音乐分类精细」,而不是在问「为什么古典音乐分类不精细」,不能清楚这个前提,那思考方向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总得有对二者进行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如果无视另一者,自顾自地想论证「XX音乐分类精细」,那只是忽略具体问题所在的鸡同鸭讲罢了。

所以我不太懂部分答主到底在回答什么。

我认为题主可能完全不了解古典音乐,甚至连门都没有进去。

在学术领域的音乐分为以下分支:

然后举古希腊音乐的例子:

古希腊音乐中分为

取材为

就以上6个点,我们能再细分。并且对应应用场景:

等等。

这还只是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个时期。也就是说模式与形式最简单的一个时期。

古典音乐包含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两大流派,包含11世纪到当代音乐,是1650 – 1900 年统称共晓时期。所以对应为巴洛克时期 – 20世纪音乐。

而巴洛克时期光曲式就有几十种。光舞蹈风格对应的音乐就有几十种。我们且不谈从复调转到主调,再从主调转到无调式再到十二音体系的调性路程。更不谈20世纪开始各种主义类型对应的音乐类型。

我本想画个图,但是我想了一下我大概要画几天几夜。所以我就大概讲一下。

古典音乐的分类其实也是非常丰富的。只是因为在经过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大浪淘沙之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顶级杰作,以及以偏概全、过于笼统的称谓。比如说,我们常说的“巴洛克风格”、“浪漫主义风格”等等,都是非常概括和模糊的,如果你穿梭回当时,比如十七世纪末,会发现琳琅满目的音乐风格和形式:意大利和法国的很不一样,教堂里和剧院里的很不一样,管风琴和古钢琴上的也很不一样。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五百年之后的人们在谈论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音乐、电子音乐时,恐怕也会发明一些笼统的概念术语,浓缩成一个自然段——当然,专业的音乐研究领域除外,就像现在的大型音乐史专著里,说到古典音乐的各方面细分,那也是非常复杂的,只是不为其他人所知罢了。

要按电子音乐分类这个颗粒度,古典得分上上千类,一般人记得住吗,所以不是干这行的就只科普那最粗的几大类了

古典音乐细研究来说能分很细。从曲式结构上可以分,从器乐体裁之类的也可以分很多。然后是时间……

其实这几百年那么那么多的作曲家,真正留下来的就够听很久的,剩下的还有很多很多当时出名后世被遗忘的。我更倾向于,每一个作曲家,都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风格。即使他们在同一个时期,乍听好像一样。德彪西和拉威尔/肖邦和李斯特的钢琴曲/莫扎特和海顿/格里格和老柴等等等他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也巨大,只不过是因为乐器和音响限制所以听起来没有脱离太多。

如果把一脉相承的现代严肃音乐算进去的话,也就是从20世纪开始流派根本数不过来,甚至很多是一人自成一派的。在之前的时期时期不同国家的风格也是迥异的。

对,稍微有点不到位。

古典音乐现在一般来说是指“严肃音乐”,说到严肃音乐,那风格和类型就太多了

因为现代流行乐本质上是商品音乐,有很多商业术语,典型的就是评论家爱发明”风格”,分的细是评论家们的功劳,方便盈利罢了。

是的,不到位。

古典音乐只是一种范称。

古典音乐的分类也可以这样精细的,比如说18世纪时的曼海姆乐派这种。

只不过古典音乐的很多精细分类需要去阅读关于欧洲音乐史的专业书籍、学习有关西方音乐史的课程才会接触得到,属于学术领域的范畴,乐迷难以掌握。

从时间上来看

1.古典音乐是过去式

2.电子音乐是现在进行时

从地域上来看

从可塑性上来看

可以说,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从风格上来说,都依赖于同一框架,那就是多声部音乐(复调/主调),包括协奏曲、交响乐的编制,只是在规格上的不同,实际听感上的区分度并不是很大,只是层次感的叠加

地域上来说,就是欧洲的几个国家,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捷克,俄罗斯等等,可以说是欧洲音乐在巴赫之后,逐渐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不论是在创作技法上,还是作品成熟度和表现力上,学院化体系化,一系列操作,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影响力延续至今。

电子音乐(广义)不论从风格还是地域上来说,都是更加开阔的,条条框框什么的限制不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说是空前的大,人们对音色辨识度的追求也达到了空前,比如说我想追求个什么效果的音乐,我就可以立刻去尝试,这个是即时即刻的。

想一想,电脑音乐制作所产出的音色理论上可以说是无穷无尽,可以涵盖的风格也是空前的多,你甚至可以听到世界上最微妙的声响,森林深处某个部落的音调,以及来自于宇宙的声音。

所以,精细化的分类,不只是音乐种类的分类,更是当代音乐人对于音乐表达方式的实验性探索精神,就像给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一样,人类对声音的探索,亦是无穷无尽

古典音乐是严肃音乐,是完全基于前人留下的成果进行更新,在西方音乐作曲技法和风格上进行改良,这个改良是逐步完善的,而且是严肃规整的,设限的。

电子音乐,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完全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良,而更像是借鉴前人的经验,以全新的方式探索声音本源,广泛收集地球的声音信息,开发其无限可能性,更加具有实验性、突破性未知感

命名,只是为了更好的探索。

古典音乐流派也很多啊。只不过能了解到的电子音乐流派更多。

因为可能你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不如电子音乐。还有一个原因,二者的分类方法不同。电子音乐是按风格分类,而古典音乐如果像电子音乐,或者说现代流行音乐一样按风格分类,就算是广义的古典音乐/严肃音乐(自15世纪以前始,至目前的电影配乐),也不过分以下几类:

早期无伴奏人声音乐、宗教音乐、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狭义古典音乐)、早期浪漫主义、民族乐派(晚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20世纪音乐、先锋派音乐、电影配乐等。

其中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早/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作品最为繁盛。

但是,古典音乐并不完全是这样按风格分类的,因为作曲家们并不想被贴上标签。古典音乐实际上更多地按体裁分类。按体裁,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可就数不清了,举亿个例子:

盛行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盛行于浪漫主义时期:

看到了吗,如果当真分类,古典音乐甚至可能比所有其他音乐分类加起来还要多。

综上,你觉得古典音乐类别少,电子音乐类别多,一个原因是本身的分类方法不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可能你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不如电子音乐。

是。

古典对小电说: 你小子还在玩律动玩音色去分类?林北我玩儿结构,懂伐不啦?就像造房子的啦,不同曲式结构不同分类的啦,偶尔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啦,懂伐?

特别想当电子音乐制作人怎么办?

可以!一定可以!我支持你!但我建议你先学好英语。学到什么程度算学好呢?差不多是可以不看中文字幕,只看英文字幕就可以理解绝大多数美英剧/电影的时候。我来仔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啊:电音这个东西呢,你入了门就会知道它的基础知识就那么多,而且基础的加减法合成器学会之后再加上 serum 啊、nexus 的预制,再来点采样包,其实就已经可以吊打国内的 95% 的“电音制作人”啦。但…国内的电音制作人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它已经变成某种类似于四十年前的朋克的东西,所有人都在做,你就算做到前 5%,转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为什么感觉古典音乐的分类不如现代电子音乐精细,是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到位吗?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