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整个人类航天来看,这将是:
我手打了一份excel表格,列了一下今年中国航天已经发射的18次火箭:
2022年中国航天将发射40+次,空间站的建设完成将是所有发射的重中之重。两次货运飞船,两次神舟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的发射,都将按部就班的完成空间站的拼装工作。
2021年,全球航天共发射145次,共发射近1300颗卫星,其中,
中国航天共发射55次(成功53次,另有一次亚轨道),位居世界第一,
美国发射51次(成功48次),位居第二,
俄罗斯共发射16次(成功15次)位居第三,
欧盟+英国共发射15次(成功15次),
日本发射3次(成功3次),
韩国发射1次(失败1次)。
新的太空竞争不可避免,美国与中俄的太空对抗已经拉开了序幕。上世纪中叶,美苏的太空竞争,在客观上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的太空探索进程。本世纪中叶尚未到来,美中俄已迫不及待地将大量军用民用设备发射升空想把握主动权,甚至瞄准了其它星球,这将再一次刷新人类在太空探索上的记录,开拓人类的太空新纪元。
有人问,这与我何干?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因为这终将驱动人类的进化。人类向地球以外扩张的欲望,与人类将栖息地遍布地球大陆表面一样强烈。下一代太空探索的先驱者们,将在我们的子女中诞生,他们及他们的子孙,终将实现在地球之外生存的梦想。
预祝三名宇航员圆满完成任务,预祝中国空间站早日建成。
圆满成功达成!
徽章GET!
在此之前,其已在神州十三号期间完成6个月的备份值班。
之后需要在太空中继续完成6个月的在轨值班。
此前,神舟13号的飞船是没有给神舟12号任务备份的,只值班了6个月。就算如此,6个月的值班时间也比神舟12号3个月的值班时间长了1倍。
这次神舟14号飞船需要完成6+6个月值班,又比神舟13号的值班时间长了1倍。
理论上也是 第一次 完整验证神舟飞船的全寿命可靠性。
并且,神舟14号及其前后的任务安排,如果没有新的优化或者额外的变数,将成为未来几乎所有的任务的模板:
飞船先为前一次任务备份值班6个月,任务发射前夕,之前的货运飞船带着废弃物离轨,再发射新的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发射后快速对接,飞船在轨值班6个月后返回。
神州十三号已经首次验证过径向交会对接技术了。
按照安排,正常是一架径向、一架轴向、再一架径向,太空中交班。
这次再次执行径向交回对接主要是想把轴向的对接口预留给之后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这两个只能轴相对接再空中转位。
本次发射任务是6月发射,完成在轨6个月的任务后,将在12月返回。
冬季北方风速较大,之前曾出现过返回时风吹着降落伞飘着走,甚至落地阶段返回舱因为风吹被降落伞带倒的情况。
冬季返回,对回收团队按时抵达、开舱后乘组保温等都有更高的要求。甚至对央视的直播团队也有更高的要求。
并且,神舟14号将第二次实施快速返回,并再次优化快速返回的流程,返回东风着陆场。
陈冬是乘组中年龄最小的,比刘洋还年轻2个月。
并且这次乘组整体年龄非常年轻,全部由第二批航天员组成,是空间站任务以来平均年龄最小乘组。也是第一次乘组全部由第二批航天员组成,无第一批航天员。
陈冬和翟志刚一样,都是航天员中的开心果。
如果说翟志刚的名场面是“感觉良好”
那陈冬的名场面就是“爽”
而且他说:
王亚平孩子想和王亚平一起上太空,王亚平说妈妈上太空给你摘星星后就回来;他孩子想和陈冬一起上太空,他说爸爸回来就帮你检查作业。
我已经期待明年的开学第一课:《检查作业的爸爸》
此前,陈冬在神舟11号任务中就在轨33天。顺利完成这次180天+的任务后,将超越王亚平成为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在神舟十一号任务期间,陈冬就实际操作过机械臂,完成机械臂人机协同。
这次空间站建造,机械臂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实验舱转位的关键设备。
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也是此次乘组中级别最高的,为特级航天员。
而且她还是博士,此次任务也将再次完成太空教学,期待《开学第一课》和太空课堂的天地互动。
我们通过神舟12号和13号的验证,完成了3人3个月和3人6个月的在轨验证(包括物资补给和胜利和心理健康状态验证);
完成了新舱外航天服和太空行走的验证;
完成了空间站紧急避让的验证;
完成了女航天员在太空长期生活的验证;
完成了径向交会对接技术的验证和快速返航以及东风着陆场的验证。
并且每次航天员返回后也都会把经验再次分享给之后准备上天的航天员和地面支持人员。
(我印象里神舟12号甚至都提出了新的需求,说天舟物资只有二维码没有颜色区分,很难搞明白啥是啥。然而神舟13号即将发射,来不及修改了,就挂上了不同颜色的飘带以区分不同模块的物资,但至少也更优化了)
应该是最后一次地面“交接班”,也是中国空间站最后一次出现“人员空窗期”。
按照神舟13号的发射,如果空间站出现“人员空窗期”,那对接后空间站好像要完成一次内部环境自检,确认满足人类生存后才能打开舱门,从飞船进入空间站。
之后,随着问天、梦天的建成,空间站又增加了3张床位,就能满足6人睡觉的需求了。
神舟十四号乘组将第一次“当主人”,迎接下一批航天员的到来。并正式开启“太空交接班”,在空中完成工作和物资交接。
神舟14号乘组在太空中孤独地生活6个月之后,打开舱门见到神舟15号乘组的时候,不知内心会有多激动。
超级期待神舟14号和15号乘组在太空的合影。
中国空间站将首次出现6名航天员!
之前都是技术验证,这次是建造,之后是常态化运营。
这6个月是中国空间站的正式建造阶段时期,当然也会完成1期建造。
在天舟5号/神舟15号上天前,中国空间站就长这样了。
在巡天望远镜没对接上空间站之前,三个对接口接满天舟飞船/神舟飞船的空间站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天宫空间站的最大状态。
表面上就是多加了两个舱段,实际上要干得活很多:
1、完成问天、梦天的对接、转位;
2、完成两个实验舱载人环境的建立和启用;
3、完成大小机械臂的测试;
4、首次利用位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
5、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14个科学实验机柜的解锁、安装和调试;
6、估计还要完成舱外暴露实验平台的启用
……
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分别是:
1对接1构型:神舟14号和天合核心舱径向对接:神舟14+天合核心舱+天舟4+天舟3
2对接2构型:问天实验舱的轴向对接:神舟14+天合核心舱+天舟4+天舟3+问天轴向
1转位3构型: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神舟14+天合核心舱+天舟4+天舟3+侧向组合的问天
3对接4构型:梦天实验舱的轴向对接:神舟14+天合核心舱+天舟4+天舟3+侧向组合的问天+梦天轴向
2转位5构型: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天宫空间站+神舟14+天舟4+天舟3(空间站完成建造)
1分离6构型:天舟3号呆着废弃物撤离:天宫空间站+神舟14+天舟4
2分离7构型:天舟4号带着废弃物撤离,把天合核心舱的货运飞船对接口释放出来:天宫空间站+神舟14
3对接6构型:天舟5号的轴向对接(之前天舟4号的对接口):天宫空间站+神舟14+天舟5(构型和之前天舟4停泊时一致)
4对接8构型:神舟15的轴向对接:天宫空间站+神舟14+神舟15+天舟5(未来几年内中国空间站的最大形态和重量:空间站+2艘神舟载人飞船+1艘天舟货运飞船)
3撤离9构型:神舟14号撤离:天宫空间站+神舟15+天舟5(和6构型的区别在于神舟飞船是停在轴向还是径向)
以上所有工作,都会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完成。
并且将首次在空间站有人的情况下开展轨道交会对接任务
这次乘组,将利用位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2到3次出舱活动,这些出舱活动将是实打实的活动,而不是验证技术、积累经验。每一次出舱都是必需的。
不知道“感觉良好”会不会成为中国出舱行走的标准用语。
另外,随着问天和梦天的上天,乘组也将正式开展科学实验工作。
神舟14号和15号的乘组也将在太空中进行任务的交接。
天舟4号、神舟14号、长征5号带着问天实验舱、长征5号带着梦天实验舱、天舟5号、神舟15号
6个重量级的大任务,每一件都值得关注。
而且容不得差错!
有幸与冬哥并肩作战,祝飞行乘组航天旅行愉快!
据新华社5日消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行乘组状态良好,这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满足与神舟十四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据央视新闻5日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四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4日透露,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3名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继2022年5月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之后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将在轨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从1992年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如今神舟十四号整装待发,中国人的飞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对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记者: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主要任务是什么?建设空间站的任务是否对航天员要求更多?
黄伟芬:今年我们要有两次载人飞行任务,是我们空间站建造阶段的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要执行的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承上启下,意义非常重大,对他们来说非常艰巨。
在长达6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要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进行状态监视,必要的时候实施手控操作进行交会对接;还要首次进驻问天舱和梦天舱两个实验舱来完成载人环境的建立;还要在这两个舱完成十几个科学实验机柜的解锁、安装等工作;以及日常组装、建造、维护维修等各方面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要首次利用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我们计划要做2至3次的出舱活动,是首次利用问天实验舱的小机械臂进行出舱。后面还会用小臂和大臂的组合臂进行出舱活动。这些都是全新的状态,对航天员而言挑战很大。他们还要进行太空授课,开展一些其他的空间教育活动及公益活动。
所以说这一次神舟十四号乘组的任务是极为复杂的,对航天员的应急和故障处置能力要求,也比以往更高。
据新闻联播报道,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
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
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太空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首次利用位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两到三次出舱活动,并将继续开展天宫课堂。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出征前,可可爱爱的航天员还更新了他们的朋友圈,指令长陈冬“铁汉柔情”在朋友圈写道:“还未离开,却已开始想念,想念祖国,想念你……”
同样是再次飞向太空的刘洋在朋友圈发了4个字:“准备,出发”
配图是“我爱你,中国”
今天进舱前,航天员陈冬向左臂的五星红旗,竖起了大拇指。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新华社、新闻联播、央视新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四号瞄准6月5日10时44分发射。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由陈冬担任指令长。
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本次飞行乘组全部为第二批航天员。
北京时间2022年6月4日11时,3名乘组航天员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刘洋(1978年10月6日-),河南林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航天员、工程师,现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飞行学院毕业,学士学位,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安全飞行记录为1680小时。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2012年6月16日搭乘神舟九号飞船执行空间任务,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曾获得时代楷模、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等荣誉。2021年6月28日,党中央决定,授予刘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2年6月,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刘洋等3名航天员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
陈冬(1978年12月-),出生于河南洛阳,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入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2010年5月,陈冬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一员。2016年10月17日-2016年11月18日期间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陈冬“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18年1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9月,当选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形象大使。
蔡旭哲:男,汉族;籍河北深州,中共党员,硕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飞行中的考验已经在其他回答中提及,就不再赘述。除了飞行中的挑战,其中还有一项就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隆冬季节返回地面,到时候会和神十一任务类似,离开返回舱之后会裹着厚毯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似乎陈冬与冬天挺有缘分,神十一的时候在11月赶上初冬时返回,这次又将在冬天着陆)。对于整个搜救队伍而言,在深冬搜救航天员并保证他们的供暖与医疗保障,在我国也尚属首次,难度前所未有。虽然之前有过神一、神二、神四、神八和神十一在冬季回收的经验,但在天气最为寒冷的时期迎接航天员回家,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目前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神舟十四号乘组有哪些主要任务,将面临何种挑战,为此他们做了哪些针对性的准备和训练?问天、梦天2个实验舱将开展哪些科学实验?6月4日9时,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了本次任务的相关情况。
据介绍,目前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焦点1
此次神舟十四号乘组担负哪些主要任务、面临哪些挑战?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据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和地面配合完成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气闸舱出舱等相关功能的测试工作;首次利用位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2到3次出舱活动;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十余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继续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及其他公益活动。
此外,神舟十四号乘组还将开展在轨健康监测与检查、防护锻炼、在轨训练与演练,以及大量空间站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维修验证、物资管理和站务管理等工作。
在轨期间,乘组将面临构型多(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状态新(要操控小机械臂和组合臂、从问天舱气闸舱实施出舱),任务密(实施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2到3次出舱,各次任务环环相扣)等挑战,对乘组执行任务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焦点2
飞行乘组做了哪些针对性的准备和训练?
林西强表示,在完成通用训练科目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一是完成了问天舱、梦天舱进驻状态设置和三舱工作生活以及健康保障、物资管理、站务管理等训练,乘组具备了三舱在轨驻留技能;二是完成了小机械臂操作、利用问天气闸舱出舱活动和遥操作实验舱交会对接等训练,乘组具备了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技能;三是针对三舱实(试)验项目增多的情况,完成了约30项空间实(试)验项目及平台相关操作训练,乘组具备了开展相应科学实(试)验的技能。
此外,多次安排神舟十四号乘组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交流,也将在神舟十三号任务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航天员长期飞行保障措施,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高效工作,圆满完成飞行任务。
焦点3
小机械臂与此前机械臂相比有何区别?
机械臂是空间站的“明星”部件之一,在空间站建造阶段还要上行小机械臂,与已随天和核心舱入轨工作的大机械臂相比,小机械臂有什么特点?林西强表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更加精巧,小机械臂的重量和长度均约为大臂的一半,负载能力约为大臂的1/8,相应的目标适配器也更加轻巧,小臂的运动和操控灵活。二是更加精准,小臂的末端定位精度更高,位置精度优于大臂的五倍,姿态精度优于大臂的两倍,能够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精细操作。三是可与大臂级联工作,也就是小机械臂可被大机械臂抓取形成组合机械臂,舱外作业覆盖范围更广,通过大范围转移满足去往不同位置进行精细作业的需求。
担负的任务上,首先与大机械臂相似,小机械臂通过目标适配器连接分离切换,可实现独立舱外爬行,完成航天员出舱活动支持、舱外状态检查等任务。其次,小机械臂可发挥自身精巧、精准的特点,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各类载荷和平台设备的舱外安装、维护和照料等精细操作。小机械臂还可通过组合臂转接件实现与大机械臂的级联组合,实现航天员和载荷的大范围作业,如后续需要在舱外安装的设备,可以通过货运飞船上行至梦天舱的货物气闸舱,通过组合臂的抓取和转移,完成在舱外载荷平台上的安装。
此外,大小机械臂可协同开展舱外操作任务,还能完成互巡互检的自身维护工作,有效提高了机械臂系统的可靠性。空间站配置的大小两个机械臂,分工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实现了“1+1>2”的实用功能,满足空间站任务的需求。
焦点4
问天、梦天2个实验舱将开展哪些科学实验?
据介绍,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舱内可以部署25台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实验柜,能够支持开展多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空间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遗传、衰老等响应机理研究,以及密闭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并通过可见光、荧光、显微成像等多种在线检测手段,支持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层次生物实验研究,还能提供0.01g~2g的变重力模拟,支持开展不同重力条件下生物体生长机理的对比研究。
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燃烧科学、基础物理以及航天技术试验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多相流与相变传热、基础燃烧过程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同时,在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的基础上,将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氢钟、铷钟、光钟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组,构成在太空中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最高的时间频率系统,开展引力红移、精细结构常数测量等前沿的科学研究。
焦点5
后续还将开展哪些实验项目?
据介绍,此外,还在舱外安排了材料舱外暴露试验装置和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用于开展舱外实验项目。后续,还将发射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研究设施,开展广域巡天观测。
林西强称,针对上述舱内科学实验机柜、舱外试验装置和巡天空间望远镜,在空间站建造阶段,共安排了近百项实验研究项目。后续转入常态化运营后,还将实施较大规模科学研究,预期将有力推动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生命现象本质和人在太空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及地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谢邀!
神舟十四号乘组主要将迎来构型多、状态新、任务密等挑战。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和地面配合完成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气闸舱出舱等相关功能的测试工作;首次利用位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2~3次出舱活动;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十余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继续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及其他公益活动。
除此之外,神十四乘组还将开展在轨健康监测与检查、防护锻炼、在轨训练与演练,以及大量空间站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维修验证、物资管理和站务管理等工作。
在轨期间,乘组将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操控小机械臂和组合臂、从问天舱气闸舱实施出舱,实施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2~3次出舱,面临构型多、状态新、任务密等挑战,各次任务环环相扣。这对乘组执行任务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针对这些特点,在完成通用训练科目的基础上,航天员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了针对性强化训练:一是完成了问天舱、梦天舱进驻状态设置和三舱工作生活以及健康保障、物资管理、站务管理等训练,乘组具备了三舱在轨驻留技能;二是完成了小机械臂操作、利用问天气闸舱出舱活动和遥操作实验舱交会对接等训练,乘组具备了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技能;三是针对三舱实(试)验项目增多的情况,完成了约30项空间实(试)验项目及平台相关操作训练,乘组具备了开展相应科学实(试)验的技能。此外,我们多次安排神舟十四号乘组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交流,也将在神舟十三号任务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航天员长期飞行保障措施,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高效工作,圆满完成飞行任务。
记者:宋皓薇
这个话题竟然毫无热度,
我就想知道,搓米问答怎么了?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5日10时44分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他们全部为第二批航天员。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目前,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火箭即将开始推进剂加注。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按计划,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三号、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十四航天员,入住空间站
神舟十四航天员,成功进入空间站;
进驻核心舱里面,曝光了激动画面;
为科技人员称赞,为英雄人儿呐喊;
敢于突破和挑战,为航天事业贡献;
谢谢您的关注
10时44分发射!!陈冬、刘洋、蔡旭哲3位航天员即将出征
三位航天员,中共党员硕士学位陈冬为指挥长,中共党员博士学位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中国党员硕士学位蔡旭哲学霸。
为了交会对接,自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以后,神舟十四号飞船并没有神舟十三号那么着急上太空。目前,天舟四号飞船已经顺利为宇航员、空间站运送补给。按计划,神舟十四号飞船将会在10时44分发射升空,3名航天员将会在空间站内生活、工作6个月。
两大核心舱段的对接,7月问天实验舱对接和10月梦天实验舱,完全在神舟十四号执飞任务期间完成对接。各舱段的对接建造,神舟十四号宇航员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和建造等工作。从此,我国空间站将会由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据悉,根据任务要求,神舟十四号宇航员将会完成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完成这两个实验舱的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并且,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大小机械臂测试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底完成T字形建造的基本构型。舱内活动空间超过110立方米,将配置2个航天员出舱舱口和1个货物气闸舱,并提供6个睡眠区和2个卫生区,可实现长期3人、短期6人驻留。
预祝神舟14号发射成功!!
中国航天在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来,真的太不容易了。
我国1970年东方红一号上天,到神舟5号上天,整整用了33年。
前苏联1957年10月发射世界第1颗人造卫星,到1961年4月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只用了不到4年。
美国1958年1月发射本国第1颗人造卫星,到1961年5月就把宇航员送进太空,用了3年整。
我国其实在1971年就选拔了第一批宇航员,计划1973年进入太空,但前路漫漫,1977年承建单位507所裁员2/3,1993年重启“921工程”,才有了后续的神舟。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阻碍异常艰巨,祝福航天工程、祝福航天人前路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