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七年(1918)戊午 六十六岁
陈三立本年存诗计七十六题、八十六首,均见于《散原精舍诗续集》卷下。
正月,陈三立居金陵。与康有为有诗篇来往。
二月,因鼠疫流行,闭户而居。
三月,疫情解禁,稍事游览。
四月,至沪上哭吊瞿鸿禨,遂返金陵。
六月,患血痢,卧床弥月。
七月,病初愈,遣子隆恪赴沪上探视俞明震。
八月,将病中所成诗寄与沪上王乃徵。
九月,沈瑜庆病卒于沪上。是月,俞明震、陈曾寿、朱祖谋、王乃徵、胡嗣瑗等至金陵探视陈三立。
十月,缪荃荪还金陵过访。两月来,颇与胡嗣瑗游从唱和。
十一月,俞明震卒,携俞明诗往杭州料理丧事。
十二月,还金陵。
1681-1
戊午元旦放晴楼望作
草根微雪蚀无痕,满我楼栏血色暾(1)。佳气浮山依故国,幽忧改岁入孤尊(2)。霄黏鹅雁移眸断,尘隔豺狼齧骨喧(3)。一事竖儒非错料,看云卧石谢公墩(4)。
【笺注】
正月一日(2月1日),陈三立晴楼院远望,作此诗,既描写了除夕的美好风光,有表达了对北洋军阀争斗的幽忧。
(1)“草根”二句:草根的为学融化得没了痕迹,血红的朝阳之光,照满了楼栏干。
“血色暾”,血红的朝阳。暾,出生的太阳。
首联写元旦之日雪化无痕,红日普照。
(2)“佳气”二句:美好的云气飘浮山间,依偎着古城,旧岁改为新年,带来忧伤,进入了我的酒杯。
“佳气”,美好的云气。唐李白《明堂赋》:“含佳气之青葱,吐祥烟之郁嵂。”
“故国”,旧都;古城。《史记·穰侯列传》:“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司马贞索隐:“卫之故国,盖楚丘也。”
“幽忧”,忧伤。《庄子·让王》:“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成玄英疏:“幽,深也;忧,劳也。”
颔联上句仍写除夕美好天气,而下句则转入新岁仍不断的幽忧。
(3)“霄黏”二句:眼睛追随着天鹅与鸿雁移动,贴近天空就不见了,隔着飞尘似听见财狼啃咬骨头的喧闹。
“霄黏”,犹“黏天”,谓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宋黄庭坚《次韵奉答存道主簿》:“旅人争席方归去,秋水黏天不自多。”
“齧骨”,嚼骨头。《礼记·曲礼上》:“毋啮骨,毋反鱼肉。”
颈联上句写眼光随着鹅雁望向天边,似乎听见了远方豺狼吃人的声音。显然是以之描写北洋军阀的争斗,也是上联下句“幽忧”的所在。
(4)“一事”二句:有一件事,竖儒我所料想来不会错了:卧在谢公墩的石上,看云起云飞。
“竖儒”,对儒生的鄙称,有时用以谦称自己。《后汉书·马援传》:“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李贤注:“言如僮竖无知也。”此陈三立自称。
“谢公墩”,晋谢安与王羲之登临处。在今南京市城东隅蒋山半山上。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自注:“此墩即晋太傅谢安与右军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余将营园其上,故作是诗。”
尾联又回到景物的描写,畅想在谢公墩上看云。“看云”正是冷眼旁观时局的变化的比喻写法。此诗的颈联二句上承颔联下句,尾联的二句远接颔联上句,正是“丫杈”的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