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好地为清北筛选人才
谢邀。总的来说,这套卷子的套路感比2020,2021年的要少,这才是高考的正确方向。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重复性的工作将越来越多的交给人工智能,机器人去完成。那么人的价值在哪里?其中一个就是能够探索性的,创新性的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具备这个能力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人才。
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这份高考题虽然有所进步,但还不够:高考是人才选拔考试,只是机械努力,套题型的孩子,给120分差不多了,从120分到150分,要让那些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数学思维的孩子脱颖而出才是正确的。
当然,这份卷子也有其缺陷,若题目免于套路化,就应该增加给学生的思考时间。题目的量过大是这份卷子的硬伤。(2022年了,还在考察计算量,做题熟练度就本末倒置了)
因为时间关系,我无法详细解决里面的每一题。这里我就I卷的压轴题示范:
总结:
和我之前录制的历届高考题压轴题一样,若压轴题有2问,第一问只有中等难度,所有同学一定要完成 (若有3问,前两问都是中等难度)
评价:
第二问有压轴题的难度,但只要做好翻译和观察,并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观察代数式,看出哪些需要化简(烦什么),有没有对称性等是基本功,但很遗憾很多学生至今也没有掌握)
稳住心态好好考理综,大考不止考做题能力,还考察在逆境的状态是否稳。
题目看起来好像都很正常,写起来但是都会卡住。
简单。今年这张卷子我觉得非常有水平,考察的并非是偏难怪,也不是按照往年的套路,而是回归本质,实话实说,这张卷子才是真正的好卷子,指导性很强。只靠题海战术,只看原来真题模拟题那些套路行不通。要真正把定理吃透,把最基本的原理吃透,才能拿高分。
有些人所谓的计算失误只是你以为的计算失误,实际上是因为你对这个知识点训练运用还不够熟,从而在有一定思维性和计算量结合的题目上,计算失误就会出现,我之所以很少犯计算失误,是因为我对每个知识点熟练到几乎不需要思考,我的精力只需放在计算上,从而我没有什么计算错误。
像今年的题很新,无论选填还是大题,没有充分的理解很难抓住切入点。这次的数学,很多学弟学妹做完的感觉是数学白学了,已经学死了。甚至有人历经几千道题的洗礼,最后在考场上依然束手无策,对题发呆。之后的新高考数学,这种难度是趋势。如果保持这种难度将会是恐怖的,高的依然高,和中等水平的人将会拉开差距。
努力读数学读三年,刷了多少题补了多少习,一上考场,试卷字里行间地告诉我:
“努力填补不了智商的沟壑”
写之前扫了一眼卷子,诶数列放第一问,稳了,三角第二问,立几第三问,这个格式我爱了(意味着按我的水平应该是都能做出来),一看概率求卡方,诶稳了,剩下的好像都还行。数学110应该有了。
。
。
。
第一道大题第一问想了十分钟没写出来,冷汗直流
跳吧
第二道三角全部列了一遍,都没解出来,匆匆蒙了个答案就跳了
。
立体几何愣是看了半天,体积不知道怎么用,面积也是。
……汗水把衣领浸透了都,都在想复读的事宜了
上午语文也是把选择题改了填空,成语愣是想不出来。
一卷出题人我谢谢你
说简单的真别口嗨了,高考不只是那几位天资聪慧的考生,还有一大把依靠个人奋斗弥补天赋差距的考生。对于这类考生,中等难度题目是他们区别于不太努力考生的重要得分点。
但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中等难度题目的全卷分数比例在不断压缩,亦或者说中等难度题目的门槛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数学科目对中等水平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些一本线以上水平的考生,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力,避免陷入和一本线以下水平的考生一起靠运气做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过去被认为是“偏”、“怪”的题目,将会日渐主导高考的日常备考。
如果对于今年高考数学没有概念的,强烈建议看下面这个回答。日常数学分数140+的,自己估摸本次高考数学也只有120+。
文中的作者是深圳考生,自称数学平时均分为140+,140+数学均分是什么水平不知道大家心里是否有数?
当年备考我们也做过深圳的几套模拟卷,可以说质量都相当高,就按我们老师的话讲:“十分贴近新高考的难度,大家要好好地做”。但是以今年的试卷来看,深圳的模拟卷显然是大大低估了数学试卷的难度。
一言蔽之,高考数学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具有区分度,对一本线以上水平的考生极不友好,高考数学将成为所有考试科目中最重要的科目,没有之一。
重视基础,但不要盲目的重视基础
明年会简单的,22届用命换的。
22届江苏考生,表示被干碎了。。。太难了。。。。学弟学妹自求多福吧。。。。。
1-6,9-10,13-15都常规,可能有学生忘记互质的概念了
第7题拆成3个构造函数比较大小,随便拿一个放在这个位置还差不多,本题题量太大。
第八题符合单选压轴身份,立几+导数
第11题在合理难度和计算量范围内,把抛物线问题当成函数问题做,结合导数、解析几何中的韦达定理,会简单一点。注意选项B提供了k的范围可用于CD
第12题很抽象,很创新,结合导数刻画函数对称性,好题!
第16题计算量不小,数字不简单,但题中选择了等边三角形降低难度,结合圆锥曲线的计算技巧,作为填空压轴不过分
大题除了17(1)和20(1),基本没有送分题了,每道题都是在原有题号难度的基础上拔高一截,甚至题中有些条件让刚经历过小题洗礼的学生彻底躺下了。
17题数列难度尚可,第一小问戏份比较足,第二小问水到渠成。
18题题干中的条件不常见,增加了本题难度门槛,第二小问比较复杂,反复变形,大部分学生倒在这里,做后面大题便没了信心。
19题第一小问难度不大,却不常见,学生看不到证明就会觉得题目难。第二小问对BC⊥面ABB1A1的证明是道坎,过于执着的学生有可能没再往下动笔,此处忽略证明放弃步骤分是上策。
20题第一小题送分不说,第二小题可能是压死中等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本期待概率统计题送分的,结果不仅没送分,题目都读不懂。第二小题两个小问有点头重脚轻。
有了前面20道题的铺垫,最后两道题的难度还用猜吗?
21题第一问起的就比较高,好在题目常规,暴算即可,有计算技巧的同学这里可以发挥一下。第二小问思路较难,想不到结合倾斜角和斜率,计算也不少。如果一道圆锥曲线题思路和计算兼具难度,那很难了。
22题是一道好题,属于常见模型,之前也出现过。题目的设计不怪不偏,加入隐零点(试根证单调)和跨阶同构两个考点,符合压轴题人设。本题重点考察学生基本功和灵活性,个人认为比去年极值点偏移更好,能够让学霸看到拿满分的希望,是道好题。
整体来说,难度的确大,属于每道题都难了一些,少部分题目费时间看不懂没见过,大部分题目还是平时经常在练的。不过从今年高三学生的遭遇(江苏很多高三考前2个月封闭集训,家长都看不到)来看,今年这一届孩子真惨。虽说我难人也难,但是这考试体验也太差了,让孩子们还怎么考后面的试,还怎么过后面等分数的十来天。。。
关注我了解更多高考咨讯,欢迎留言点赞
都是学渣的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