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万亿新台币投入是什么概念?
是台积电常规固定资产支出的概念。
2021年台积电经营性净现金流1.1万亿新台币,
其中,固定资产支出8388亿新台币,距离一万亿新台币也不太远了。
还有,固定资产折旧四千多亿新台币。
上面几个会计概念可能不太好理解,我简单打个比方,不算太准确:
假设你开了个奶茶店。
固定资产投入相对好理解,就是开奶茶店初期装修、卖设备的钱。
假设花了20万,那固定资产投入就是20万。
折旧——我们换个说法——哪天你开不下去奶茶店了,设备卖了、店盘出去了,是你刚开始时候固定资产投入——亏的钱。
当然,实际操作里面不太一样,会计上是根据使用年限估算,比如投入十万,按5年折旧,那每年就是两万。
经营性净现金流,这个是最值钱的指标,有些公司看起来利润丰厚,但现金流其实是负的,比如不少干工程需要垫资的。
假如你的奶茶店每天能卖2000块钱,一个月能卖6万块钱,扣掉这个月你付的店员工资、房租水电、原料成本,还有乱七八糟的各项日常支出都算进来了,还剩2万块钱。
这2万块钱就是你的经营性净现金流。
——或者说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挣钱。
或者说,按线下开店的说法,这个奶茶店10个月回本,10个月以后每个月的2万块钱就是净赚。
回本就是折旧折完了。
借用 这张图,台积电2021年7nm及以下营收占比刚好50%。
台积电2021年营收是1.58万亿新台币,也就是说7nm及以下制程2021年营收差不多8000亿新台币。
经营性净现金流1.1万亿。
假设按比例—事实上先进制程的毛利率更高—7nm及以下制程带来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大概是5500亿新台币。
回来看固定资产投入,假设是2019年的固定资产投入在2021年量产。
(fab 从动土到初步量产差不多得一年时间)
差不多一年回本。
拿到实体经济也算是好生意了。
这张图再用一遍。
台积电差不多每年75%左右的经营性净现金流都填到固定资产投资里面了。
——每年都得填。
继续换做奶茶店的例子。
你开了奶茶店,刚回本几天,就发现另一个门面也不错,另一个门面刚回本两三个月,又发现第三个门面也不错,第三个门面刚回本,发现蜜雪冰城这个档次的没销量了,得开喜茶那个档次的(追赶先进制程),固定资产投资也从20万涨到了100万,奶茶店无休止的开了下去。
你心慌么?
三星大概是心慌的。
fab业务很可能是亏现金流的。
先进制程真的是恐怖的印钞机……和恐怖的吞金兽。
这事反映的是台积电持续扩大先进制程的优势,而国内逐步从落后开始替代,争取更多成熟工艺制程份额,逐渐发展成两头争夺的态势。
关于芯片制造领域的份额,之前TrendForce有统计:预计今年台积电在全球代工市场的份额将增加到56%,而三星电子的份额可能从18%下降到 16%。代工市场预计增长 20%,达到1287亿美元。
而今年台积电资本支出大概为 440 亿美元(约 2886.4 亿元人民币),比投资2nm产能的2290亿人民币还多,因此这个资本支出数值是很正常的。
先进制程产线一条都要上百亿,竞争对手三星电子的支出也很惊人,当然三星不仅包括逻辑芯片,还有闪存芯片NAND Flash和内存DRAM。
从工艺节点上看:2020年秋季5nm工艺量产之后,7nm及其以下先进工艺的营收占比就超过了50%。这块主要是苹果,AMD,高通等大客户贡献的。
其他营收主力还包括16nm,28nm等传统优势领域,给WIFI,蓝牙、CIS等各种芯片使用。
面对竞争对手包括联电,GF,国内龙头等在成熟制程0.15/0.18um,40/55nm等不断优化扩产,台积电的选择必然是倾向于高技术门槛、高利润的7nm以及5nm领域。
考虑到目前3nm已经延期到年底或明年上半年,2nm作为2024-2025才能量产的下一代工艺,有初步的资本规划也是很正常的。
今年年初多个场合台积电就提到:80%以上的资本支出会投入到先进制程领域。
对比国内,几家龙头则是专注于成熟制程的扩产,以及国产化替代,主要有以下原因:
这从国内龙头的工艺营收占比,以及新建工厂就能看出来:
营收占比中,某龙头的FinFET/28nm占比一直不超过20%,营收主力是0.18um,以及40/55nm工艺平台。
而该龙头产能扩张的主力分别有北京、深圳、上海三个项目,最终三地项目满产后,总产能倍增,说不定到时候营收排名可以前进一些:
这种思路和合肥晶合集成的成功不谋而合:从成熟工艺出发,快速量产,营收和利润快速增长,服务了众多中小设计厂商。
而且成熟制程工艺是国产化设备的重点,镀膜、刻蚀、清洗、量测等等环节中的设备、原材料都可以逐步验证,最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未来等实现国产化7nm的时候,即使没有5nm,3nm和2nm等先进工艺,也能满足安全保障前提下的绝大部分需求。
台积电 2nm 基本确定是 GAA 的栅极结构, 2025 搞出来也算是响应来自摩尔定律的召唤了.
有些人担心未来手机消化不掉… 实际上先进工艺除了手机之外, 对 Data Center 意义更大, 因此 NV/AMD 未来的产品是必然要上的, N2 的提升至少可以对标 N7->N5.
更重要的是, 只有把 GAA 这关搞通了, 未来 1nm(10A) 才有可能继续往下走. 就像 FF 从 22nm 打到 3nm 这一段.
三星选择 3nm 就上 GAA, 其实就是像重演一波 Apple A9 那次 14LPE 抢 N16FF 的事情. 然而大家结果都看到了, 14LPE 显然不如 N16. 后续 7LPP 这个节点也打不过 N7, 更不用说后续的 5LPE 就是 7LPP 的半代升级, 根本就别想打 N5.
我个人认为,国产DUVi和国产EUV之间的时间间隔会比较短,同时国产7nm和5nm的时间间隔也会比较短。
原因是DUVi的主要困难是系统整合,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EUV其实零部件应该做的还行了。同时7nm也主要困难是整合工艺,到5nm的过渡相对来说会快一些。
当然,从DUV到EUV中间还有EUV光刻胶之类的问题,不过也都应该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网上的消息很少,也几乎无法分辨真假,不过我对此持乐观态度。一方面半导体是个庞大的产业链,单独依靠拿回台湾是无法维持的,从各方面意义上都需要自己搞定;另一方面各方消息来看,过去确实存在很多的技术积累。
至于台积电的2nm和3nm,我个人对此并不如此乐观。一来3nm延期是个不太好的信号,二来接下来的经济周期并不一定能很好的支持2nm甚至3nm的持续投入。
假如苹果在IPhone14系列全局用3nm那是个好消息,但目前有消息说只有pro才用3nm。这意味着即使苹果这样不需要考虑成本的公司,都很难在自己核心产品上用3nm,那么其他公司大概也比较困难。
实际上在5nm/4nm节点上,就有这种问题。例如天玑9000至今机型有限,也都不是走量的产品,那么这款芯片的成本回收就要困难一些。
考虑到2nm会引入GAA,这种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加,而如果同时面对经济周期进入低估,那么难度更大一些。
但这还不是最差的情况,最差的情况是这样的:
如果这三种情况同时出现,那么巨大的投资就意味着巨大的盈利压力。
而大陆因为制裁的原因,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程度高,具备按照光伏产业的打法进行推进的基础,那么的确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半导体的确进入了一个成本日益接近承受能力的阶段了,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就让我们静静看吧。
平时不怎么关注数码科技的小伙伴可能一脸问号,我给大家逐一解读一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受限于自身知识水平,可能会有错误,欢迎评论区指正。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积电”,其英文名为“tsmc”,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半导体代工制造企业。
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2021世界IC制造商营收排名中,台积电名列第三,仅次于三星和Intel。
而Intel的营收主要是自己的CPU芯片和服务器,三星主要是存储芯片、手机和面板等,台积电则只有一项—晶圆代工。
再加上台积电的主业逻辑(Bulk Si)晶圆代工在总晶圆代工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多年保持在50%左右。
台积电基本是当之无愧的半导体界龙头、晶圆代工界老大。
我们耳熟能详的华为麒麟处理器、高通骁龙处理器、AMD的CPU、显卡、Nvidia的显卡也常常由台积电代工。
可以说,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在消费电子领域几乎不可能绕开台积电。
台积电早已是全球芯片行业最顶尖的企业之一,是数码科技领域的庞然大物。
我帮大家查了一下,1万亿新台币,大约等于砸了0.76个马化腾,或者1/10个贵州茅台,可见芯片行业烧钱有多恐怖。
因为台积电一直在砸钱,已经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了。
2021年,台积电和三星先后攻克5nm芯片技术。而反映到市场份额上,53.1%和17.1%虽然看似差距很大,但并没有达到数量级的差别。
台积电2022年第一季度的营收有50%都来自10nm以下制程产品,而提问中说到的2290亿元人民币的投入,会覆盖7nm、5nm、3nm,尤其是2nm制造工艺,以稳住先进制程这条生命线。
与之相对的,大陆很多企业的晶圆制造受到材料、技术、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程相对落后。以中芯国际为例,其在2022年量产的最先进制程为第一代FinFET 14nm工艺。
而台积电在制程方面的优势,是支撑其行业地位及巨额利润的基石。
这种砸钱保持优势,赚钱,再砸钱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内卷。
这种内卷恐怕还会持续下去,芯片行业会像饕餮一样,持续吞噬大量的社会资源,除非摩尔定律突然失效、天荒地老、机械飞升…
我是赋离,祝你开心。
《科创板日报》6月8日讯(编辑 宋子乔),台积电8日召开股东会,会上传递出强烈的扩产信号。公司董事长刘德音表示,明年资本支出将逾400亿美元。2023年是其三年千亿美元计划的最后一年,而2021台积电年资本支出300亿美元,今年预估将达400至440亿美元,据此推算,三年千亿美元还不够花。
同时,台积电称车用、高效运算需求稳定,甚至有些超出供应能力,预计今年的营收增幅将超去年,“对半导体业来说,未来十年是非常好的机会。”
芯片跟进涨价?今年营收还能增长多少?有无欧洲建厂计划?台积电都有回应。
▌预计今年销售额将增三成 步入结构性高增长时期
刘德音称,正在加快投资以建立先进和特殊芯片的能力,支持客户的需求。预计今年营收将同比增长约30%,2021年该公司营收同比增24.9%。
车用芯片和高性能计算芯片将担纲,成为业绩助推器。刘德音表示,台积电已进入结构性高增长时期。目前手机、PC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下滑,但台积电拥有技术领先优势,车用、高效运算需求稳定,甚至有些超出供应能力,刚好进行产品组合调整。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也称,台积电已经看到5G及高效能运算的普及,对台积电高效能运算、车用电子、手机及物联网相关应用的强烈需求。预计今年不计存储芯片的全球半导体市场,营收有望增长9%,其中,台积电美元营收将增长达到或超过29%,先进和特殊制程需求强劲,是驱动业绩的成长动能。
▌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 资本开支或将超计划
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库存调整持续进行中,不过台积电称,今年晶圆厂的利用率仍然非常高,考虑到全世界经济状况在不断变化,2023年需求还没有完全很清楚,正与客户讨论中。
值得注意的是,从台积电董事长的表态中可以看出,公司扩产意愿依然强烈。董事长刘德音透露,明年资本支出将超过400亿美元,会以股东利益为主要考虑,但净现金流量将非常低。他强调,台积电已是相当大的公司,但营运还能大幅成长,就是因为技术领先,未来台积电还将不断成长,因此需增资本投资、吃掉现金。
台积电2021年宣布启动三年千亿美元投资,展开全球扩产计划,而去年资本支出300亿美元,今年预估将达400至440亿美元,较去年大增33-46.5%;若明年资本支出超过400亿美元,意味着3年投资额最高将达到1140亿美元。
刘德音认为,对半导体业来说,未来十年是非常好的机会,主要原因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包括车用、手机等设备的半导体含量都在增加,将推升半导体需求大幅成长。
▌其他:否认芯片会跟随其他代工厂涨价 欧洲建厂计划暂无具体方案
另外,有股东提问,针对全球对晶圆需求强劲,部分芯片制造厂传出涨价消息,台积电未来在芯片价格是否会跟进涨价?魏哲家表示,会跟客户好好沟通,如何定价是一种长期性的策略,不随着其他竞争者的动作而定,不是对市场的即时反应。
就在股东会召开的同一天,传出台积电正评估在意大利建厂的消息。据意大利晚邮报报道,台积电评估在德国等欧洲国家设厂之际,曾联系意大利政府,讨论在当地兴建晶圆厂事宜,投资额估为100亿欧元,显示意大利和德国是台积电最有可能建厂的地区。
台积电今日回应称,现在并没有欧洲建厂的具体方案。
意味着台积电高层掌握的消息可以向他们保证——正常情况下,至少十年内不会梧桐。
这说明梧桐的可能性很低。
不要流哈拉子了。
不仅仅是芯片中国短板很大。
小马哥说的好,别光盯着芯片。
中国电子零组件的短板是全方位的。
连最基础电阻电容都是高度的依赖日本、韩国还有弯弯的供应商。
前两年深圳的MLCC电容和电阻器价格疯涨可见一斑。都是日本村田、台湾国巨、三星这些企业在把控着这些基础的被动元件。
中国高科技产业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是全方位的。
中国的电子产业零组件大到光刻机,小到电阻电容、晶体管、螺丝刀到胶水、胶布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都高度依赖国外供应商。
我觉得就祈祷台湾别停电吧。
制造芯片除了原材料,对电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然而,台湾多次上演大停电,从而导致工厂正常生活被大乱。自蔡上台以来,台湾停电越来越发频繁,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停电。
蔡当初在竞选总统时就提出“2025年非核家园”,上台后的能源政策也向“废核展绿,减煤增气”的原则倾斜,目标是在2025年让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20%,同时逐年将燃煤机组除役,改建为燃气机组,并在2025年前将台湾所剩的核电厂全数除役。
考虑到台湾地形狭小,在民进党当局一味弃核的理念下,若不加大火力发电,只靠所谓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是无法满足台积电对电力的需要。如果把电力全部加到台积电为首的芯片行业,那么人民的生活必将大打折扣。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今年蔡英文3月1日才刚向八大工商团体保证台湾电力稳定,3月3日就被“打脸”。对比之下,鸿海创办人郭台铭在去年四大公投后就预言,台湾2022年一定缺电,没想到一语成谶。
如果台湾想彻底的执行绿色能源计划,就像一个杯子蛋糕上插满牙签。若无法满足这个密度,太阳能是不能救台湾电力的,这个也可以套在风能上面。
民进党为首的执政党局未来还会把仅存的台湾核二核三除役,核一2019年开始已经开始除役工作,那么2024年以后的台湾电力会更加不堪重负。
各位还记得帝国主义如何摧毁民族工业吗?
倾销!
当年用廉价的纺织品倾销,摧毁了民族纺织业,后来用廉价的大豆,摧毁了中国的大豆种植。
中国大力搞芯片
等项目上马了,资金,研发投入了
他就爆产能
然后用规模化的成本优势
低价倾销,让大批上马的中国企业面临利润的严重缩水血本无归
你破产了他再低价收购产能
这一套已经是明牌了
咱一个老百姓都知道他这套路
上面一定有应对之策
他爆产能,看看谁笑到最后吧
产能没建在美国,不是多么差的事情
话说我有个问题一直没搞懂。
不懂就问……
5nm,甚至2nm制程的芯片,除了用来造手机,还被广泛用在哪些地方?
三星和英特尔估计是追不上了。
IDC「全球半导体和供应链情报」研究指出,2022年全球半导体综合市场将达到66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7%。
半导体尖端制程的投资越来越高,把所有的后发者都死死的压在了低端领域。
英特尔被台韩活活给卷成了牙膏厂。
三星跟台积电卷下来日子也不好过,即便有苹果的拉偏架,也肯定赶不上了。
2纳米领域,台积电获得了绝对代差。
近几年全球的竞争愈发白热化,仅2021年台积电就投资440亿美元、三星半导体投资580亿美元,英特尔280亿美元。
这还仅仅是芯片制造环节,如果是全产业链的成本,每年就是上千亿美元。
半导体领域,砸进去几千亿美元甚至都不能翻出多少水花,代价相当巨大。
地点本身也不意外,台积电必然将他们最先进的制程技术放在自己的大本营。
就像三星虽然把90%的产能都迁出去了,但真正核心部分依然在韩国本土。
2021年,全球63%的高端制程芯片都是在台湾生产的,还有24%在韩国生产。
如果算上日本的话….全球90%以上的高端芯片产能事实上都集中在第一岛链。
台积电就是在这堆卷王里杀出来的。
不过单靠台积电一家是没办法维持这种领先优势的,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助。
设备(欧洲)、原材料(日本)、技术(美国)、电子产品(韩国),各自的成功离不开其他领域的帮助,他们就是一个整体。
这是1960年代全球化浪潮以来,在资本、人才、资源和政策方面的最优解。
资本天然倾向于安全和稳定的地方。
既然斥巨资在当地设厂,那基本是考虑了大部分因素,并认为这些没有影响。
所以全球资本巨头的动向在某种意义上是风向标,资本的流向就意味着安全。
这方面可以参考韩国,即便在南北关系最友好的那几年,韩国企业宁愿去东南亚设厂也不投资语言文化相同的北方。
芯片毕竟是实业,不像金融能随时跑。
2纳米已经接近目前人类技术的极限。
纵横半个世纪的「摩尔定律」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阻碍面前也逐渐开始失灵。
毕竟为了提升一点制程所消耗的资源和成本越来越大,收回成本更困难了。
在不少领域还在使用微米级芯片的时候,死磕2纳米确实短期内无法回本。
这么巨大的投资就是为了挤死竞争对手。
针对的就是三星和英特尔。
毕竟短期内也只有他们能威胁到台积电。
看回答小白很多,解释一下。
一、2nm不是物理2nm,只是一个虚标。
在28nm以后,所谓的多少nm都是一个等效概念。物理上在10多nm以上。
工艺进步一些,就换个名字叫16nm,7nm,5nm,3nm,2nm。
所以,距离量子隧穿的物理极限还远着呢。
二、2nm能干什么?
工艺的进步主要是性能提升,功耗下降。
不止是手机需要,几乎所有行业在有钱的情况下,都愿意要先进工艺。
手机产品,苹果用最新的工艺,制造晶体管多,结构复杂的soc,价格高昂,但是销售强劲。
高通用了三星的落后工艺,销量大受影响。
AMD依靠台积电的先进工艺翻身。
英特尔也预定了台积电的先进工艺。
未来,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会用最先进的工艺。
虽然价格高,但是消费者肯买单。
未来,手机Soc,CPU,GPU,服务器处理器,都会用2nm,市场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