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儿子三岁多,每天晚上睡觉前,不是讲故事的时间,而是提问和回答「为什么」的时间。
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变成一连串的为什么:「妈妈,怪兽会来找我玩吗?」「怪兽为什么回家找爸爸妈妈了?」「怪兽为什么要回家睡觉了?」「怪兽为什么天黑了就要睡觉?」「怪兽为什么玩了一天累了?」。
只要我回答,他就会顺着我的答案一直问下去,直到我无话可说。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的特质,对新事物感兴趣,具有探索、研究和学习的特质,喜欢穷根究底。
如果把这种特质用在知识的探求上,会给我们带来成长和进步。但是如果在遇到事情和预期的发展不一致时,你不断地找失败的原因,则会画地为牢,把自己一直禁制在失败的思维模式里。
如果事情出了差错,一般人的第一反应会问:这是谁的责任?不管是自己的责任,还是别人的责任,如果你顺着本能去问「为什么」,你的思路就变得狭隘了。
这里的「为什么」不是指去往未来的「为什么这么重要?」,而是通往过去的「为什么会失败?」。
「为什么」的下一句通常以「因为」开头。提问的基调基调已经被确定为失败,所以不管后面的回答是什么,都是在找失败的证据。
你越关注什么,就会越多地得到什么。只要你想,大脑就能帮你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为什么会失败。
很多人认为找到了原因,以后就不会再犯错了。且不说知错就改能不能做到,就算避开了错误也不会帮助我们更接近成功,因为从避免失败的角度找到的因素,并不会增加获得成功的经验。
那么,当事情出现差错时,我们如何思考才有助于获得成功呢?答案是以成果为导向,把外界的情况当做目标进度的反馈。
首先明确自己想要的结果是什么,然后以此为标准去了解、分析当前发生了什么,目标进展如何,接下来就是问自己从中学习到了什么。通过反馈的视角更好地帮助我们去聚焦,看到现实和目标的差距,找出下一个可以采取的措施。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怎么做?」
通过积极探索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的注意力锁定在目标上,把所有的障碍变成机遇,驱使我们不断地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功。
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很难改变,想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养成更加有效的反馈思维模式,需要我们有意识地长时间练习和培养。
首先是信念上的调整,从原来习惯性地去判断事情的对错好坏,调整为告诉自己「只有反馈,没有对错」。当我们训练到遇到事情时第一反应是反馈模式时,就说明这种思维模式被转变过来了。
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刻意地练习呢?你可以列出你过去生活中1-3件失败的事情。将过去被你或别人标记为失败的事情列成清单,然后想一想你过去是怎么应对的。
很多人不愿面对过往的失败经验,是因为总是从中去找失败的原因,结果陷入到事情之中,一遍遍经历失败的感受。
这时候你将这些事情用反馈模式的方式去审视一下:我从中学到了什么?学到的东西如何应用到我以后的生活中?这些经验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像是有魔法一样,让你远离负面情绪,从心态上认识到过去的一切经历都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