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投资领域里,除开买入潜力这个点外,大家知道最重要的点是什么吗?
实际是资金的退出机制。
就像那些有实力的外资机构在投资过后通过企业上市来实现资金退出一般,机构盈利模式说透了实际就只有吸筹,拉升以及出货三个阶段。
吸筹阶段好说,趁着这个赛道无人关注或是刚刚起步的时候,要默默进去抢一波筹码,这个时候最要紧的就是纪律性。
不说,不做,不讨论,安心抢筹码。
然后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是什么吗?
是拉升,这个时候呢,不需要太多宣传,朴实无华地拉升就行,市场自己会把目光投到你这里,给你弄上什么“宁王”的口号,反正就是一个吹捧中拉升。
但大家知道最要紧的阶段是什么吗?
不是别的,是出货。
在经历了拉升阶段之后,实际上你的筹码已经变得很贵了,这个时候潜力已经拿到了,最要紧的点已经不是去吃鱼尾了,而是赶紧想办法落袋为安。
这时候要怎么办?
赶紧买通稿,在市场上找那些财经大V们给你发声,频繁出利好,在财报里把未来预期一次性释放出来,然后吸引更多韭菜的入场。
要多用点“大盘还要涨,要涨到一万点上去”这类话术。
然后在韭菜们一拥而上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把控频率,一点点把自己手里货出完,然后等到货出的差不多的时候,你买通稿的动作也可以停下来了,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你会发现市面的讨论突然没有了,你的股票开始下跌了。
你安慰自己这是暂时性调整,但反复地调整消耗掉了你最后的希望,然后你发现自己被套牢了。
供大家参考吧。
二十年前大家都不踊跃买房,那是因为大家都看不见未来房价的走势。
这个看不见,是从上到下的全民都看不见。
但是,当下新能源是一个全民从上到下都能看见的,并且一直在热议的一种市场表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凡是人人都认为能赚钱的项目,通常一般不赚钱。
有很多人质疑我不相信新能源?
错!我相信且坚信新能源产业,但是,我不相信操纵新能源股票的老板!
谢邀!
投新能源是一个很泛的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投新能源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炒股。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就是投资新能源公司。任泽平所说的新能源大家可别把这个词和新能源车混在一起,新能源是新能源,新能源车是新能源车。
新能源指的是做新能源产业的那些公司,从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新能源一定会是发展方向,为啥呢?传统能源有风险,遇到特殊情况会被卡脖子,欧洲那边因为个俄乌战争,能源就成了问题,假如中美之间因为政治原因必须掀桌子,我国也需要做好能源对应的准备,那新能源就很有必要。
另外,新能源技术被掌握之后,就可以反过来去制约那些资源国家,弱化他们的话语权,假如我国掌握新能源的技术,并且可以复制到发展中国家去,那么那些发展中国家的电力系统就可以搭建好,提高经济发展得速度,而掌握能源的国家,就有很高的话语权,可以在能源这一产业上出口更多的能源相关产品。比如说非洲不是电力不行嘛,那就来个新能源一条龙服务,拿你们国家资源来换,发展起来了,就可以消费新能源的产物了,比如新能源车。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可以打破垄断,改改世界格局。
尽管如此,普通人不懂行的还是别乱投资,首先这是个长线投资,然后这种投资你不知道要投哪个细分领域,投错了任泽平可不会负责。
经济学家讲的更多是宏观的道理,或者说叫正确的废话,对于实际操作指导意义不大。
比如被人们喷了很多年的李大霄,很多年前,在2015年那波股市见顶下来之后,就开始鼓吹股市见底了,其实他说的见底,准确说应该是适合大资金进场的左侧操作,机构、大资金一般也是从2017年开始定投指数,且在18年贸易战创造的2440历史底部大幅加仓,到今天平均算下来,肯定是能盈利赚钱的。
可是对于小散呢?2017年的市场信心完全没有人气,没几个散户敢在这时候进场左侧交易,18年年初市场回暖,很多散户开始进场,直到18年10月-12月,散户们被扪杀在中美贸易战创造的股灾底部,散户又不敢在2440的绝对历史地位进场加仓,等到19年市场信心逐渐恢复,又跟风进入,很快又面临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引发指数下跌,所带来的收割。
所以李大霄说的底部,其实没毛病,只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没有操作指导意义,或者说,就算李大霄讲的都对,但是你并不真正理解他讲的是什么或即使理解了,也未必真正敢按他讲的进行操作,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他讲了一句准确的废话。
同样,对于任泽平讲的话,也是一样的,既没有告诉你新能源行情时间会持续多久,也没有告诉你最终空间高度会达到多少,所以现在无脑买入新能源,你照样无法在高点成功套现离场。
经济学家研究的都是几十年为单位的长周期经济走势,就像历史学家研究的都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大势,对于短期市场的波动,经济学家其实并不敏感,也无法告诉你怎么在低位买入并在高位卖出,说白了经济学是一种纯粹抽象理论的研究,而投资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操作和经验学。
当人有一个好点子的时候,首先他会藏着掖着,找几个亲近的人一起启动项目;
然后项目缺钱的时候,这些人会找资本投资,加速项目成长;
等项目越来越大之后,他们会大肆宣传,大量推广和销售产品;
等销售产品的利润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增长需求的时候,他们变成向你推广公司的股票,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需要用这些钱去发展项目了,而是需要把股权变现揣进自己的腰包;
最后项目要衰退的时候,他们会逆向宣传一番,好让自己手中最后的股票能够在高位出手;
然后,资本家就解套了,接盘侠们就木有然后了……
任砖家的投资逻辑,基本都是围绕国家规划蓝图展开,过去说投资房地产、新基建,也多是这个思路。
从全球趋势角度看,新能源是潜在需求旺盛,而长期供应短缺的资源。从这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当前世界面临能源短缺,并向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能源向可再生、低能耗、低污染能源转型,而且这个转型过程漫长、曲折,可能会延续好几代人。
不过,从技术层面看,新能源很多技术瓶颈仍有待突破。和房地产有较大的确定性不同,新能源产业仍在充满大量变数的技术升级换代中,具体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不同,收益会出现很大变化,例如当前国内新能源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现象,技术壁垒无法突破。因此,任砖家这种大而无当的论点,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此外,对于新兴产业,我国的产业规划依然保持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举国体制一哄而上,短期内造成大量政府面子工程、产能过剩、资源浪费,过去传统基建如此,未来新基建也难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我国高端技术领域方面,越来越受到西方的围堵后,更加受制于人,发展效率可能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我国上市新能源企业的股价表现会如何呢?还是有不少疑问的。
总之,对于任砖家这类缺乏严谨推演,炒概念、口号式的观点,还是要谨慎对待吧。
你看2016年房价要涨,
你不相信,
2017年房价真的涨了,
你开始疯狂看房买房。
可不交茶水费买不了房,错过机会
2018年年初,你交茶水费买房,房贷利率还是6点多。
结果你发现:2022年房价还不如2018年你买的价格。
因为你不懂什么时候上车,什么时候下车。
我知道无数置业顾问买烂尾盘的,比如武汉光谷绿地那个盘。
一、你要有能保证20年不动的长钱,那确实可以拿来投新能源,大判断没问题
二、20年是什么概念呢?以手机为例,20 年前是 2002 年 6 月,当时的手机行业头部玩家是诺基亚,而塞班 S60 还要到 2 个月后才发布。
iPhone 3GS 上市是 2009 年,iPhone 4 上市是 2010 年,3G 开始普及是 2008年,那些看上去似乎是上个世代的产品,也不过过去10年而已。
现在投新能源,你能保证你捕捉到的是苹果而非诺基亚吗?
三、还是拿苹果举例:哪怕你等到 iPhone 6 发布( 2014 年 )才买入,到今天收获的回报也足够可观了。
作为散户,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的概率一点不小。
即使真的要投资,我们也可以等到新能源界的 iPhone 真正涌现并且建立行业地位再出手嘛。
拉倒吧,新能源相关已经被炒到了25万亿! 关键现在是比高点都跌50%了。中国人口是多少?
还利好,是看10年吧;但中短期呢?这么简单,所有散户都进新能源,抄到250万亿不就行了。
反正套牢一个倒霉一个,又不用你掏钱。
最近真是一堆人出来叽叽歪歪说新能源,这种话一定反着听。至于任泽平,是不是被套牢了,想解套。
目前已经到了出货阶段,我基本同意……
什么时候这样的v开始推荐股票,你就要多注意了。
新能源包括几块啊?
电动车,海伏,光伏,锂电池,以及上下游的比如磷什么的。
基本对比年初,涨幅都在100%左右。短期肯定是中短资金出货点。
陕西煤业刚刚出了66亿的隆基(做光伏玻璃的)
像中天科技,海缆的几个股票都在高位……底部已经起来了至少80%。即使有空间,也只有20%左右……
比亚迪万亿市值。
你想想这群看到发财机会,为什么会造福大众吧。
还有个谚语:
中信发公开研报,基本上都是反指。
它发的研报,目标价最少要腰斩才是合理价。研报看多自己咂开空单。
~
中国a股这一块,无节操到了极点。
~
再补充几句吧。
投资是非常艰苦的工作。
主要还是必须未卜先知。
群里几个赚到钱的,今天是反其道行之,有逻辑的。
比如去年就潜伏了煤炭。赚了八位数。
倒是去年,十几年一直顺风顺水的逻辑栽了。气得群都退了。
亏了几百万。银行。
地产的逻辑也变了。然后会不会搞成硬着陆,房子砸在银行手里难说。
像任泽平这种公开信息,基本是无益。甚至有害的。
~
投资需要的是逆行。
比如现在抛能源股票~当然一般人也没有。
今年牛市指数已经有点颓势,赚指数不赚钱。而且这样一嚷嚷,肯定是新能源权重准备出货了。
中国a股的祸害,就是那些一波波各种拉高收割的大资金与证券自己……
这就是“有用的废话”,听听就好,但不要瞎激动。
二十年前不买房,那是因为二十年前很多人的收入能力真的买不起房。
二十年后不投新能源,是大家根本无法确定所选的公司到底能撑到什么时候?
新能源当然是趋势,不用大师来指点,大家也都知道。可时代的大潮奔涌,有几个人能准确无误地踩着点上船呢?
二十年前互联网兴起,谁都说这是趋势,家家都想搞个网站。当时的三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如今怎么样呢?
当时大家都觉得腾讯的QQ就是个玩具,甚至连office lady们都以用QQ为耻,开口就是“我的MSN账号是……”
可你看如今又是啥情况?
十年前功能机开始转型到智能机,依靠运营商集采,“中华酷联”封神,再然后是依靠“参与感”的小米封神。
OPPO和vivo压根不是被市场看好的品牌,他们入局功能机就晚,转型时机又慢了半拍,一度还被海量库存搞得痛不欲生。
中兴、酷派、联想……谁家站出来不是牛逼哄哄,能看得上你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村的“乡镇企业”?
过了十年再看,除了华为,谁来和步步高兄弟叫板?
现在新能源领域,涌现出了很多的明星企业,可你根本无法确定三五年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更不要说十年以后了。
对于想投资新能源的投资者来说,真正需要运气和智慧的,是找到新能源时代的“BAT”和“HOVH”,可这事儿,别说大师,就是神仙都说不准。
这话四年前说,就牛了。
可惜任博士当时聊的是房地产。
我是真金白银在18年就投资新能源的,
只是当时支持的是实体经济,没买股票,花20多万买了比亚迪的车。
看了任博士的话,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我的电车连半价都卖不上了。
相比当年买比亚迪股票,这四年我已经亏了200万,
但,我不相信未来4年,我还会再亏200万。
除非我真的又投入200万去炒新能源概念股票。
君不见3000块钱的茅台乎!
不一样的,房产和新能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质的资产。
房产是什么,房产本身并不介入生产活动,房产不是能源,也不是生产资料。商业用房,商铺,是作为一种地理区位,在一定的人流量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商业服务,由此获利。而住宅用房,是用于劳动力的休息和恢复,也与家庭婚姻以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密切相关。
从而,房产作为一种资产,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可以获得相应的租金收益。同时,房产还绑定了一些落户,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由此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的通用性的资产。
哪怕是当下,边缘城市,四五线城市的房产,已经崩盘没有投资价值。但一二线房产,仍然具有较为稳定的价格和较高的投资价值。当然,这是是针对个人而言。为什么房产价格高,因为房产的投资逻辑清晰,因为房产作为投资品的价格,以普通家庭全家之力,还够得上门槛。
但新能源是什么,普通人没有几千万去投资新能源的产业。相应的投资方式,也就是买新能源企业的股份。然而,这种股份与房产的巨大的差异,就在于 股份所对应的公司,所对应在新能源领域中的细分,所对应的公司经营的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需要相应投资者,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分析。绝对不是无脑买就可以获利的。任何一个火热的跑道,都会存在一定的过度投资。房地产这轮的产能过剩,经历了十五年,到现在不得不缩减产能。新能源作为一种工业化生产,其产能扩张,必然以远比房地产快的周期完成。如果对早期光伏行业有了解的可以看到,仅仅几年时间,就可以全面过剩。
新能源,没有十五年二十年以上的周期。
普通人玩股票,就不要讲什么投资。不要加杠杆,少输当赢,小赌怡情就可以了。不要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什么投资者,也不要真以为自己用真金白银助力了国家能源战略,在脑内做宏大叙事的美梦。
认清现实,有那个投股票的钱,说不定可以在自己小区里面拉关系投充电桩。
话没有错,但是A股不是美股,不是房地产,即使这几年政府经常维稳,波动幅度也足够大,你买了也未必拿得住,更何况新能源行业技术还有进步,龙头可能经常变,选错了可以亏死,即使选对了压未必拿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