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锂电池技术并不是绝对的绿色环保技术,但是中国现在摆明了就是要把汽车产业从传统的汽油赛道,硬生生的变成电动赛道,让中国品牌和日本、美国、欧洲品牌在同一起跑线竞争
二、划定新的赛道是中国和美国决定的事,中国有市场优势,美国有政治优势,你欧洲有啥?
三、中国和美国目前在电动汽车赛道已经领先了,就犹如当年日本欧洲在汽油车赛道领先,如果在未来的5-10年时间欧洲日本跟不上来,未来的汽车市场将由中国和美国垄断
四、电动汽车比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欧洲开始给自己的两条腿绑铅球,说这个比赛不公平,要求所有参赛选手要么绑铅球,要么回到汽油车赛道,中国看了下欧洲,没鸟它继续跑;美国说了句S B,然后继续跑
五、欢迎欧洲人继续在电动汽车花样作死,留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
根据Just-Auto的数据,中国2021年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总量达到201.5万辆,仅次于日本(382万辆)和德国(230万辆),位居全球第三,已经大幅超过韩国的152万辆出口业绩。
我一直比较关注各种化学品的毒害毒理数据。
不过由于工作关系,重点在重金属和有机物上。
锂盐我仅仅知道有毒,具体的数据毒理没有太关注。
氯化钠,氯化钾照样还能毒死人呢。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曾说过一流国家玩标准,二流国家搞技术,三流国家搞制造。其实一种变相激励,鼓励努力学习有朝一日也能制定标准,世界性的标准。
欧美用标准卡中国制造的脖子例子太多了,尤其是绿色壁垒玩得更多,反正优雅地耍流氓么。
反正中国某种化工品占据到国际上主导地位后,忽然就致癌不孕不育禁用了,而之前几十年欧美都反复验证过是无害的。
关于清洁能源,未来汽车发展趋势这一块不是我专业方向,关注得不太多。
不过,搓米问答以后会不会有环保爱好者开始摇旗呐喊,从我做起,为了地球,为了后代,拒用电动车呢?
再或者,专业一点的又开始鼓吹氢能源了?
氢能源么,嘿嘿,那才是一个笑话。或者严谨一点,目前就是一个笑话。
这是重大利好啊!日本那边我们是不担心的,因为日本总会自废武功,剑走偏锋搞氢能源加上日本的官僚主义,总是怕出错不如求无过安全退休,让日系车畏首畏尾,然后就被赶超了。
而另一方面,欧洲这边的德国所代表的德系车一直是处于一个牢不可破,封神的状态,大众至少还长点心懂得及时推出个ID.4,如果德国愿意正儿八经地搞新能源车,那么之后还可以中美德三家一起分肉吃。
然而,欧盟搞了这一出,就相当于自废武功,自己觉得自己跑得还不够慢,戴上个脚镣继续跑。如果说这是为了设置壁垒防止外国品牌进入欧盟占领新能源车市场,那么欧盟就要像日本那样另辟蹊径,但是这等于是换赛道。然后燃油车在2035年停售,要是新技术没出来那只能继续燃油车,其他国家摆脱了石油能源的束缚,那欧洲就老老实实继续嗨石油,或者可以考虑和日本合作一起把氢能源做大做强,一个世界,两种能源也不是不可以啦。
这属于对方后卫助攻,历来只有中国男子足球队的对手才能享受到的事情,居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也有机会。
有没有一种可能,感觉电动汽车技术追赶无望,直接掀桌子了。
玩不起,就退出,思想赢麻法。
和美国股市散户血洗华尔街后,华尔街竟敢拔网线、删代码、关服务器手法类似。
逻辑其实很明显,欧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德国态度。
如今欧盟以及德国已经被政治正确高度绑架,你不搞环保肯定不行的。
所以最初欧盟支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并且主动宣布什么2035年之前禁售燃油车云云,都是一种未必符合当地发展时期,仅仅被“政治正确”控制的冲动所为。
不信你看最近俄罗斯一停各种能源供应,欧公子四处送人头的表现就知道了。
欧洲根本还没有到完全摆脱传统能源形式的时候。
同时,德国(也可以算上法国等)作为传统老牌汽车大国,作为BBA信仰至今都能卖出溢价的old money,车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维惯性,试图按照原有的燃油车计划一直走下去。
这种东西是古今中外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已有组织会想尽办法延长自身寿命。
而且很长时间里人家真不急——我欧洲造车历史悠久,粉丝黏性大,随便搞搞都能大卖。
所以老欧洲一边高举环保大旗,一边自己推进新能源的步伐却迟迟跟不上美国跟中国。
结果这两年BBA开始搞新能源之后就SB了,新能源技术完全没有领先之处,居然还敢卖高价。
市场自然会教做人。
其实美国那块儿吧,本来也存在着长期惯性,2008年通用搞成那样子都有国家兜底,怕什么。
但这里,某种意义上美国还真要感谢马斯克这个南非移民外来户,无论有多少人说他是骗子什么的,但特斯拉确实做到了量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验不俗。
所以美国及时维持了自己汽车行业转型领跑者的角色。
这可能真是美国的一种国运。
当然,马斯克由此得罪了多少old money,看看拜登开汽车峰会都不让他去就知道了。
中国这块儿就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方略就是通过新能源弯道超车,而且在进行了多年补贴、引进特斯拉这条鲶鱼、各地布局产业链之后,如今也收获了丰厚回报。
这真是制度优势的体现,不服不行。
所以呢,欧盟一方面没有马斯克这样的创新人才及时带来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又没有中国这种大政府的决策能力,各国之间扯皮的扯皮,企业之间躺平的躺平……
结果睁眼一看,好家伙新能源市场快没说话的份儿了!
这里面,哪怕排除掉特斯拉上海工厂(美国与中国新能源造车实力的展现)出口数据,国内品牌也同样有明显发力迹象。
更不用说最近这两个月比亚迪开挂级别的销量,很难想像要是没有外省那一波,现在销量会不会更上一个台阶。
到了这个份上,你说欧盟那边怎么办?
如果继续跟着中美后面走同样的锂电池发展路线,那恐怕是越追越落后了。
所以这时候总得想办法,再不济找点理由甩锅。
嗨你看——锂是有害物质,不环保,就成为挺棒的理由嘛。
不是不努力,是我们太爱护大自然了,不忍心。
很合理。
至于会不会如一些答主所言,开始跟日本合流搞氢能源,目前也是未知之数。
当然,这事儿对国内新能源产业肯定不会是坏消息,我们走自己的发展路线就好。
老欧洲自有洲情在此,外人不要去逼逼叨。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欧盟的old money没捞到足够的油水,于是决定要搞搞事情,刷一波存在感。
作为排在中美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市场,汽车的发源地,在新能源车这个领域,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品牌跑出成绩来。加上逆全球化的趋势,那不能就便宜了这些外人来赚钱的,这个可能只是小的开始,持续关注还有哪些政策冒出来,维护自身利益。想来我的场子做生意,必须要守我的规矩,交足保护费才行。
盲猜一波欧日合流。
目前电池驱动的汽车格局基本定型,欧洲企业机会不大了,想翻身只能和日本的氢能技术合作。
你们就看国内下一波有没有人跳出来吹氢能就行了。
欧洲作为汽车的诞生地,可能不曾想过自己会在动力电池行业成为落后生。既然落后,就应该奋起追赶,不过最近欧盟最近却在评估一项关于锂材料危害的提案,这又是意欲何为呢?
欧盟正在评估关于锂危害的提案
据财联社报道,欧盟委员会目前正在评估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HCA)的一项提案,该提案将碳酸锂、氯化锂和氢氧化锂归类为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材料。
尽管这项提案并未直接禁止进口锂,但如果落实为法律,将使加工、包装和存储更为严格,从而增加锂加工商的成本。
欧盟委员会的一名官员证实,该机构正在评估这项提案,但并未透露更多细节。据悉,欧盟委员会将于7月5日至6日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将锂等材料列为危险物质,最终决定预计将于2022年底或2023年初做出。
对此,全球最大锂生产商Albemarle(雅宝公司)表示,如果欧盟将锂列为危险材料,该公司将不得不关闭其位于德国Langelsheim的工厂。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将锂列为危险物质,将对欧洲生产、使用和回收电池用锂化学品增加额外负担。
众所周知,废旧电池是一种污染性很强的垃圾。尤其是体积巨大的动力电池,其包含大量重金属、电解质、溶剂及各类有机物辅料,集多种毒性很强的污染物于一身,不恰当的处置会严重污染土壤与水源,亦会产生有毒气体排放。
因此,简单的填埋或是焚烧,都不适合用来处理退役的动力电池。为了实现锂电池的再利用,“拆解回收”与“梯次利用”就成为必然选择。
欧盟苦苦追求动力电池本土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欧盟此举不是为了打压锂电池行业的发展,而是更多的为了实现锂电池生产的规范化。
其实欧洲一直以来在动力电池行业上也有自己的野望和布局。欧盟此举或将倒逼当地锂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欧洲本地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更加完善。
动力电池的本土化生产也是欧盟一直以来的野望。
今年2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在欧洲议会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投票通过。
该法规规定,要求轻型交通工具电池和内部存储能量超过2kWh的电动汽车电池与可充电工业电池计算产品生产周期的碳足迹,并确定了电池碳足迹统一的计算方法、碳足迹性能分级方法以及最大碳足迹限值,涵盖了电池从原材料生产加工、使用、退役及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
这样的规定,首先是出于碳中和目标的考虑。2019年,欧盟公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2050年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碳中和。
另外,欧盟此举还有通过严格的电池环保标准设立绿色壁垒,以阻拦亚洲电池制造商的考虑。
欧盟一直希望减少对亚洲动力电池生产商的依赖,并在持续加大对欧盟成员国电池项目的投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罗斯·塞夫科维奇(Maros Sefcovic)就曾表示,2025年欧盟将可以生产足够的电池来满足欧洲汽车工业的需求,届时将不需要依赖进口电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过我们常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对于欧洲的新能源车厂商而言也是如此,上述关于锂危害的提案一旦通过,将提升当地厂商的成本,这会迫使他们更多的依赖进口。
在亚洲,锂电池产业已形成了高成熟度的产业聚集,从上层建筑到底层积累,都能迅速转化为价值输出和成本优势。成熟的产业,从来不是说有就有。
欧洲电池产业在人才、技术积累、原材料供应,乃至产业链构造上,全面落后。对于欧盟来说,这是令人忧心的现实。
更糟糕的是,电池的原材料中,亚洲也占据压倒性优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矿生产商。
美国和欧洲为此心急如焚,两者都已制定了全新的能源政策,开发各自的原材料,美国可以寻找加拿大和本土资源,但欧洲的环境法规制约了锂矿开发,而且很不幸,欧洲本身没有什么大型锂矿。
而从数据看,欧盟动力电池对外的依赖依旧存在。
在此前的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多次提及电动车产业链产品、特别是锂电池的出口。数据显示,一季度锂电池出口同比增长53.7%,尤其是中国向欧盟出口的锂电池同比增长1.4倍。
另外,据环球时 报援引德国《南德意志报》报道称,德国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在快速上马多款电动车型,需要大量电池组件,主要是含镍、锰和钴的锂离子电池,上述电池材料和电池产品都主要进口自中国。
德国汽车业此前的一项行业研究得出结论:目前德国电动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电池生产商的交付速度。德国车企多年来一直购买外国锂电池,再由汽车生产商负责部件组装、电池装车、充电、温度管理等工序。德国汽车制造商放弃生产电池,中国公司现在已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1990 年代以来,由于能量密度方面的特性,锂和锂离子电池已成为消费、工业和军事的主流储能电源。
锂早已是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减少全球碳排放的关键材料,是目前电动车的主流选择。
而欧盟一方面充当碳减排的先锋,力推电动车取代燃油车,另一方面却准备提高现有使用规范,限制锂成分的使用。
任何锂相关的项目,比如塞尔维亚和葡萄牙的矿山和加工厂项目,都需要重新审视环境影响及经济上的可行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欧盟跟美国一样,都在努力实施「自给自足」策略,希望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和涡轮机等领域,能够建立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
然而,拟议锂有害提案,将阻碍欧盟电池供应链的本地化进程,相关的企业将被迫转移到非欧盟国家。
结果就是跟欧盟的「自给自足」策略向违背,电动车的关键零部件-电池的生产,将逐步远离欧盟 。
不过,我们也不用为欧盟担心了,这是他们的自主选择,结果好坏自己承担。
我们应该歌颂欧盟的「高风亮节」才对,毕竟人家是主动退出竞争的!
每日商业财经点评,欢迎点赞关注@九霄^_^
打不过你就说你的东西有问题
常规操作而已
又来立牌坊了,俄乌冲突时期做的婊子之事还不够多么,啧啧啧啧。又当又立,再当且立。
想当年,保时捷二战就开始搞电传动了。论电力技术,ABB恐怕是最早向中国输入电力技术的公司。欧洲电化学技术也是全球领先的。几年前我还一直在想,欧洲这些搞电力技术的公司要是和欧洲那些车企联合下场搞新能源汽车,造个电动车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几年一看,真是黄鼠狼生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我妹:我考了一百分。
我:不可能。
我妹:我真的考了一百分。
我:别吹牛了,我才刚及格,你怎么可能考一百分?
我妹:你看嘛,我就是一百分。
我:这试卷是一百分跟你有什么关系?又不是你考的。
我妹:你看,这就是我的名字。
我:你这肯定是抄的。
我妹:我全班第一。
我:那你就是抄了人家考一百分的。
我妹:只有我一个人考了一百分。
我:那就是你抄人家的试卷,刚好错题抄错了,蒙对了。
我妹:这是语文试卷。
我:你连作文都抄啊?
我妹:我抄你妹的!我弄死你。
我:你看,承认了吧,你就是是抄别人的。
我妹:我就是你妹。
我:行行行,就算这试卷真是你做的。但是,这是山寨试卷,不是正式卷。
我妹:这就是正式卷。
我:是不是正式卷,我说了算,你说的,不算。
我妹:我不理你了。
我:你这是精神胜利法。
我妹:哼!
我:知道自己错了吧?
我妹:我不跟傻逼说话。
故事说完,问题来了:
为了证明我妹没我考得好,我把她的试卷定义成了山寨试卷。
是我在搞精神胜利法还是我妹在搞精神胜利法?
天然气不要,石油不要,核电站不要,电动车不要。
以后欧盟靠仙气活着,小仙女多的地方就是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