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照片,我的心在滴血。
美国这个社会怎么?美国这个国家怎么了?
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他为什么……没能拥有一把儿童版的半自动步枪呢?
我梦想有一天,再穷的孩子,也有权利在圣诞之夜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有着米老鼠图案的儿童版JR-15半自动步枪!
我梦想有一天,美国孩子们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枪术水平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躲在墙后,较量射击技巧。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势同水火,相互射击。
这少年从容淡定,年少有为呀!
时间是六一儿童节,一下子就赚了几千美元。
这一下子儿童有枪械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儿童枪械的销量还不得大涨一波。
说明儿童有能力使用枪支,也就当然能在遇到坏人的时候保护自己。
说明儿童应该使用儿童版枪械,因为大人的枪械有可能用不惯。
说明文化教育成功,因为儿童情绪稳定,思路清晰。
说明儿童家教好,懂得亡羊补牢的道理,因为他最后把钱给丢了。
说明儿童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他甚至不问一句就直接开枪,而不像我们的孩子那样满嘴的十万个为什么。
说明店主应该给工作人员配枪,因为下次来的可能不是儿童。
说明儿童、枪械、抢劫、普通打工者以及便利店等社会组成部分应该共存。
说明儿童有勇气,我们这儿的12岁小孩,还不敢乱花压岁钱呢。
说明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都羡慕别人家的小孩?
帝国小学生之觉醒。
人人持枪,
说好人人持枪就要人人持枪。
一家人持的整整齐齐的。
这执行力,惊了。
据称,警方接到报案后在90秒内赶到了事发地点,并于数分钟后逮捕了这名男孩。
警方调查表明,其所使用的、在射击一发后就出现卡壳的手枪并非自购而来,而是从其爷爷保险柜里窃取的。
对此,男孩的爷爷表示,自己并未将保险箱的密码告诉男孩。
据这名12岁、就读于哈特福德中学的男孩供述,他抢劫加油站并不是为了钱——实际上,他在得手离开后立即将抢劫到的数千美元丢进了下水道(目前已被全部找回)——但他也未说出自己的真实作案动机。
对此,有美国网民据警方称男孩监护人为其爷爷猜测,男孩父母可能吸毒或入狱,导致男孩出现心理问题。
我觉得美国应该在开发儿童专用枪支的基础上,设计儿童专用的装钱袋,还有儿童汽车,确保儿童背得动钱袋,开得了汽车,营造应抢尽抢,人人会抢、人人想抢的良好氛围
几年前有个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几个孩子
主持人问孩子们美国欠了中国很多债,怎么办
有个孩子说,去地球那边杀光他们
多朴实的想法
抢劫加油站结束时,美媒做了总结,它特意大声问美国孩子:“加油站美不美?”
77个美国孩子齐声吼道:“美!”
“开枪爽不爽?” “爽!”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
天哪!这就是美国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美利坚精神吗?
当美国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在这群美国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美国社会。
我问过一个12岁的北京男孩:“你们与美国孩子相比怎么样?”男孩子坦率地摇头,说:“不如他们勇敢,也不比他们能干。”
“这是为什么呢?”听我这么问,北京男孩脱口答道:“遗传呗!”
见我愣住了,他解释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上一个好学校,让我住在姥姥家。姥姥有‘三不准’:刀不让动,电不让动,火不让动。我长这么大,连火柴都很少划,家炊都不会,怎么会打劫呢?”
他叹了口气,不服气地说,“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抢过加油站呢?我们从来没干过的事情怎么会呢?”
我顿时明白了:加油站里的较量不仅仅是中美孩子之间的较量,也是两国成年人的较量,也是两国的教育在较量!
溺爱似乎是为孩子好,实质上是不了解孩子也不尊重孩子的典型做法,是对儿童意志与权利的一种剥夺。可是,极少有父母想到这一层。
因此,“包”字成了传统,一代一代“遗传”下来,造就了一代代动手能力和风险意识都相当差的中国人。
短短的一次加油站抢劫,暴露出中国孩子许多弱点,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
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
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美国人特别重视枪支训练和抢劫意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枪法。我们呢?望子成龙,成的是什么龙?我们的爱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
美国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抢劫加油站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举办或让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
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
假如,中国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
当六一儿童节中国的儿童在和家长要钱要礼物时,美国的儿童早就开始自己动手挣钱。
这就是教育的差距,民族未来的差距。
一、新闻:“枪支犯罪伤害儿童。”
二、论证:“人人持枪,他才不乱。”
三、总结:“所以支持儿童持枪。”
四、反馈:“现在儿童发现持枪抢劫还挺好玩的。”
五、跟进:“听说还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JR-15?”
六、展望:“儿童改由警察击毙!不劳诸位费心。”
假如我年少有为当劫匪
一定不会再后悔
那些美金
抢给你 你一定欣慰
假如我年少有为有ak
才不会让你替我受罪
去乌克兰 也无所谓
不让你当炮灰
人人持枪,他才不乱
要是加油站的员工手里也拿着一把巴雷特的话这场抢劫案就不会发生了。人人持枪,它才不乱
看了视频,有点感想:
(1)小孩子还是挺有礼貌的,抢劫还规规矩矩排队,等前面人完成付款,轮到他才开始抢劫。
(2)这小孩人狠话不多,很有抢劫的天赋,不像很多电影中的劫匪,表演欲太强,说一堆有用没用的,留下犯罪线索。店员似乎在问他,你是认真的吗?他直接朝屋顶开枪作为回答,绝不废话,绝不留下过多线索。
(3)法律意识淡薄,抢劫时不注意身份保密,也没戴个头套。
(4)小孩子身体还是太弱小了,长大后再强壮点,就不用持枪抢劫了,学学零元购多方便,还不算犯罪。
美国这两年的枪击案可以初步总结出两个规律:
1.随着疫情流行,美国枪击案的频率大幅度上涨,2020年以后和2020年之前的枪击案频率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2.社交距离越大,枪击案发生频率越低,社交距离越小,枪击案发生频率越高。也就是说,越共存,枪击案发生越频繁。
首先,考虑到美国允许持枪,所以枪击案频率远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的儿童数量虽然只有世界的5%,但却有87%因为枪击死亡的儿童属于美国儿童。
当然,如果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一点:中东、非洲等那么混乱,美国儿童枪击死亡率怎么可能比他们高?
所以美国特意在统计数据时,特意只考虑了高收入国家。
这是相关论文的原话:
We examined data for all populous (i.e. >1 million inhabitants) high-income countries (as defined by the World Bank) that are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3 For these analyses, data were limited to 2003, the most recent year that had the most complete data for the greatest number of countries. Our analyses are confined to the 23 populous high-incom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ries that provided mortality to the WHO for 2003 [Australia, Austria, Canada, Czech Republic, Finland, France, Germany, Hungary, Iceland, Italy, Japan, Luxembourg, Netherlands, New Zealand, Norway, Portugal, Slovakia, Spain, Sweden, United Kingdom (England and Wales), United Kingdom (Northern Ireland), United Kingdom (Scot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1]
自从疫情以来,随着疫情在美国增长,枪击案也不断增加。
美国枪击案在2020年达到了顶峰,即使在拜登上台后,在2021年,数量也明显超过了2020年之前。[2]
以美国费城为例,在收容后被枪击的 2456 人中,女性被枪击的比例增加了 39%,而儿童被枪击的比例增加了 17%。
红色虚线表示疫情进入费城的季度(2020 年 3 月 16 日)。在政策颁布后,可以立即看到枪击事件持续增加,在所有四个图表中,2020 年第三季度都出现了明显的飙升。
总体而言,在疫情进入美国后,由于弗洛伊德案和疫情共同影响,美国枪击案在2020年呈现断崖式上升的趋势。[3]
考虑到校园枪击案和无差别杀人有相同之处,因此可以运用模仿作案的原理来研究校园枪击案。
在《How Claims Spread: Cross-National Diffusion of Social Problems》里,提到了模仿犯罪的模型必然会满足以下四个条件:首先,必须发明新的犯罪行为或对旧犯罪的创新。例如,跟踪更改为网络跟踪。其次,犯罪模型必须可用且可观察。第三,传播机制,通常是基于媒体的沟通渠道(诸如社交媒体)。第四,必须存在一批潜在的犯罪模仿者。当这四个条件满足时,模仿犯罪的模型初步完成。
在第三点里,通过社交媒体等进行传播,因此,需要媒介进行传播沟通。这就涉及到共存的问题了。
这一点也有相关研究提及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疫情与校园枪击案的关系。
因此,s是代表居民和游客的社交距离的社交距离指数,其中s∈(0,1)。d是COVID-19 的每日增长率,其中d∈(0,1)。社会距离指数越大,未来的大规模公共枪击事件就越少;而且日增长率越大,未来枪击案越多。
结合前文描述,枪击案的规律和传染病存在交集,即和疫情的传播有部分相似之处,那么即可以推导出,如果一个群体因为某种传染病导致承受能力较弱,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另一种传染病的承受能力也会下降,也就是交叉感染。
所以结论很简单,虽然有很多人支持共存,我也非常理解支持共存的一些逻辑,但有一点是绕不过去的:共存绝对不是疫情的最优解,也不存在对疫情的最优解。或者说,美国抵抗疫情并不轻松,与疫情共存,依然给美国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