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没有写东西了,主要是个人健康原因,除了上课之外,不太有精力继续写公号,但是总不能让这个公号变成木乃伊,所以索性发一节教案凑数吧。我的教案都是随想随写,拉拉杂杂,写完也不修改,错漏百出,讲课时才会自动修正,欢迎各种拍砖,帮我改进教学。谢谢!
我们一般把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作为系统经济理论的开端。在斯密之前,已经有了很多经济学思想、观点和主张,但是我们不能称其为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系统的知识,具有假设、方法、归纳、演绎、结论等一系列构成部分,而只有斯密的《国富论》具备了这种特征。
大家讲经济思想史的话,肯定要从古希腊开始的经济思想开始,那时候的思想可能就是一个观点或对现实的描述而已,所以大家讲希腊经济学说,是从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开始的,从这些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当时经济现状的描述,比如,贵族尊贵和善良,奴隶卑下和丑恶,看到当时人们的耕种技术,看到贵族也参与耕种。另一些诗篇中,能看到谴责富人同情穷人等思想。此外,当时的一些著作也记录了当时一些重要的举措,比如公元594年梭伦的改革,他承认私有财产和容许土地转让等很多改革措施,多数对只消费不生产的贵族不利,对中小奴隶主有利,尽管我们今天谴责奴隶制度,但在当时,对中小奴隶主有利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我们用历史重构的视角来说,那是具有积极价值的。总之,这些史诗和历史著作中记录的,只是支离的观点和具体操作,至于为何这样操作,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如何演绎出结果,这些都是没有的,无法称为经济理论。
说这个我们是想说,大家学的经济学说史并不是从什么经济学著作开始,那时候还没有经济学这种东西,经济学作为一个职业大概是19世纪之后的事情了,即使是在斯密的年代,斯密是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那时候他是伦理道德哲学教授,不是经济学教授,因为经济学只不过是从伦理道德哲学分支出来的一个部分,所以思想史中也会告诉你,斯密的老师是伦理道德教授哈奇森,斯密第一部著作是《道德情操论》,《国富论》是他的第二部著作,当然,斯密还有天文史著作,那时候的人博学多才,并非只专注于一个方面,比如你们思想史讲过的威廉·配第,我比较喜欢以他做例子,他就是医学博士,解剖医生,还做过音乐教师,同时研究经济问题。所以,你千万不要一说到思想史上的经济学家,就很武断地说,他的研究领域是经济学,那样就低估了这些人物的力量。
另外,我们还要给大家补充一个概念,就是经济学最初是宗教、伦理道德的分支,那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世俗世界里占据统治地位是皇权和封建地主贵族,而在宗教世界中占据统治地位是天主教,天主教的修道院是僧侣们安静钻研知识的地方,因此,那时候的知识权威都在教会中,主要研究的是神学和哲学,因此称为经院哲学。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会几乎完全垄断了学术,办了很多大学,大学要不是咱们现在说的大学,这个大学是彻底和世俗权威体系分离的,大学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法人组织,就是一群宗教人士或世俗领主办一个组织就叫大学,因为这个组织垄断了学术,所以成为人们来学习的地方,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的大学。那时候的大学只讲授神学知识,那些牧师就成为教授,所以,那时候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神学,最终从神学中慢慢延伸出来。经济学也是如此,所以,你只能说从其中看到片段的经济学思想,但是绝没有经济学理论,更没有经济学这个学科。
当然,经济学思想很重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最初一点一滴的观点和想法,到慢慢演变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每一位贡献者都功不可没。试想一下,今天的你是否有能力提出一种前人尚没有做过的主张,创新性的主张,如果你办不到的话,你就得承认,那些经济学说史中曾经出现的每一个名字,不论他们提出的主张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渺小、甚至荒唐可笑,但是如果用历史重构的角度去看,他们都是睿智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当然,从历史重构的角度来说,超越时代的东西在当时不一定就是好东西,也许未来的我们理性重构后会看到,哦,那个思想很好啊,可是那时候人们为什么不接受呢,甚至为什么会迫害提出来的人呢?就像斯密提出来自由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就流芳千古了,为什么他之前的孟德维尔提出来却遗臭万年呢?到底是为什么呢?那我们还是要历史重构,去看看当时的历史经济社会环境是什么,看到人们的观念变化的过程,所有新的思想都需要一个社会接受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水到渠成,没有社会接受的土壤的话,新思想提出来之后也是很难被接受的。
再比如说,斯密思考和写作《国富论》用了十年时间,那时候也是重商主义盛行的时候,重商主义也不是系统经济理论。大家都已经知道,斯密写作《国富论》的重要目的,是反对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说到重商主义,大家也可以回忆一下学说史课程中讲的重商主义的思想观点,发源于什么情况,有什么政策主张,其中有没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做了这样的回忆后,大家就可以看到,重商主义也称不上系统的理论。重商主义出现在地理大发现,国内贸易、国际贸易、殖民地贸易大发展的时期,那时候主要的思想就是认为,国民财富就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累积真金白银就是累积财富,所以要让别的国家的真金白银流入本国,才能实现财富积累。因此,那时候关注的是流通领域,主要是实施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出超政策,同时政府制定法规,大力扶持本土产业,保护本国利益。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要国家强力干预才办得到。比如,英国规定,所有法国进口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之后继续加征差不多到75%,导致法国商品价格极其昂贵,那怎么办呢?走私变得很猖獗。
说到这里,其实以前很多大陆人去国外的时候,给家人和朋友带回来很多国外的化妆品、电子产品、奢侈品等,这其实就是一种走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就是高关税导致我国进口那些产品后价格高昂,当然,这种行为已经被禁止了,如果你再那么做的话,要交关税的。这和重商主义时期是一个意思,包括现在美国贸易战提高关税,其实就是重商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鼓励出口,这都是重商主义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说,思想史中学过的很多思想可能埋没在历史中被丢弃了,而重商主义却从来没有消失过,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重商主义必然冒头。你要学思想史的话,不是说背背概念,考个好分数就完事了,下学期接着上流派的时候,我就把思想史忘记了,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看看今天的世界的话,很多过去的思想仍然操控这人们的想法,重商主义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当然,重商主义是斯密批判的思想。重商主义时代,政府制定很多干预经济自由运行的法规,那斯密就批评这种做法,并且证明自由经济和自由贸易更能促进国内财富的增长,所以他有个看不见的手的比喻,也有绝对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把自由市场看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国富论》洋洋洒洒翻译过来75万字,系统分析了交换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带来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更多财富,而国家之间也要分工,通过绝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每个国家获得的财富都会比重商主义的方法多,在这个逻辑中,他分析了财富来源于哪里,界定了价值,以及需求和供给如何影响市场价格,分析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特点,分析了各个国家财富增长的途径,最后还分析了殖民地政策。斯密在写书时,正是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试图独立的过程,北美殖民地的富兰克林也是一位贵族,因为试图独立而在伦敦接受审判,那时候富兰克林带着儿子在英国,有段时间还住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住休谟家里几个星期,休谟是斯密最好的朋友,也是英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你们在思想史中也学习过了。那时候英格兰对北美殖民地就是重商主义政策,试图将财富从殖民地掠夺到英格兰,当然,英国对所有殖民地都是这样的政策,但这计划了殖民地和英格兰的矛盾,最终在1776年通过独立战争而独立,《国富论》也是在1776年出版,也即是写书的时候斯密还以自由主义思想建议应该给予殖民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而书出版的时候,北美殖民地已经成了美利坚合众国了。《国富论》中,斯密在第一编中就把市场机制分析清楚了,后面都是在举一反三地利用归纳和演绎法来说明,自由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说斯密是经济学之父,原因就是他建立了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当然,今天我们看到的经济学理论,是后人添砖加瓦的结果,斯密那时候提出来的并进入今天教材的,基本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市场供求的作用,但是他的这个完整分析框架成为我们的供需均衡分析的基础,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延续斯密的思想。
我们说了这么多,是想区分一下思想、观点和理论,扩展大家对于经济理论发展脉络的了解。因为在思想史中都已经学习过,所以希望你们还能记得一些,这样才能大体听懂我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