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25军,共约3万人。第4军军部由方面军总部兼;第25军,旷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红4方面军的组成,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指挥更加统一,为尔后进行较大规模的运动战创造了条件。
从1931年9月起,蒋介石就着手筹划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到11月,集结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周围的兵力已增加到15个师。但是,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斗争空前高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国民党军的“围剿”行动迟迟未能开始,仍处于分散防守状态。
在此情况下,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主动向国民党军进攻,以破坏国民党军之“围剿”计划。红军第4方面军根据上述决定,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连续进行了黄安(今红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进攻战役。
黄安战役自11月10日开始,至12月23日结束,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又1个团,击溃和歼灭其援军5个旅,毙伤俘国民党军约1.5万人,缴获各种枪7000余枝(挺),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活捉第69师师长赵冠英。
红4方面军主力经过短期休整后,于1932年1月13日自黄安地区北上,同自晥西地区西进的红73师会合,接着发起了商潢战役。此役自1月19日开始,至2月2日结束,共歼国民党军约5000人,解放了商城及其以北地区,使鄂豫皖根据地东西两部分连成一片。
商潢战役以后,国民党军继续处于守势,在皖西地区之国民党军,防区辽阔,兵力分散。红4方面军首长决定,以一部兵力留置潢川、商城地区,牵制西面之敌,主力东进,寻歼皖西之敌。3月20日,红4方面军主力进到皖西独山镇地区。这时,皖西之同民党军第46师等部从六安城至霍山城沿淠河东岸构成一线防御,企图阻止红军向东发展。红4方面军首长根据敌防御空隙很大等情况,决定率主力东渡淠河,发起苏家埠战役。3月21日至23日,红军一部和地方武装分别包围圈了苏家埠、青山店、韩摆渡等地守军,主力待机打援。31日,红军击溃了由六安、霍山出援之国民党军2个多旅,歼其大部,残敌一部窜入韩摆渡。与此同时,青山店之守军突围,大部被红军歼灭,一部窜入苏家埠。至此,被红军围困于苏家埠、韩摆渡之国民党军达6个团。4月下旬,国民党军“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率2万余人,由合肥西援。红军以一部兵力阻击敌人,主力集中待机。5月2日,援军进至戚家桥东北地区时,红军主力立即分路发起猛攻,经一天激战,将其全部歼灭。困守苏家埠、韩摆渡两地之国民党军待援无望,在红军政治攻势下,于5月8日全部投降。此役历时48天,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俘厉式鼎及5个旅长,缴获长短枪1.2万余枝,机枪171挺,各种炮43门,电台4部,击落飞机1架。这是鄂豫皖根据地红军创建以来空前的一个大胜仗。
红4方面军主力稍经休整后,于6月初西返商城地区,接着于12日至16日进行了潢光战役,又歼国民党军8个团,毙伤俘约1万人,缴获各种枪7千余枝(挺)。
红4方面军连续进行的这4个战役,给了国民党军以沉重的打击,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计划破产。

红军第4方面军第三次反“围剿”(黄安、商潢战役)期间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1年11月—1932年2月)
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
主 席 张国焘
副主席 曾中生
旷继勋
参谋主任 李荣桂
总经理处主任 余笃三
总医院院长 苏井观
政治委员 胡明政
红军第4方面军
(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组成)
总 指 挥 徐向前
政治委员 陈昌浩
政治部主任 刘士奇
秘书长 王秀松
参谋主任 李昂茨
总经理处主任 余笃三
总经理处政治委员 张雨滴
保卫局长 周纯全
敎导团
政治处主任 熊国其
彭杨军政干部学校
校 长 蔡申熙
政治部主任 傅 钟
敎育主任 李 特
独立第1师
(1931年12月,由黄安、黄陂独立团等部组成)
师 长 曾中生(兼)
政治委员 焦福兴
副师长 吴永达
第1团
团 长 曹光南
第3团
政治委员 晏高寿
独立第二师
(1932年1月,由光山独立团等部队组成,辖三个团)
副师长 王振亚
第4军
(第4军未设军部,各师由方面军总部指挥)
第10师
师 长 倪志亮
刘英(后)
政治委员 甘元景
参谋主任 吴 展
政治部主任 梅光荣
第28团
团 长 王 波
曾庆息(后)
甘良发(后)
政治委员 戴克敏
吴先楚(后)
第29团
团 长 许陞长
何海洋(后)
政治委员 李景文
程泽峰(后)
第30团
团 长 王振亚
王宏坤(后)
政治委员 刘 杞
政治处主任 王新亭
第11师
师 长 王树声
政治委员 甘济时
参谋主任 黄正平
政治部主任 舒竞舒
第31团
团 长 赵次吾
政治委员 叶宗伟
第32团
团 长 廖荣坤
政治委员 张广才
第33团
团 长 吴云山
政治委员 李先念
第12师
(1931年10月,由原第13师改编而成)
师 长 陈 赓
政治委员 刘 杞
政治部主任 张世海
第34团
团 长 陈 奇
许世友(后)
政治委员 董德洪
贺德斋(后)
袁克福(后)
第36团
团 长 徐海东
副团长 郑加意
第25军
(1931年10月,由原第4军第12师改编而成)
军 长 旷继勋
政治委员 王平章
秘书长 熊家鸿
第73师
师 长 刘 英
政治委员 吴焕先
第217团
团 长 洪美田
政治委员 张家凯
第218团
团 长 程启光
(陈启光)
戴克敏(后)
政治委员 林英安
第219团
团 长 袁芳菊
韩亮臣(后)
(韩金城)
六安独立团
政治委员 张汉卿
霍丘特务团
团 长 叶宗振
红安县指挥部
(1931年11月组成)
指挥长 康荣生
陂安南指挥部
(1931年11月组成)
陂安南独立团
(1931年秋由敎导队扩编而成,后编入独立第1师)
团 长 吴永达
陂孝北指挥部
(1931年秋组成)
陂孝北独立团
政治委员 黄士发
红军第4方面军第三次反“围剿”(苏家埠、潢光战役)期间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2年3月下旬—6月)
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
主 席 张国焘
副主席 曾中生 旷继勋
红军第4方面军
(1932年5月,第25军扩编为三个师,全军共四万五千余人)
总 指 挥 徐向前
政治委员 陈昌浩
政治部主任 刘士奇
参谋主任 李昂茨 舒玉章
(后)
秘书长 王秀松 周吉可(后)
宣传部长 陈金台
总经理处主任 余笃三
保卫局长 周纯全
少共国际团
(1932年3月,由方面军敎导团改称)
团 长 曹光南
政治处主任 熊国其
第4军
(领导机关由方面军总部兼)
第10师
师 长 王宏坤
政治委员 甘元景
政治部主任 梅光荣
参谋主任 吴 展
第28团
团 长 潘和瑜 汪烈山(后)
政治委员 吴先楚
副团长 王建安
政治处主任 王新亭
第29团
团 长 曾庆息
政治委员 曾传六
政治处主任 肖永贵
参谋主任 龚炳章
第30团
团 长 方敬焱 (方敬焱)
政治委员 詹才芳
政治处主任 汪加申
第11师
师 长 王树声 倪志亮(后)
政治委员 甘济时 李先念(后)
政治部主任 周吉可
参谋主任 黄正平
第31团
团 长 彭道和 林维权(后)
政治委员 叶宗伟
第32团
团 长 张广才 甘近池(后)
政治处主任 秦道贤
第33团
团 长 吴云山
政治委员 李先念 程世才(后)
第12师
师 长 陈 赓
政治委员 刘 杞
第34团
团 长 许世友
政治委员 贺德斋 韩继祖(后)
第35团
团 长 王学礼
第36团
团 长 余天云
政治委员 张成台
副团长 韩东山
第25军
军 长 旷继勋
政治委员 王平章
副军长 李 特
政治部主任 黄 超
秘书长 熊家鸿
第73师
师 长 刘 英 王树声(后)
政治委员 吴焕先 张广才(后)
政治部主任 赵箴吾
第217团
团 长 洪美田
政治委员 张家凯
副团长 徐深吉
第218团
团 长 戴克敏 袁芳菊(后)李德堂(后)
政治委员 林英安
政治部主任 袁成汉
第219团
团 长 韩金城
政治委员 蔡 杰
第74师
(1932年5月,由六安、霍山、霍丘、赤城独立团为基础组成)
师 长 汪明国
政治委员 戴季英
副师长 张成功
第75师
(1932年春,由原第31团和独立团组成)
师 长 廖荣坤
政治委员 戴克敏
彭杨军政干部学校
校 长 蔡申熙
敎育长 李 特
政治部主任 傅 钟
独立第1师
师 长 曾中生(兼)
政治委员 焦福兴
副师长 吴永达
第1团
团 长 曹光南
第3团
政治委员 晏高寿
独立第2师
副师长 王振亚
独立第3师
(1932年春,由英山地方武装组成)
独立第4师
(1932年春,由陂孝北、赤城、潢川等县武装组成)
师 长 徐海东
政治委员 徐长顺
红安独立团
团 长 钟芳荣
英山独立团
团 长 陈启波
政治委员 洪 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