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60 岁师傅偶遇钢琴露了一手,工友「他应该属于钢琴,而不属于工地」,如何看待此事?

看上去很让人唏嘘。但其实有更深层次的问题。1,会弹奏钢琴,距离可以以钢琴为生,中间相差一个筋斗云的长度。钢琴弹得好,离艺术家,差距可能大概是马里亚纳海沟与喜马拉雅山的距离。2,认为群众没有艺术修养,认为群众的爱好一定很俗,这是一种刻板偏见,而这种事情被报道,且引起广泛的共鸣,则恰恰是刻板偏见过于普遍化的结果,说白了,看低了群众,才会将群众弹钢琴捧上天。3,在过去,很多人,没有机会去深入研究和钻研自己的爱好,他们的更多时间被用来换取下个月的生活开支,会被用于换取社会告诉他们所必须持有的,如果自己没 更多

钢琴教师

诺奖得主耶利内克代表作戛纳获奖影片《钢琴教师》原著小说一面咒骂母亲,一面期待她的吻一时控制情人,一时又顺从迎合女性美学与女性话语的大胆尝试从肉体到心灵的狂乱畸想🎵编辑推荐◎ 一部大胆的女性美学和女性话语的宣言书,讲述女钢琴教师如何挣脱社会桎梏,探索自我。◎ 《钢琴教师》初版于1983年,主人公埃丽卡一方面试图摆脱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一方面与英俊年轻的学生恋爱,在掌控自己命运的尝试的过程中,她经历着一场场的控制与征服、激情与理智、性别与身份、现实与幻想的戏剧。◎ 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 更多

我不理解为什么都是“必须学的”。学这些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书法家,钢琴家,主持人还是翻译?

如果为了学而学,或者看别人家孩子学也得学,那就大可不必了。这完全是家长的焦虑啊。

就在前几天,我老公的同事发牢骚,她家女儿和我家孩子一样大,当时为了女儿上学花200多万买了学区房。

现在她说,除了学区房涨价了是个安慰,其他方面孩子都没有按她想的样子发展。从小学钢琴,现在不弹了;学游泳,现在不会了;学英语,被机构坑了,报了班机构跑了,也就不了了之。

现在初中二年级了,前年摇号摇个片区内普通学校,也不如意。

所以说,家长的想象和焦虑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他感兴趣的地方培养一两个就行了,也就是个兴趣爱好,没必要那么较真。

孩子累,家长不累吗?家长累了情绪不好,回家发泄到孩子或者家人身上就更不好了。何必呢?

学这些意义不大。除非孩子真的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和天赋,并且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做重复练习。而事实上大部分小孩根本不愿意练,每次去兴趣班都是消耗自己的心智和精神力量。对父母而言,报一堆兴趣班更多的意义是平衡自己的焦虑感,仿佛孩子在那里坐了一个小时就学会了一个小时的东西,自己也免于了一个小时的苦役。

但孩子是最需要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你把他这些都占用掉了,全部去搞些消耗他心力而几乎没有正反馈的东西,人的心灵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扭曲了,也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人的认知和感受,永远是自己亲自经历和理解的才最深刻,在他们有如一张白纸的时候,你不让他自己去创作,选择了去灌输,让大人在上面涂满东西,那么这张纸上永远有一部分是空洞的。而这些可能是他永远也学不会的。

教育小孩最难的地方绝不在于投入多少金钱,而在于父母愿意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在长时间的陪伴中,引导塑造他的世界观和精神力。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创造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伸展。 父母的时间,耐心和爱,重要性远远超过投入多少金钱。当然,很多父母为了生存而做不到,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相比某个孩子这辈子都未必用得上和喜欢上的技艺,强健的身体,生命的活力,对生活的热情,责任感,自律的精神,内生的驱动力,对世界的探索欲,丰富的精神世界,等等,这些才是陪伴孩子走过人生风雨最伟大的财富。而这些,需要我们父母不断的学习和投入,是任何辅导班都替代不了的。

奶爸观点:多倒是不多,关键出发点搞错了。

从题主的描述来看,「给孩子报班」、「必须学」、「很辛苦」全是家长主动行为,孩子只能被动接受。

没有更多的问题描述,也不知道小朋友心里是咋想的。

建议题主有时间在搓米问答上提问题,不如和孩子促膝长谈,想要的答案不在搓米问答,而在孩子身上。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比如「辛苦」。家长认为学的多,学的时间长孩子很辛苦。可是对于孩子来讲, 关键在于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学。

只要孩子心里喜欢,那就是累并快乐着。如果不喜欢,待一分钟都是煎熬。

去年暑假,我姐给她家大妞报了个编程班,小学三年级,学编程,我都感觉不可思议。

学编程首先需要有强大的英语基础,词汇量实在太大了,其次就是熟悉电脑的基本操作吧,打字速度得跟上吧,我虽然大学粗略学过编程,基本的理论模式啥的懂一些,让我重新学编程都感觉亚历山大,更别说三年级的孩子了。

姐姐的理由是,编程考级有什么加分奖励,具体的我也不明白。

过程真的别提多痛苦。

每次送孩子去学习,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抗拒,哭一路。

而上课过程更离谱,基本的概念、理论啥的都不讲,直接上例题,并且一个小时的课程能讲10道案例题。整个过程让我神游回了大学课堂,老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我们在下面梦游海洋。

这不就是在拿孩子们开玩笑嘛。老师陪着家长演戏,而孩子则是失去自由的听众,被按在座椅上听。

课后还布置的有作业。

孩子不会,姐姐也不会啊,就把辅导的重任交给了我。

然后我在网上搜了一套零基础入门的编程课程,陪着孩子从入门课程开始学习……

你说,报这样的班,有什么意义?

如果报班是培养兴趣,那出发点是孩子的兴趣。

如果报班是培养特长,那出发点式孩子的兴趣,目标是孩子长久的练习。

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是否开始学,学成什么样,决定权都在于孩子。

家长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的。

拿题主说的四个班来说,钢琴和英语确实需要系统专业的学习,不是这方面的专业的家长还真辅导不了。

但是书法和主持就真没有必要了吧。

书法的理论很简单,关键在于练习,有接送孩子的时间,还不如买些字帖,和孩子一起坐那练习来的实际,还省钱省时间。

主持专业性太高了,台词、台风、言谈举止、知识储备量、随机应变能力等等,哪里是一个培训班就能速成的,一年级学生学的无非就是上台说好普通话,练练胆子而已,这么简单的活,家长也能干。

说到最后,与其花时间在搓米问答上寻求答案,不如找孩子聊聊内心所向;与其花精力花时间帮孩子报班不如让孩子挑选内心喜欢;与其跟风卷孩子,不如给孩子自由,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四种班除了英语是将来的主课之外,其他三项都是装逼用的。

书法在现在这个年代基本上成了大众盲区,怎么写都可以被夸,学一阵就能碾压那些只会打字的同辈。是一项能够快速见效但没有什么卵用的技能。

钢琴那更是装逼神器,会弹钢琴至少想要表明以下几点:1、我们家有很大的房间;2、我们家离邻居很远,不会吵到别人;3、我们家买得起很贵但没用的钢琴。

主持就是纯外面儿技能了,练得就是不怯场,人前人后随时可以把孩子叫起来来上一段诗朗诵之类的东西。

为了家长的虚荣,把一些装逼手段装扮成必须学的,弄得孩子很辛苦,这也太。。。了

可能有人会说:要是孩子自己喜欢呢?

喜欢就不会觉得辛苦了,你觉得玩儿游戏辛苦吗?而且书法是喜静的人爱好的;可钢琴却是声音的艺术;主持又需要表演型人格,真不知道他们家孩子有几重人格,能喜欢这么三样互相不着边的东西。

钢琴不要。十级虽然是业余的终点,但依然不足以演奏。

书法学硬笔就行,软笔没有用。软笔的姿势、运笔、字体都和硬笔不兼容。硬笔书法低年级不要练太狠,且必须在严格监督下进行,因为低年级小孩手指软,你强行要铁画银钩,小孩会偷懒动作变形,手指畸形到时候后悔!

英语现在孩子太小,记不住什么。等大了,英标、发音规律系统地学。学音标最多痛苦一个月,之后是终身受益。我就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英语教育把音标必修给砍了。

主持没接触过。

孩子缺的:

体育。1中考要考。2身体是革命本钱。

奥数,应试教育第一神器,管到就业考公务员、进大企业——都要求行政能力测验。一般三年级以后学习。

60 岁师傅偶遇钢琴露了一手,工友「他应该属于钢琴,而不属于工地」,如何看待此事?

看上去很让人唏嘘。但其实有更深层次的问题。1,会弹奏钢琴,距离可以以钢琴为生,中间相差一个筋斗云的长度。钢琴弹得好,离艺术家,差距可能大概是马里亚纳海沟与喜马拉雅山的距离。2,认为群众没有艺术修养,认为群众的爱好一定很俗,这是一种刻板偏见,而这种事情被报道,且引起广泛的共鸣,则恰恰是刻板偏见过于普遍化的结果,说白了,看低了群众,才会将群众弹钢琴捧上天。3,在过去,很多人,没有机会去深入研究和钻研自己的爱好,他们的更多时间被用来换取下个月的生活开支,会被用于换取社会告诉他们所必须持有的,如果自己没 更多

钢琴教师

诺奖得主耶利内克代表作戛纳获奖影片《钢琴教师》原著小说一面咒骂母亲,一面期待她的吻一时控制情人,一时又顺从迎合女性美学与女性话语的大胆尝试从肉体到心灵的狂乱畸想🎵编辑推荐◎ 一部大胆的女性美学和女性话语的宣言书,讲述女钢琴教师如何挣脱社会桎梏,探索自我。◎ 《钢琴教师》初版于1983年,主人公埃丽卡一方面试图摆脱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一方面与英俊年轻的学生恋爱,在掌控自己命运的尝试的过程中,她经历着一场场的控制与征服、激情与理智、性别与身份、现实与幻想的戏剧。◎ 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