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上找到一张图。
记录了美国同性恋发展史。
从1994年到2000年可以说是跳跃式的转型。
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叫马修·谢巴德。
此后,娱乐界纷纷出品许多文艺作品来表达他们的愤怒。
我注意到,断背山短篇小说,原叫《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出版自1999年,1998年获得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和全美杂志奖。有没有吸取马修·谢巴德的事件的影响呢?也许有,从时间轴上说可能,并且很巧的是,书里的背景,也放在马修·谢巴德出事的地方,怀俄明。
断背山里,也有这样的情节,恩尼斯说自己小时候,被父亲带去看男人的尸体,因为他是同性恋,所以被人杀了。而杰克那边,恩尼斯后来收到了杰克的死讯,杰克不是死于交通意外,是被一群仇视同性恋的人围殴致死的。
此后,从图中可以看到,2000后,同性恋在美国逐渐被正式承认和接受。
05年上映的《断背山》,就赶上了历史发展。
在我看来,断背山是一种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历史印记,它是一种记录社会观念变化的工具。好莱坞喜欢这种工具,它衡量了美国同性恋史的进步。
这对李安能获奖是一个加成。
当然,首先还是李安拍的好,大量的沉默,孤寂的高山,两个19岁的青年在此相互取暖,将禁忌之爱描画地压抑又孤独。
这也是一种人类之爱,不过在以前的年代,在那座山里,让云见证,让冷刺骨,这样的话,断背山就是他们的伊甸园。
今天第三次看断背山,2020年,26岁。
第一次看的时候,19岁。我以为杰克那一夜只是去抱手,那时候我只记得那个重逢的吻。
当时也只是觉得中国导演只能在国外拍这种片,真是讽刺
第二次看的时候是21岁。我以为那一夜只是杰克抱着手想去用手帮自己。(应该看到了删减版……)
那时候仍然没看懂,以为杰克是吵架才去墨西哥,以为杰克老婆知道他是gay。也心疼恩尼斯老婆知道丈夫出轨了个男人。反感恩尼斯在杰克死后才表现得那么深情,甚至觉得杰克死了也好。
今天看的第三次。我总算坦荡的,不再觉得可耻、不再跳过、不再静音地看完了那一夜。我看到的故事和我前两次看到的完全不同。以前我只看到爱,但这次还看到了绝望。
杰克想要长久陪伴的绝望。一次次的失望让他去嫖娼、偷情。他的父母甚至可能知道他是同性恋。
恩尼斯妻子知道丈夫出轨,身为同妻的绝望。以及女人总是要背负育儿而被迫从自身工作中抽出时间的绝望。哭泣和妥协,原来自由的美国女性也曾经那么卑微。
恩尼斯背负责任与恐惧的绝望。迟迟不敢与杰克远走,就是恐惧于被人所知。最后他连续知道杰克嫖娼和出轨农场主,还是选择铭记杰克。晚来的赎罪和包容,但仍然无法说出口。身为杰克20年来的爱人,无法得到爱人的骨灰,只有那件外套和一张明信片。
与第一次看的时候相比,同性恋已经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不再被当作神经病。断背山给了一个悲剧来结尾。但这十五年来,出现了更多同性影视,也有了彩虹游行。大家对同性恋了解的越来越多,甚至豆瓣多个言情为主的影视剧里大家都会把同性cp照片点到最高赞。
这两年的此类影视也给了同性恋人HE。比如《爱你,西蒙》、《无耻之徒》。看这些剧集,再看断背山,会看到映射在剧集中的,这十五年人类社会对同性的变化。
而当年拍摄,据说很多演员都拒演断背山。甚至拍摄完,男主角还被多次开下流玩笑。
或许这就是05年的《断背山》做出的的微小价值
之前不管抱着什么心理,没有选择看这部电影。今天才是我第一次看。从最开始喜悦于他们爱情萌发,到杰克的死,我慢慢地被带入其中。
从恩尼斯去到杰克父母家,杰克的父亲缓缓向他说起,杰克多次提起,要带一个叫恩尼斯的人去山里,一起经营农场,后来婚姻没有了信任,他带了另外一个人尝试经营农场。最后失败了,他的父亲说杰克就是这样,总有些天真的想法。让我想起恩尼斯和杰克最后一次见面时的争吵。杰克一直希望两个人能在一起,有自己的家。但恩尼斯却因为从小时候看到过一个同性恋者的惨死,害怕,逃避,他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断背山才是属于他们的地方。以后恩尼斯去了杰克的房间,发现了之前在断背山打架时留下的衣服,杰克的外套套在恩尼斯的衬衣外面,他到最后,连杰克的骨灰都没能带走。只带走那两件衣服。二十多年的恋人,最后留给他的只有这两件衣服。电影末尾那两件衣服就挂在恩尼斯的衣柜门上,恩尼斯的衬衫套在杰克的外套外面。恩尼斯的女儿结果想请他,他刚开始说工作忙,肯定要去另外一个地方赶牲口,但是犹豫了一下,他答应了。在收起女儿落下的衣服时,对着那两件衣服,他说:”Jack, I swear.”这里我想到的是,恩尼斯前面多少次拒绝杰克。这次,他选择接受。我一个爆哭,到后面出演员表的时候我一直在抽泣。我受不了,嗓子眼干的难受,只有抽泣好像能稍微缓解一下。然后立马来搓米问答,想要平静一下。
恩尼斯从小父母双亡,哥哥嫂子冷漠,他养成了坚强、隐忍的习惯,话少,也不常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杰克爱说话,活泼。在断背山上的闲聊,两个人互相得到慰藉。且不提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从第一次见面,恩尼斯平静地说到自己父母和哥嫂的情况,杰克的一句话,好像就让恩尼斯有了一点安慰。两人是互补的。杰克总是情绪激动地抱怨恩尼斯的犹豫,也因为受不了见面时间太少而去嫖,偷情。而恩尼斯每次都很理智地安慰,也不敢迈出那一步。可能会让人产生想法:是不是杰克爱的太多,而恩尼斯爱的较少。但是并不是这样的,他们疯狂地爱着彼此。
写到这我也不知道写什么了,想法感悟很多,这些文字盛了很多,至于那些承载不了的,就留在我心里好了。
我也不知道,只是看了这个电影,我突然意识到了李安的伟大。
这部电影的两位男主恩尼斯和杰克的工作是牧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安导演的隐喻,因为在宗教,羊是一个祭品的存在,这里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双方都愿意为了彼此做出牺牲的信息。
在电影里的那个年代,人们还没有现在这么开放,包容度没有那么强,对于同性恋是十分抵制的,并且认为同性恋是有罪的。
影片中有一段是一只羊从群体走了以后,被剥皮杀死了,这里暗喻了单纯的恩尼斯已经不在了,他们隐瞒不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真相总有一天会暴露在阳光下。
后来两人断了联系,彼此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似乎谁也不记得那一段记忆,后来两人重逢的时候思想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不一样了,文章伏笔很多,这段为后文两人因为观念不统一发生矛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文章里还有很多小细节只要你认真看了肯定会发现,就拿恩尼斯的黄色袋子来说,他刚去的时候只有这个黄色的袋子,走的时候也只带走黄色袋子,只是和来的时候不太一样,黄色袋子里面多了一个衬衫,为什么只带走衬衫,衬衫是恩尼斯与杰克唯一的念想。
后来,恩尼斯选择离开群体,自己独居,把自己打扮成别人眼里离婚独居的中年男人,他逃离了大家对于同性恋的迫害,只是伴随他的只剩下痛苦和无奈。
李安导演曾经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件忘不掉的人和事,它就是你的断背山,影片中两个人的心里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也都在细节里,恩尼斯从刚一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成熟稳重,性格并不开朗,而杰克的人物性格刚好相反,从一出场就能让人感觉到它的阳光开朗,二者人物形象形成了一种十分鲜明的对比,杰克过于嘻嘻哈哈恩尼斯发火让观众觉得这样两个性格得在一起产生矛盾是必然的。
文中很多时候看似都是杰克再主动找恩尼斯,其实不然,杰克的这一系列反应起源都是因为恩尼斯,事实上这所有的主动权再恩尼斯手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两人第一次见面是杰克提出的,但是是根据恩尼斯的一系列反应而发生的。
杰克的表现更多是勇敢,恩尼斯往往是退缩胆小的那个,因为恩尼斯不断的拒绝和退缩让杰克心中的大山越来越大,最后杰克去世,恩尼斯找到衬衫,其中一件衬衫包着另一件衬衫,杰克想要保护恩尼斯,后来恩尼斯用自己的衬衫保护杰克的衬衫,主动权又回到了恩尼斯手里。
断背山通过电影,不仅描述了个人选择在爱情生活中的无奈与痛苦,也描述了社会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故事主线起于杰克的爱慕,从头至尾对恩尼斯的热切追求。是多少人,也是我自己的投影。因为对爱的渴望,勇敢去追寻。
遇到恩尼斯后,杰克人生目标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变。一个叛逆的男生第一次有了建立自己“小农场”和“家”的冲动。在随后的二十年中,无数次跟恩尼斯说起自己的愿望,一直在人生路上追求着这个最终目标直到死亡。
恩尼斯消失之后,为了实践自己的愿望,杰克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牛仔竞技。然后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时候又不择手段,抓住叛逆的富家女作为跳板,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梦想”。
在整个过程中,你可以说杰克是始作俑者,打开了恩尼斯内心恐惧的魔盒和依恋。你也可以说恩尼斯的隐忍犹豫是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还有两个可怜的妻子,成为了牵涉其中的旗子。露林虽然也是受害者,但是她至始至终对杰克至少还有大量欣赏的成分在其中,在叛逆的精神上,在生意天赋合作上,在家庭地位对抗父权上,在养育儿子的琐事上,两人都有大量的共同奋斗方向;婚后的露林迅速回归传统,抛弃女牛仔的浪漫情怀回到资本的现实世界乐趣中。虽然她们彼此之间已经没有爱情,但是已经内化为亲情关系,有默契的形同陌路在一起迁就。
而艾尔玛则是彻底的弱者和受害者,一开始把生活寄托在不爱自己的丈夫身上,反复被丈夫的不作为,肉体精神双重出轨折磨。最后被迫逃离这个破碎贫穷的家庭,嫁给一个中产家庭男子。她以为自己嫁给了幸福,愿意做一个岁月静好勤劳持家的60年代传统妇女;最后却被伤害的最深,嫁给了现实。
恩尼斯的隐忍退缩,并不代表他没有为杰克做过牺牲。他虽然尽了自己最大的道德底线动机去保护妻子女儿,但是又要每年和杰克见面而反复推辞掉工作机会,为了心中最后的一点爱情,他选择了给自己脆弱的生活扒开一道口子。原本他只想做一个隐忍的好丈夫好父亲,杰克的再次出现,让他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碰撞,越发绝望,以至于最终躺在地上任由生活践踏。
恩尼斯做错了什么吗?我觉得他是个无辜的角色,可能大多数人都是从好莱坞中管中窥豹,而很难理解美国内陆乡村的极端保守。恩尼斯小时候目睹的同性恋情侣被宗教狂热者“荣誉谋杀”的事情实际上在过去的美国屡见不鲜。甚至迄今在同性恋合法之后,美国依然有保守的州坚守更坚固的宗教道德底线-禁止堕胎,这在缺乏宗教土壤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而恩尼斯目睹的受害者正是其父亲亲手参与谋杀的。
对于一个童年遭受过严重心理创伤的善良人,恩尼斯原本余生所想,只是做一个被社会道德认同的善良人。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断背山上杰克和他挑明发生关系的前一天,杰克还在打趣暗示说到“两人都要下地狱”,恩尼斯依然完全不解风情自我辩解到他会“上天堂”。甚至在下山之时,他也坚信社会传统的道德,甚至不会相信同性恋的真实存在,而把其当做是魔鬼的诱惑。然而单号和杰克义无反顾的各奔东西;然而转过一个街角,他才发现自己内心却很诚实的痛哭到在街角呕吐。当和杰克重逢,转过一个屋檐的热吻,他才发现自己所有的爱和前进的力量已经被断背山上的少年透支。
里面的每个主要角色都如此的鲜活而可爱;但是每一个人都闷闷不乐度过了痛苦的一生。
赞美杰克一生磊落的热忱勇敢,义无反顾。
赞美恩尼斯一生隐忍的坚守底线,默默付出。
还要赞美艾尔玛的勤劳,坚强,勇敢;露林的反抗,智慧以及宽恕。
里面的角色并没有谁错了,错的是整个世界,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四个人一生原初热切的追求都归于破灭。当你把断背山当做是个人爱情片去欣赏,你会觉得这是个悲剧;不妨把它当做是一部LGBT群体孤独荒诞而又现实无比的史诗;正好赶在黎明前夕的霞光时候出现,太暗则隐匿在星河,太明则已不解其风情。
最后补充一点细节。两个主人公在原著中都有自己童年的特殊经历。
恩尼斯极端保守的卫道士父亲,杀了同性恋邻居并且把血腥场面展示给年幼的儿子。随后恩尼斯又失去双亲,在哥哥姐姐抚养下长大。
杰克父亲有极强的控制欲和暴力倾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与儿子关系极度疏远。杰克在极端缺乏父爱的情况下长大,但是又矛盾的崇拜其父亲年轻时的牛仔经历(甚至杰克的房间遗物依然摆放着牛仔竞技玩偶)。内心崇拜而永远无法得到认同,永远无法成为男性的“类别”。
虽然并不一定每个LGBT都是后天童年经历引起的,甚至更大一部分人可能都是天性使然。现代美国的小清新总会忌讳LGBT与任何精神创伤疾病联系起来,倾向于把LGBT说成是先天如此而骄傲。但是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很大一部分人的倾向,虽然我不认为这是什么疾病,但是更像是一种并不值得骄傲的追求,一个人追求自己所极度缺乏而恐惧被排斥的东西,好比一个人穷怕了变成守财奴,一个人肥胖恐惧催吐而变成暴食癖。一位文笔冷峻细腻的老奶奶级作者,用杰克演绎出了一大批人的无法融入和追求;用恩尼斯刻画了另一大批自我否认而隐忍沉默的善良者/加害者;用其他被卷入其中的无辜者,则无声抗议社会角落隐秘的问题。
我相信杰克本不是gay,最后因为童年经历背离了平凡人的生活轨迹,被迫变得勇敢去找寻悲剧性的爱。恩尼斯则因为童年的经历,隐藏了自己爱慕男性的真实人生轨道,在沉默之中毁灭。
也许就是两个本不该相遇的人,遇到了一起。
美景如画
感情细腻
帅美男主
结局悲痛
男同剧情
大胆表现
另外,不为别的,这部片可是大美女安妮海瑟薇第一次荧屏漏点,巨粉嫩!
非专业人士,只谈谈观影感受。
第一次看,末尾感动,稀里哗啦。然后去网上搜了影评,找到了原著,捂着胸口读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心痛的读不够。
第二次看,看到一半很开心,后半段不敢看,一想到结局,心痛要死。后来还是挑了一个明媚日子看了,哭的鼻涕横流。然后重复读原著,读各个翻译版本,还找到了英文原版,大致读了一遍(英文原版的感触更强!)
之后就是无数次重复,每次都有新的感触。
现在,只要听到断背山的音乐,就心中隐隐作痛。
我说不出来它到底好在哪里,但是,看完它,总觉得心底压了一座山,立在深处,巍峨耸立,青山绿水,两道身影,相伴相随着驰骋在在山涧溪流间。
其他电影,都会有腻的时候,需要缓一段期间再重新欣赏,但是断背山却打破了这种腻感,每次看都熟悉而新鲜,仿佛每天呼吸的空气,重复,清新,自然。
另外,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能量,每次痛苦发作,它都能让我找到继续下去的力量,就像突然找到陆地的爬山虎,猝然疯长,潜头冒进。
无声润入我心,我想这就是断背山的经典。
这个剧的危害和成就就在于将所谓的男色经济,亚文化,推到时尚正确,猎奇的高潮。
李安这个为美国的达拉斯俱乐部成员捯饬了不少信心。
他就是有这样的能力,
把所有的擦枪走火都描绘得纯洁晶莹,
仿佛终于压抑的性情才得以解放,
在迎接着光明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是的,他就是有这样的能力,
带着深深的理解与爱,
做着一个又一个春风拂面的梦。
好在年份早,画面美,政治正确又有导演加成
放在2020年你可能觉得稀松平常的观点,但是它在15年前就说出来了,还说得这么美
不是歧视同性恋,现实中的同性恋人品好的没几个,有的相当欠揍,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三姐妹才是同性恋的真实德行。
断背山是我心里的最佳影片,奥斯卡评委不是傻子,当年若不是考虑政治因素把最佳导演给了《撞车》,断背山就要拿奥斯卡大满贯了。
这部电影讲的不是男男,男女那么简单肤浅的快乐,是两个人惺惺相惜却不能在一起的那种痛苦纠结,一方死亡而酿成终生遗憾,类似的感情有贾宝玉和林黛玉,至尊宝和紫霞,都是能震撼人心,胸口发堵的一种感情。
李按对电影节奏的把控,大量丝滑含蓄的细节设计,唯美壮丽自然景观的取摄,成就了这部电影
情感隐忍含蓄,但被李安导演表达出来非常的感人。另外,这部电影的电影原声选取个人觉得也非常的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