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如果题主实事求是,承认由于当前经济发展不景气和分配不均的问题尚未解决,年轻人普遍没啥钱,我会很欣赏你的。
能把我们穷鬼写出这么多名词,真是个人才。
月光族看似成全了自己,实则在消费主义中成全了他人,假设一个月光族手中无存款,一旦疫情冲击下身处被封锁区域,比如某南部一线城市,结果可想而知。
疫情面临不确定性,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唯一能确定的是抗风险资金是未来不确定性的保障,冬无储备饥寒交迫啊,现在救市和市场反应仍不明朗,不留点钱你觉得未来不确定中谁会为你兜底呢?当然这里也不鼓励极致抠门,你攒钱是为了生活质量得到保障,而不是牺牲现在的生活质量,不能走月负债极限,也不能走过度牺牲生活质量。
以上是微观层面,是年轻人自己能做的决定,而宏观层面,扩大内需的前提是增加年轻群体的收入和相关福利保障,降低新三座大山的压力,所以宏观资源要向未来倾斜而不是向未来透支,不断鼓励年轻人负债接盘投资品和刺激消费不是长久之计,本人看到多少家庭因为网贷信贷透支而矛盾不断的。消费贷还仅仅是年轻人透支未来的冰山一角,更大头还在房子,买房前要积攒资金,买房后要偿还贷款,这哪是酷抠族,没得选,租售不同权,城镇化的公共资源深度捆绑,宏观资源还是要加大对未来倾斜。
延伸阅读:
嗯……其实更需要的是对消费现状精准的宏观考察,没必要急于贴标签。
每个人作为个体是独特、多样的,不同个性或不同经历的人组成的群体也是多样的,由不同群体、个人组成的社会形态呢也具有多样性。
从改革开放到后疫情时代,“过度消费”和”不冲动消费”的群体都不少,某类群体和个人的消费观也是动态发展的,
这是十分复杂的系列概念,具体比例其实也没有得到过统一的科学的测算(可能上层有统计,但未公开)。
.
“月光族”的概念曾经很火,现在依然也有不少人以此自嘲。
以往主流论文对超前消费的批判主要聚焦于大学生这一具体群体,或“年轻人”这一抽象话语,所占社会总人群比例无疑不大。
生活成本低(宿舍1200住一年)+ 收入易获取(父母白给)= 对很多人而言,大学阶段可以说是消费顾虑最低的一段时间。
当走进社会开始打工,房租水电就逐渐让消费者不得不谨慎,吃喝玩乐成本也不低,
所以大部分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可能会发现,工资随便花花就不小心“月光”了。
绝大多数“打工人”也自此开始对“消费”抱有谨慎态度。
.
如果所谓“酷抠族”真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生活状态的话,事实可能远非官媒说的这么轻松:
当大家都不敢花钱了,瞻前顾后节流,
此时就更加需要把个体的遭遇和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联系在一起思考,并去理解周边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我为什么要为一些烂货付钱?
抠搜的背后是对消费主义的反叛+口袋里真的没钱
这两个都很好理解,只是被动接受久了,忘了谁是主人。
我买东西是为了需求,不是为了虚荣。
虚荣本身不值钱,都是营销惹的祸。
过去很多年,不断炒作的各类商品其实开了很不好的头,一双鞋够穿就行,一个产品实用且长久使用就行,但是在【过度营销】下,很多人买了他们不需要的产品,撑起一个虚假繁荣的市场。
购买欲是可以被调动的,几十年前商品不丰富就换概念,十年前购买欲不强就换电商,但是产品一如既往的烂,只有营销成本在增长。
一个商品的成本有百分之多少是给了营销,有多少给了研发?产品的烂不是说他便宜,而是定价和功能的不匹配!
举个例子,前几天我买了一个索尼耳机,一千多块钱。
在此之前,我买耳机不超过十块钱
为什么?因为我有一个降噪的需求,神经衰弱。
我就会看产品效果,哪个降噪好我买哪个。我不管你推荐推到哪里,我根据产品效果来买。
客观的去追求产品效果和自身需求的结合,就是现代人不断逃离消费陷阱的渠道。一方面是营销的话术大家都习惯了,另一方面是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没办法构成信息垄断了。
如果所有人都根据需求追求产品指标,那企业只能吧钱丢在研发和需求挖掘上,说白了就是恢复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阶段。这才可以推动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我更希望主流价值观能在这方面起一些作用,铲除焦虑贩卖和过度营销(恶性竞价排序等),回归产品本身,能够从侧面起到一些帮助。
中国的市场太大,太大不一定是好事,很多事情反应起来更慢一点。还有太多人没有收到足够的教育,没有甄别信息渠道的能力,这就导致烂货可以再市场上横行多年才被铲除,在你没发现的地方,可能你的父母辈爷爷奶奶辈还在被低级的营销手段捞钱。
至于没钱……还有什么好说的?我估计主要就是没钱,不然大家不会那么关心产品的实际效果。
有一说一,十块钱的拖鞋上班真的很舒服,我到现在都不理解有些行业做办公室还要西装革履
因为现在报道月光族没流量了。
不同消费习惯的人一直都并行同时存在,媒体看哪个能吸引眼球或者能带一波节奏,就抓住哪个炒作报道一下。
不是呀。
在全民鼓吹“月光”“精致”“享乐”的时候,“抠搜”节俭的人就存在于世。只是他们不敢说话,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生怕被别人说成“一毛不拔”“穷人穷命”。
我相信,大把的“月光族”看到这个话题,也是恨不得隐形,免得把战火引到自己身上。
这不是年轻人变成什么样,而是舆论引导变成了什么样。
人还是那些人,只不过风开始从背后吹。
比如拼多多还是那个拼多多,以前人们提到它总是嗤之以鼻,现在却是一水的“物美价廉”,艾玛真香。
我在一个帖子里说很多女性上班族口红是400来块的,这对于发达城市讲究精致的年轻女性很正常。但评论里一个两个,都说自己20块的口红就很好用,小众品牌比大牌子更安全。
这还是人均百万、刚下飞机的富丽堂皇大搓米问答吗?
那么风气为什么突然转变,舆论为何突然逆转?
一是疫情影响。于政府而言,防疫比经济重要;于个人而言,安全比消费重要。两相合计,你不让我乱逛,我不想乱花钱,一拍即合。
随着政策变化,估计不远的将来,又要流行起精致高雅、及时行乐了。
二是经济状况,这两年多少失业、倒闭的,自不必说。
同一件短袖,富人说自己花了1000,人们会羡慕夸赞;穷人说自己花了1000,人们只会认为他傻缺好骗,这材质、这款式,网上9.9一件,还包邮呢,稳赚!
当穷人多了,自然就接地气。
三是年龄阅历。据我观察,16-21岁的年轻人买东西更注重品牌、样式,而27-32岁的青年买东西,更关注实用性、舒适度。
几年过去了,当年的月光族男孩、信用卡女孩或许已经被社会毒打、被钱包所累,摇身一变,成了新闻里说的如假包换的“酷抠”族,左右横跳,牢牢占据两代风口。
其实“抠”就是“抠”,有什么“酷”的?
我闺蜜大学期间就天天说我“扣扣搜搜”。
几年过去了,我凭着自己多年积蓄买了房子,而她只攒下了几万公积金。她目瞪口呆,开始一反常态,念叨起“勤俭节约”“开源节流”来了。
我也只不过是,把她平常吃喝玩乐的小快乐积攒起来,换一个安稳的大快乐罢了。
这就是第四点,延迟满足的魅力。
精明的理性消费意味着对未来的朝不保夕。
我们看看这篇文章怎么写的?
悄然崛起、低调出场的酷抠族,玩转了各种省钱手段。比如,他们买东西一般都是网购,
网购的东西就一定是最便宜的吗?买的没有卖的精,你感觉到你赚到了,你真正买到的东西到底价值几何呢?
网购、信用卡,不断放大人们的欲望,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不用网贷的?
看看现在95后、零零后们网贷的比例再来说话吧?
这么一个小众的群体,还能掀起什么浪花吗?
都知道香樟哥在搓米问答上偶尔接一下公考咨询,这么些年,明显感到咨询网贷、征信不好等情况是否影响公务员录用的人多了起来。
2013年,差不多十年前吧,香樟哥大学毕业,考公务员的时候,全国的机关、事业单位,从来没有说一个看任何考生的征信的。
2016年,裸贷门爆发,至今都能传出相关消息。
2019年后,各地的机关、事业单位陆续开始在录用环节的最后一步要求考生提供征信情况。
2022年,这个趋势不断在扩大。
你品,你细细品。
为什么这么重视一个考生征信的健康?
别告诉我说,要建立信用社会。
你就想想为什么?
原因还不简单吗?已经有很多地方出现,一个考生考上了,催债的直接追到单位要债。。。
最爱攒积分消费,
看到这个积分消费,我就气乐了,大哥,你当我不玩信用卡、不玩各种会员积分吗?
如果你本身不消费满一定额度?请问你哪里来的积分?
哪里来的积分?
哪里来?
只有本身消费特别多,才能用积分稍微赚一点。简单来说,你喝了10杯咖啡,能换一杯咖啡。
可是你为什么要喝十杯咖啡?你是上海人吗?
用财务软件记账,
我草泥马啊,这TMD有什么好说的?自己一天花几个钱都不记得吗?这还要用专门的软件记账?
只能说明,这个年轻人的花钱方式和手机已经深度绑定了。
这TMD是个好习惯吗?
上班自带便当,
自己带饭,自己做饭,这也要标榜吗?
这值得标榜吗?
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我就想问一句了,一个996上班的年轻人,筋疲力尽的回到家,他还有功夫准备明天的饭吗?
买节能电器,
我就想问一句了,一度电多少钱?节能电器,除了LED灯泡是便宜的,你告诉我,哪个便宜了?
就像卡罗拉混动比汽油版卡罗拉贵2万块钱,但是省油啊!
可是,如果你不出去跑滴滴,你买混动,你不是脑子不太聪明的样子吗?
混动百公里4个油,汽油百公里7个油。
也就是跑一百公里省3个油!
请问2万块钱可以买多少油?
出行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
说得好像,现在的年轻人,打的起车似得?谁TMD不是坐地铁,坐公交呢?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旧书市场,
买二手货还需要单独拿出来说吗?图书馆里免费蹭WiFi呗?
崇尚不花钱就能享受。
这句话我最不能理解了!
奢侈品能带来快乐,
廉价的东西也能带来享受和快乐。
不花钱就能享受,请问你享受了什么?
我举个栗子吧,在宜家,每年夏天,都有一帮自带水杯的老头老太太,他们优哉游哉,一坐就是一天。在宜家免费吹着空调,口渴了就拿着水杯去免费接热水喝,坐着侃大山,多享受,还不花钱。
可是你真的去宜家购物买东西,想吃个饭,发现,我勒个去。
连个吃饭的餐桌都没有,全部被老头老太太占领了。
你开心不?
你想享受,你还想不花钱?
请问谁掏钱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人不掏钱了,那一定这个成本就转移到普通的消费者上了。
要记住,免费的,永远是最昂贵的!
这句话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经典!!!
以前有句话说的是穷游,都穷成这样了,还装什么大尾巴狼出来浪?
什么酷抠族?
最烦创造概念了,说白了就是一个字,穷!
以前还好歹说个精致穷,现在换个词叫酷抠族。
本质上有区别吗?
没有!
只能说明现在的年轻人是真的穷,非常的穷。
要么是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一月3000块钱,朝不保夕,老板克扣工资,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要么是掏空了六个荷包,贷款30年还款,几百万房贷,只能宵衣旰食,消费降级。
还在这美其名曰什么酷抠族。
我呸!
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在于舆论被少部分脱离人民群众的媒体所把持,它们也许真的不知道国内现实情况,亦或者不敢报道真相,最终只能通过一系列造词(堪比造谣)式的标签(符码)来概念性的描述一类人群。
而这种描述,通常缺乏基础的调查过程与有效的数据支撑,甚至得出这些结论(概括性的标签)都缺乏基本的分析过程。
之所以有这类问题,无非是让个体被符码所质询,进入这套话语体系之内自行对号入座。
首先,必须强调的基础信息是——【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个曾经涮屏的官方结论,昭示着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这群人,过度消费没有消费能力,超前消费没有偿付能力,想冲动,大抵都没资格。
这群人,被胖谈这样的媒体,有意无意的开除人籍。
其次,月光族从来不是什么好词,如果我们按照基础信息来看,请各位扪心自问,一千块够你们活一个月的吗?
与消费对应的是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这一点决定消费能力,不同消费能力的个体,同样是月光,但问题一样吗?
最后,这个问题还操蛋的把人群集中在年轻人身上。
辛苦您提问之前,看看年轻人(大学僧)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再来哔哔这些有的没的。
经济问题不谈,分配问题不谈,就业问题不谈,你谈消费。
孤立片面的看问题,这是马哲学的不到位,合该重修。
真没钱了。
再说现在没有钱的生活下限也大大提高了。不用花很多钱,也可以过得不错。
衣,拼夕夕,淘某,20-30块钱的衣服一大把,质量还不赖。
食,在直播或商场开业囤点5折券,或者领点团购菜的优惠券,不行索性,去大菜场,大的批发的那种,买点菜。还有白嫖的那种,有人捡一捡批发菜场货车上掉的菜叶子、肉羊肉大市场切的不要的边角肉也行,或者捡一捡刚死鱼和虾。等到螃蟹、龙虾大规模上市的季节,会有活螃蟹、龙虾爬得掉出来,瞄准时机,直接上去捡,美吱吱。
住,10平,有张床有wifi有空调就行,愉快的一天又一天。
行,刚好疫情防控,完美遮掩了自己没有钱出去旅游的事实。在家里,看剧吃瓜打游戏看书,在网络世界当个键盘王者指点江山、漫步世界,香。
长大了呗!
攒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因为只有攒钱,你才会发现自己是有消费自由的。
钱捏在手里,你有权利决定要不要花掉。
而不是像月光族那样,别人诱惑你花钱,而你没有!
我是一直都很抠的人,攒钱比花钱快乐多了。没必要的钱,一分都不想花。有必要花的钱,就买能力范围最好的。
支配人生的快感,是你攒到钱开始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
年轻人一定是一个国家最敏感的群体。
过去十年,当央行大规模放水,钱不保值,当然“套现”最保值,该花就花,反正以后得收入会大幅度提升。
近年,央行去杠杆,收缩,钱变得保值了。当然“套期”最保值,将钱存起来吃利息,买基金。并且预期可能赚不到什么钱,把剩下来的钱存下来也不错。
月光 和 酷扣,是年轻人生存“聪慧”的体现,是年轻人适应环境强的体现,但不是年轻人改变环境的体现,因为中年人更有话语权。
平心而论,我个人觉得这篇文章还挺好的,至少在现在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各种刷新下限的言论和文章肆意生长的今天,能有这么一篇说人话,聊人事的文章,还是很有亲切感,何况,文章总体的笔调对这种「酷抠族」的分析还是比较理性客观的。
各种意义上,这话都没什么毛病,而且一针见血,很能反驳现在一些专家长辈“现在年轻人收入那么高却如何如何”之类的言论,也看到了在一年又一年看似劲头喜人的收入水平提升的背后,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不是赚得少,而是赚的没有涨的快。
越来越多的品牌溢价,铺天盖地的折扣促销,充斥在各种社交媒体的“精致主义”“消费主义”,还有望不到头的房价,学费,没有一样不让人身心俱疲。
如果自己做的一份沙拉成本只要十块钱,为什么我要去买三四十一份的所谓“轻食”?
如果拼多多上一件几十块钱的T恤我也能穿,那么又何必买几百块乃至上千的所谓“名牌”?
如果我不需要的东西就坚决不买,那么又何必在那些“618”“双11”里动辄整百乃至整千的消费,只为了所谓的“满减”和“促销”?
至于省下来的钱,不说买房生子,就是留着看病或者其他时候应急,也绝对比脑子一热扔出去强。
有钱永远比没钱好,就这么简单。
我做个预测吧,我们这种没有消费欲望的年轻人再这么多起来,恐怕过不了多久,就又要被批判,被指责,被污名化了。
但那又怎么样呢。
你们要怎么称呼我们?怎么定义我们?
如果你觉得我们是酷抠族,那我们就是。
如果你觉得我们不思进取,那我们就是。
如果你觉得我们是穷鬼,是loser,是不为国家着想,不为经济着想,只注重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存款余额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那我们就是。
上海封控的时候,好多人在小区绿化带挖野菜吃。是大家觉得菜市场买来的菜不好吃,都开始追求天然绿色无公害的生活方式吗?
不是,是不挖会饿死。
有啥好看的,之前超前消费现在扣扣索索的是同一波人。
花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