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尘几录

尘几录

现代民主的马基雅维利时刻

【编辑推荐】在世俗王权被推翻之后,谁来占据原本至高无上的君主腾出的位子?现代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很多“马基雅维利时刻”,如选举过程中的政党提名、竞选中的宣传造势、对竞选对手的攻击抹黑等,不一而足。如何理解这些现象?目前比较传统的解释是这些“马基雅维利时刻”是特定时期、特定国家还不够“民主”的表现,应该给“人民”更多在场的机会,让人民尽可能地自己统治自己。然而,这个解释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作者认为,更为根本的困难在于是否存在一种“有内在一致性的人民”?如果有,哪怕只是在理论上 更多

久保田博二:摄影家

🎬玛格南大师、环球旅行者久保田博二的摄影生涯总结巨著,数百张照片,跨越亚欧大陆,长达万字的访谈,为我们提供看世界的多样可能性角度。📍走遍中国、朝鲜、日本、美国、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多地,凭着坦诚与直接,久保田博二的目光始终保有一种“当下”的现实参与感,以短兵相接的镜头直面现实,在不加评判的目光中呈现当代世界的过往与未来,弓手尚未发射,箭矢已在的中。⚡无论是从60年代的美国漫步至80年代的朝鲜,还在中国风起云涌的80年代从香港街头游走到布达拉宫的广场,又或是穿越在鲜明富丽的日式风景和黑白两色的战场 更多

田晓菲学术成名作。

在流动的手抄本世界里云游,探寻读者如何主动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

只有当我们看到陶渊明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文学和文化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对传统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变动不居,而这种流动本质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尚未得到正确的理解或重视。我们将会发现,陶渊明的诗歌文本,即使在诗人逝世之后,仍被后人不断地生产和创造。传统意义上那个“真正的陶渊明”,只是陶渊明众多可能的形象之一。

——田晓菲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

(展开全部)

田晓菲学术成名作。

在流动的手抄本世界里云游,探寻读者如何主动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

只有当我们看到陶渊明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文学和文化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对传统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变动不居,而这种流动本质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尚未得到正确的理解或重视。我们将会发现,陶渊明的诗歌文本,即使在诗人逝世之后,仍被后人不断地生产和创造。传统意义上那个“真正的陶渊明”,只是陶渊明众多可能的形象之一。

——田晓菲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田晓菲,1971年生于哈尔滨,在天津长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哈佛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古文学和文化、书籍史及比较文学。著有《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2004)、《赭城》(2006)、《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2007)、《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2011)、《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2021)等。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合编《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并执笔其中部分章节。2012 年度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

现代民主的马基雅维利时刻

【编辑推荐】在世俗王权被推翻之后,谁来占据原本至高无上的君主腾出的位子?现代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很多“马基雅维利时刻”,如选举过程中的政党提名、竞选中的宣传造势、对竞选对手的攻击抹黑等,不一而足。如何理解这些现象?目前比较传统的解释是这些“马基雅维利时刻”是特定时期、特定国家还不够“民主”的表现,应该给“人民”更多在场的机会,让人民尽可能地自己统治自己。然而,这个解释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作者认为,更为根本的困难在于是否存在一种“有内在一致性的人民”?如果有,哪怕只是在理论上 更多

久保田博二:摄影家

🎬玛格南大师、环球旅行者久保田博二的摄影生涯总结巨著,数百张照片,跨越亚欧大陆,长达万字的访谈,为我们提供看世界的多样可能性角度。📍走遍中国、朝鲜、日本、美国、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多地,凭着坦诚与直接,久保田博二的目光始终保有一种“当下”的现实参与感,以短兵相接的镜头直面现实,在不加评判的目光中呈现当代世界的过往与未来,弓手尚未发射,箭矢已在的中。⚡无论是从60年代的美国漫步至80年代的朝鲜,还在中国风起云涌的80年代从香港街头游走到布达拉宫的广场,又或是穿越在鲜明富丽的日式风景和黑白两色的战场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尘几录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