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实有点奇怪。
我在苏州生活了六年,按照往常的经验,一般来说过完五一就已经进入夏天状态了。所以我在五一假期的时候清洗了换季衣物,床上的棉絮撤下来,换上了凉席;过冬的大衣羽绒服风衣等物,全都收起来;暖和的蚕丝被用压缩袋装好束之高阁;冬天用得牛奶绒床单被套什么的,全都洗干净塞进箱子里。
可是这几天凉爽得仿佛还没入夏,晚上一床薄薄的空调被,硬是被冻醒了,大半夜爬起来,又翻箱倒柜把被子找出来盖。
特地花一天时间来整理换季物品,白折腾了!
可是去年前年这个时候,都已经开始用上风扇了呀。。。
更新注记一下:请大家务必看完整篇文章再评论,我没有否定四月份以来部分地区偏冷事实,有些人啊,总是看一半就说数据片面,和自己感觉不一样,条件都没有看清楚,我直接在这里说结论:本季以来(3月以来),全国大部平均气温偏高,因为三月份回暖严重;但是四月中旬以来全国大部气温偏冷或正常,因为冷空气活跃,气温跌宕起伏很大:有些地方一会冷一会热平均下来又正常了,有些地方冷空气加雨压温严重所以偏低,而但是整个大气情况是正常的,原因在后文。
先说一个和题主感觉不一样的现实:如下图,如果按照本季以来(3~5月)全国平均气温其实是偏高的。
只有云南和海南部分地区比常年偏冷一点。
而且南方几个省会的入夏时间比往年偏早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三月上中旬和四月上旬亚欧大陆场上出现乌拉尔槽-中亚脊-东亚大槽的形势,我国受到大陆高压影响处于大回暖的状态。
当然题主说四月份以来华南地区显著偏冷:
这是存在的:西南华南部分地区比常年偏冷-1~-2℃。
这里我们来看北半球500hpa的距平,可以看出四月份东亚槽和乌拉尔槽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乌拉尔山到鄂毕河流域处于一个明显脊位,日本海到西北太平洋地区也处于一个脊位,而外东北地区则是一个槽位:指示着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北部地区气温也是偏冷的,而在孟加拉湾北部的位势线有一点点弯曲,这指示着比较浅的南支槽(也叫印缅槽)的存在,这个槽可以将一部分暖湿气流带向我国,特别对西南华南地区的阴雨天气有重要作用,这也加剧了气温走低。
而乌脊和东亚脊的存在是利于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冷空气堆积和南下的:这也是经向环流活跃的表现。
因此4月以来我国至少有412 416 423 430四次全国性冷空气:
这里只截取了部分冷空气时的500hpa情况,其中416和430两次冷空气的南下程度都很深,前者由于台风马勒卡有牵引元素,后者则是南海低压系统的吸引。
在这种海上低压系统的拉扯吸引下,冷空气走的更南,因此华南地区甚至中南半岛都会受到冷空气影响,因此在这次五一假期冷空气影响下,我国华南地区和中南半岛的部分地区一度破掉五月份气温最低记录。
而在冷空气活跃背景下,青藏高原东移的高空槽也不闲着,在频繁的高空槽东移的情况下,槽前正涡度平流使地面气旋发展,地面辐合上升增强,西南涡-江淮气旋频频发展,给西南-华南-江南地区频繁带来降水压温。
特别是4月下旬的对流大爆发:
这次过程就正说明了冷空气频繁和南方暖湿气流的旺盛。
而五月上中旬这种情况达到更盛:让大家觉得:今年是否是更冷了?
大多数人感觉今年天气比往年冷,实际原因是四月份以来北半球西风带震荡环流调整,经向环流活跃,冷空气频繁导致的,而海上低压,南支槽存在等种种因素便加剧了华南地区的冷意,因此华南和云南对这种偏冷最有感觉,因此四月份以来就是华南西南以及东北涡所在的黑龙江偏冷明显,但是整体来看,冷空气活动间隙升温仍然很快,因此大部其他地区还是属于偏暖状态。
国家气候中心:4月以来我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高。
但是4月中下旬以来连续5次冷空气活动均达到或接近寒潮标准(4月15-17日,4月22-23日、27-30日和5月6-8日,5月12日-15日),冷空气过程及寒潮过程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9和2.2次,分别为1961年以来第3和第2多。
我们在广州站的日平均气温和常年对比也可以看出这种规律:二月份因为南方雨雪过程显著偏冷,三月份出现了比常年偏高5℃的大回暖,进入三四月交界出现了气温大跌宕,时而偏暖时而偏冷的时段,到四月中旬前期和四月下旬中期又有两次回暖过程,气温高于常年平均,而416和劳动节期间有两次气温大跌的冷空气过程,进入五月以后气温便持续偏冷了。
当然这种经向环流活跃形势至少要过了五月中旬以后才会改观:中旬前中期(10~15日)一次强冷空气会强势南下,继续影响我国大部,华南地区又会被压温到15℃~20℃上下,同时配合副热带高压西伸,暖湿气流加强,华南地区还会迎来切变线暴雨系统的袭击,10~16日期间两广到福建等地会迎来今年截止目前的最强暴雨天气。
当然这种西风带震荡属于气象反常吗?实话说这种情况在五月份确实罕见,但是放在整个北半球大气情况只是大气活动一个缩影罢了,整体来说大气情况还是正常的,当然这些现象基本和年初的火山爆发没有什么关系。
下旬以后北半球西风带转向纬向或夏季风爆发以后,气温就会快速回升,江南梅雨季就会开始。
2022年毫无疑问是气候异常的。
就如被认为是“无夏之年”的1816年。
1816年被认为是“无夏之年”,这一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无数“异常事件”。
包括不限于:美国6月缅因州出现暴风雪,多次出现气候异常,并因此导致食物短缺;欧洲农业歉收和饥荒、饥民暴动,多条河流泛滥与拿破仑战败的历史进度环环相扣,并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印度爆发世界上第一场霍乱,并最终经莫斯科传到欧洲……
总之,“无夏之年”是世界性气候异常之年,也是自然灾害、疾病、饥荒、战争集中爆发之年,当时,拿破仑战败,法国、英国经济萧条、德国饥荒一些州的死亡率大幅上升,阿拉德的特兰瓦西亚(TRANSVYLVAINAN)地区月1.8万人死饥饿,匈牙利东部山区3个县,饥荒导致超过2.6万人死亡。以至于大量德国人移民当时的俄国。
1816年的中国也出现了“南涝北旱”的灾荒。而最直接的表现是“低温”。
在台湾,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坚寸余。”1815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1817年在江西彭泽县:“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湖口县:“六月低,天暴寒人 ”。
最典型的是云南,昆明诗人李于阳在《卖儿叹》中写道:“三百钱买一升粟,一升粟饱三日 腹。穷民赤手钱何来,携男提女街头卖。明知卖儿难救饥,忍被鬼伯同时录。
《邓川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一 年(1816年)“是岁大饥,路死枕籍。”人们为了活路,被迫卖儿卖女。
1816年的“无夏”要从1815算起。(甚至有的历史学家和气象学家会推倒1812年开始的气候异常)。
因为1815年4月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爆发开始,全球的气候异常开始显化。喷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气圈中形成一个层面,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在了外面,导致低温天气。
一直到1815年10月,英国“费尔利号”舰船在距离该火山2000英里外的南印度洋还遇到了火山灰导致的“浮石场”。
然而,和1815年的火山爆发比,2021年的全球自然灾害,其实更为严重。
我们随便列一下就会发现,2021年真的是“多灾多难”。
2021年7月,土耳其发生野火,超过 525 平方英里的土地被烧毁;同样7月,希腊发生野火,烧毁面积424平房英里;加拿大和美国的野火影响了超过1000多万英亩土地,而俄罗斯的野火影响了4600多万英亩的土地。
我们最有感受的是河南洪灾,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2021年竟然因为洪灾造成300多人死亡;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灾难;经济损失和全球供应受到的损失更是巨大。
2021年4月,澳大利亚洪水,悉尼地狱一周下了往常一年降水的40%;南印度和斯里兰卡都发生了洪涝灾害;7月间,西欧的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等地遭受洪灾,导致220多人死亡,其中德国有180多人因为洪水死亡。
2021年,海地发生7.2级地震,直接导致2200多人死亡;拉苏弗里耶尔火山、坎布雷别哈火山爆发;此外这一年还有西班牙、哥伦比亚、日本、汤加、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火山爆发。
此外还有气旋、飓风等自然灾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21年作为“前奏”的灾害要比1815年更为严重。
而到了2022年,其实诸多信号已经显示,2022年注定不可能“平淡”。
2月20日前后,昆明和广东分别下雪了。
然后大家就开始关注俄乌局势了,不再关注气候异常。
但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是,2022年3月,乌克兰和欧洲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雪,这也算天气异常。
今年“异常”各个城市都有反应。进入2月中旬,江苏、安徽、浙江重庆等地下雪,尤其是杭州下大雪。
进入5月,最近陕西部分地区下雪。
往年北京4月清明期间,气温会升高到24度左右,最多到4月底下雨,气温再回去几天,但是今年,5月5日立夏,气温飙升到30多度之后,忽然级转急下,最低温度一度降低到10度以下,而且连续多日。
每年都是5月1日假期收起冬装甚至秋装,今年是明明把冬装都收起来,却不得不再次拿出来。因为北京的冬天是有暖气的,所以毫不夸张的说,那几天的气温比冬天还冷,5月中旬我重新开启了电热毯和电暖气。
以我在北京生活十多年的经历,这种气温是绝对的异常。
当然,气候异常影响的并不是单纯的气候。
科学研究表明:
2021年的气候异常到底将导致什么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还需要历史以及更专业的人来论证和推演。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2021年前后的各种灾难,以及往前推,2018年就开始发酵的割裂主义、地区对抗,伴随着瘟疫(以及瘟疫可能夹带的生物攻击的可能),和正在发生的俄乌局势,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复杂和危险。
2022年的世界将会怎样,我们不得不往坏处想。
首先是疫情(瘟疫),就目前来看,“外方输入”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世界并不是因为疫情才割裂的,但是疫情肯定让世界更割裂。
其次是粮食危机与饥荒。我们现在因为承诺进口俄罗斯粮食,而俄罗斯是产量大国,所以我们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但是,全球粮食危机问题是日益彰显的。乌克兰作为产量大国陷入战乱,大量人口涌入欧洲,欧洲不得不考虑能源和粮食问题;另外黎巴嫩、阿富汗等国粮食供给原本就有问题,在这次危机情况下会怎样?不敢想。
再次是战争问题。瘟疫+饥荒和战争自古都是有可能捆绑的。接下来的战争将如何走向,是个大问题,而新时期的战争不是单单的枪炮的战场上,而且也会更复杂。
现在和1816年比,我们肯定有了更多对抗极端天气的能力和条件,但是各种灾难叠加,今年注定是很难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未雨绸缪,幸运相伴。
~~~~~#
有同学说,不能因为5月初不热就推断夏天热或不热,这个问题咱们补充下,抛砖引玉,欢迎探讨。
首先,非常非常专业的气候问题包括全球气候系统运行规律,咱们等真正的专家来说。只说咱们的水平可以大概推论出来的。
地球是个生态系统。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从内部到大气层,一直在运动,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值得参考。
时间上,1815和无夏之年是前车之鉴。
空间上,蝴蝶效应,没有一片空气是单独存在的。
冷和热都是有规律而且要适当平衡的。
根据全球历史数据,去年全球异动和1815很像,今年北半球的气温很低,所以今年有可能像1816,北半球整体气温就是低于往年,低温必然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歉收、疾病(伤寒感冒肺病等)。
但是我们暂时没有1816年印度、非洲和南半球比如澳洲的数据,可是现在我们都知道印度是异常高温。
那么印度的高温在印度也会导致死亡、旱灾、瘟疫等问题。
地表高温继续引发野火或火山地震,也未必可知。
高温和低温时间,必然还会有交流互动,那自然会出现气旋、以及随之而来的飓风等问题。伴随着这些自然问题,背后除了表现出来的洪灾、飓风等,还有可能出现生物群体比如菌群的迁移。比如洋流和候鸟本身也在经历变迁。一部分印度高温里进化过的菌群进入低温的北半球,说不定就是瘟疫。
北半球已经发生战争了。而且生化武器据说也在使用中。战争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农业歉收问题会更严重(乌克兰春耕被耽误了),比如能源供应(欧洲部分国家停气),随之而来的是粮食危机以及其他危机(比如电力供应问题)。
那么2022年,全球局势会怎样?
气候导致多少次生问题?
还是有很大想象空间的。
确实,坐标湖北某农村,家乡以沙梨闻名。
家乡家家户户已经有十到二十年的成熟的沙梨种植史了,每年的四月为沙梨开花授粉季。
为了提高产量,每年梨花开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进行人工授粉。就是把 一部分先开好的花摘下来,取出花蕊上的花粉,用白炽灯之类的高温烤成熟,然后用带橡皮檫的铅笔之类的,将烤成熟的花粉一朵一朵的给树上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十多年来这套增产的方法一直很管用。
今年各户果农也采用了同样的授粉方法,但现在已经到了结果的时节,根据自家几亩地结果的成果来看,相较往年,出现了80%以上的减产,别家果园也基本上是这个情况。
十几年来,这种情况还是头一次,据老果农父亲说,是因为今年四月沙梨开花季气温反常,也就是气温冷所造成的这个结果。
分割线——————————————————————
随手一写,没想到收到了这么多点赞和评论,就再多写点。
关于近几十年来,父辈经历过的,以及自身亲身经历过的,可能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种变化,再说两个事件。
第一个是乌龟,可能是是陆龟,也可能是水龟,具体答主没见过,所以没有办法考证。
据父亲描述,在他们小时候,乌龟这个东西特别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房前屋后,水池水沟农田,反正到处都是,这在答主今天看来,简直是一件根本无法想象,且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的印象里,乌龟一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稀有的物种……那种房前屋后到处都是乌龟在爬的景象……难以想象……
自我记事起,乌龟就没有出现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过。据父亲讲述,大概在八十年代左右,这东西就开始慢慢变少了,直至我出生那会儿,野生乌龟在我们那块地基本上是绝迹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东西会不会是被吃绝迹了的,答主也问过父亲这个问题,父亲回答是绝不会,因为这东西的肉实在是太难吃了,即便是在当时各方面物资那么匮乏的情况下,也没有谁弄这东西来吃。
也就是说,曾经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的乌龟,可能单纯是因为气候变化?也有可能是环境变化?所以从到处泛滥走到了绝迹的地步。
第二件事情是龙虾,没错,就是当今饭桌上,尤其是夏天的一道热门菜,龙虾。
在答主的记忆里,小时候,也就是十岁那段时间之前,在我们那里是没有龙虾这个物种的,好像是在十一二岁那一年,村边的池塘,田边的水沟,以及水稻田里,渐渐开始出现了小龙虾,然后用了仅仅不到两年,小龙虾这个先前没有的物种,就变成了一个到处泛滥的物种。
池塘里,田边引水渠里,水稻田里,凡是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龙虾的身影。那个时候到处都是龙虾的盛况,我想应该和父亲那个时候到处都是乌龟的盛况,相差不大吧。
好在,相较于乌龟,龙虾这种东西它好吃……后来……大家都懂得……
再后来,差不多也就用了四到五年的时间,也许是气候变化?环境变化?或者是因为人们爱吃?野生龙虾这个一度形成泛滥局面的物种,也走到了乌龟的老路上,到今天,在那些田边水沟里,野生龙虾几乎已经绝迹了。
不过,由于它在餐桌上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在家乡,龙虾养殖场成为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创收项目,在养殖场里,还能看到小龙虾们自由快乐地生活的身影。
多地迎来最冷“五一”,2023年的冬天会不会是一个“超级寒冬”?
5月1日冷空气挟强降雨影响全国。当日,多地迎来“最冷”的“五一”劳动节。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国家站跌至14.5度低于1983年5月1日的16.4度,打破五一纪录的同时,还打破了1951年以来的5月全月纪录。
贵州省贵阳东山凌晨最低气温降至8.3 ℃,创下近10年来同期最低气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不断攀升,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那个时候也是全球变暖被炒得火热的时候。
专家吹捧了很长时间的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在最近几年突然气候逐渐变冷了?
比如2016年1月25日早晨广州最低气温1.8℃,为21世纪以来的第二低值。城区飘雪花则为建国以来首次。
那么2023年的冬天会不会是一个“超级寒冬”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1972年发表了他那篇跨时代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可桢的论文以冬季的温度为基准,把中国五千年分为八个时期,分别是四个温暖期,四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1100年,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晚期到夏商两朝。黄河流域出现现在西双版纳才有的亚洲像。文献记载:商王武丁孔武有力,曾率部捕获一头野象。
第一个寒冷期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西周时期经历了250年的寒冷期。
第二个温暖期发生在春秋、战国、秦朝和西汉时期,前后持续近750年。
第二个寒冷期出现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了大约600年。
第三个温暖期发生在隋唐时期,前后大约300年。
第三个寒冷时期大致从安史之乱的时候开始。
第四个温暖期发生在明朝时期。时间十分短暂,而且回暖程度不及前三个时期。
第四个寒冷时期是明末的小冰河时期,这次气候变化之剧烈,绝对是500年来所仅见。
从竺可桢的论文可以看到,历史上,夏商、秦汉和隋唐时期的气温比现在还高,那时候离工业时代还远着,不存在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情况。而且温暖期和寒冷期是交替循环的。
这几年全球气候是不是开始进入寒冷期呢?
我们再来继续看看其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
2019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瓦伦蒂娜·扎尔科夫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公开了她们的研究成果——太阳活动周期新模型。并且她们发现,太阳活动将于2023年降低60%。受太阳活动降低的影响,地球届时将有可能进入小冰河期。
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时代,极寒的情况不一定大规模出现,但有些国家和地区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极端严寒,其中就包括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几个靠近北极的国家。除此之外,中国、美国受到的影响也会比较大。
国内吉林大学一位退休教师杨学祥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2011年的时候就发文说:冬季极寒可能发生在2023年前后。
在杨教授的这篇文章里,他非常明确地指出,变冷的高潮将发生在2020~2024年。
相关理论依据是:
1、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之中;
2、处在太阳黑子谷年之中;
3、处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之中;
4、2021年可能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2023-2024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事。
以上情况的两者叠加已发生多次,三者特别是四者叠加将发生异常严冬。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将加重寒冷程度。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简称PDO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差不多是11年。2020~2024年刚好处于太阳黑子的谷年。
月亮赤纬角是指月亮运行的轨道跟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
这个角度是不断变化的,最小值的时候。气温会升高,北方会干旱,最大值的时候当然就是天气变冷了,现在我们处在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
当然,这些专家的研究结果都有待现实检验。
2008年的冬天发生冰冻灾害给南方造成了大面积的停电,不少交通要道都给冻住了。
一旦严重的冰灾导致停电和封路,就可能像2021年7月20日的雨灾的郑州,到处都是没有电与互联网的荒漠地带。
因为无网,支付系统就无法使用,大型超市没法开业。只能收现金,而现金在群众的手里极为有限,完全无法周转。
冰雪灾害也会严重影响粮食和日用品的物流,造成流动性的短缺。
在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寒冷的冬季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奥密克戎变异新冠病毒疫情已经造成了国内几次疫情反复。超级寒冬的到来,疫情防控形势只会更加严峻。
尽管国内的粮食安全是没有问题的,但气候灾害等还是会对我们造成巨大的冲击。国内的部分物资,尤其是部分生活必需品,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紧张;
面对可能到来的“超级寒冬”,建议大家应适度地、分批储备一些食品、日用品、现金和取暖用的物资;
国家储备已经足够支撑全国几年的粮食。如果每个家庭再准备多一定的粮食和应急物资,对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青陆 (qinglu2000),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阅读最新文章
今年的气候不算反常,更不是小冰期到来气候变冷。而是气候变暖的结果,是有规律可循的。
入春以来,几次强寒流使初春比冬天还冷,但也使整个春季的降水比往年增多。这都是气候变暖后大气环流增强的结果。冬天的气候还比较稳定,入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靠近赤道,使热带空气膨胀上升流向北极,遇冷下沉后,把蓄积了一冬的冷空气赶向南方。以填补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虚。南方的春天在没有冷空气时升温很快,强冷空气一来就回到冬天,使整个春天忽冷忽热。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①特点:气温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图
大气环流增强后,全球冷热交换频繁,升温最明显的地方在两级,进入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称为北极放大,使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不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因为这些地方是冷热空气交汇区,容易降雨,从而降温。
所以,以后在春天极强冷空气南下将常态化,甚至可以把一些地方冻住。这就是美国大片?后天?的理论基础。
在评论区持小冰期到来观点的朋友认为:
“小冰期概率大,确实变冷了,夏季可能会极度干旱”
其实,今年冷空气南下频繁的原因是大气环流加强,其结果是两极冰雪加速融化,亚热带和暖温带雨水增多。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冷热空气交汇频繁,今年夏天雨水只会增多,并且还会有大到暴雨。咱们拭目以待。
切记,受单一气团控制是不会下雨的,全球很多干旱地区就是如此。只有冷热交汇,来自海洋暖湿气流才会达到露点,从而凝结下雨。
今年4月以来全国气温波动过大,只谈累计平均气温偏高,就是真话只说一半误导人;
将下图数据结合各自的实际体感,更能体会到只看“平均值”的荒唐所在。
全国整体反常不反常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老家那个四川盆地内部丘陵山区的小县城有些反常。
4月11号晚上,我们老家出现了最大风速达到37.4米每秒的强烈阵风,相当于13级,堪比台风登陆的场景。破了建站近70年来的记录,这种强度的狂风放到整个四川盆地来说,应该也是极其罕见的。
与狂风掺杂在一起的还有因下击暴流引发的短时强降雨。1分钟降雨7毫米,3分钟20毫米,10分钟51.5毫米!这个短时雨强超过去年郑州短时雨强的三分之一还多!
狂风加暴雨还没算完,还有大小如鸡蛋一般的冰雹从天而降!风雨雹三碰头,反正我活了30年还没见过这阵仗。
而且,从4月11号到今天,不到1个月的时间,这个深处四川盆地内部的小县城已经遭遇了4次大风天气过程。除去4月11号那次,其他3次的最大风速也基本都在8到9级左右。可能把好多年才有的这么多次大风在一个月之内刮完了。
不知道这算不算反常……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
对于华南地区,可参考香港天文台官网开放的百年气候数据集:https://www.hko.gov.hk/sc/cis/climat.htm
华南地区民谚有讲:
坐标云南,我觉得可以说是很反常了!
往年清明节前后,我们这里的气温普遍就能到30多度了,但是今年!清明节那天去扫墓还穿的很厚!4月份的气温大多都是20多度,早上基本都要穿外套!
现在进入五月份,我看了一下未来一周的天气,最冷的一天还有19度!其他普遍24、5度,和往年相比,最起码有6、7度的温差!
长这么大,印象里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见!
22年天气异常是无需争议的。
1月:冬季风暴Izzy 造成1000,000人断电
1月:马拉西亚7洲遭受大洪水袭击
2月:德克萨斯洲 被大雪、雨夹雪、冰雪重创
3月:热浪袭击南极洲,这一事件前所未有,颠覆了对南极气候系统的预期
3月:印度迎来122年以来最热的月份,跳过春季,直接进入夏季
3月:热带气旋Gombe造成非洲莫桑比克50多人死亡,且非洲南部的飓风越来越致命
4月:阿拉巴马州拥有全球最多的龙卷风预警
4月:热带风暴Megi造成菲律宾120多人死亡
等等。
让大家最影响深刻的应该是中国近期温度和降水的异常。
5月以来,全国2000多个国家站里,有170多个站点在5月上旬某一日的最高气温打破了有史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气温。但是随着冷空气的不断介入,气温偏冷的范围一步步扩大。
按照常理来说,5月以来的冷空气较少越过长江以南,及时过了长江,也基本不会翻过南岭,但是前一段时间的几波冷空气一路南下至南海中部,甚至向西南越过云南直达缅甸。这不仅在5月显得异常,在冷空气强大的冬季都是罕见的。
再加上,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强降水开启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地出现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除此之外,整体的降水偏少。
有如下几个猜想:
2022年1月15日爆发,喷发产生了大气冲击波和海啸席卷全球。
20世纪以来,全球地表最强爆炸是什么?
有人说是1908年的西伯利亚通古斯卡大爆炸,有人说是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陨石雨,还有人说是1961年的“沙皇”氢弹试爆。顶级期刊Science的最新文章显示,2022年的汤加火山爆发,超过了以上所有事件。
它产生了30公里高的云体,58公里高的火山烟柱,冲破了平流层;其冲击波在6天内绕地球转了4圈。综合判断,它爆发的猛烈程度,和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类似。
但是,汤加火山爆发的时间很短(仅10分钟);喷发过程又在海底进行,较多喷出物溶解在海水中。
因此,汤加火山爆发后,进入大气层的喷出物远远不如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喀拉喀托火山、坦博拉火山,以及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据多国科学家测算,汤加火山爆发后,进入大气层的喷出物体积,仅为皮纳图博火山爆发的十分之一左右。
故,汤加火山暂时没有影响全球气候的能力。近期的中国天气异常和汤加火山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有没有间接的影响,还需要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比如,南半球的极端天气、以及全球的ENSO。
西风带非正常波动的罪魁祸首是拉尼娜的持续影响和全球温度的升高。
一般情况下,极地地区的冷空气会受到地球西风带控制,将其圈在一定范围内。虽然也会经常向低纬度推进,但西风带控制性较强,就像一个 ” 羊圈 “,正常情况下,冷空气这些 ” 羊 ” 大都会被西风带这个 ” 羊圈 ” 圈在极地地区。
在全球变暖和极地放大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北极地区升温明显,中高纬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欧亚大陆上空的西风减弱,导致西风带这个 ” 羊圈 ” 不再像以前那样牢固,被圈在极地的冷空气更容易突破西风带向南 ” 一泄而下 “。
综上:
近期我国中东部冷暖起伏大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阶段性波动和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
我也觉得,按理来说一进五月份长三角地区就要开始天气闷热了,但是我看上海的天气预报,直到五月中旬还是在20℃左右晃荡。
对于我这个原本生活在海拔1000多米+气候干燥地区的北方人来说,这倒也算是个重大利好——平常户外活动会少出很多汗,比去年舒服太多了。
然而坏消息是,全年的积温有可能偏低,利空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生产。不过不用担心,我国政府高瞻远瞩、早有准备:
最近几年,一到春末夏初时间,感觉湖北天气老是满30减15
也不是反常,只是周期性重复罢了
太阳活动周期影响着地球上的小周期,气温偏低不是反常,只是历史重复而已
疫情、经济、信心 这三样今年都不会好,明年会更差,没啥原因,周期到了罢了。现在所做的一切,只能缓解,而做不到逆转。真正一切好起来要2024年了,再具体点就是2024年9月左右,下一个太阳周期顶峰,届时疫情会突然消失、人们会明显感觉一切好起来、对未来更有信心。
这个就是周期的力量,也是大自然的力量,人胜不了天,只能顺势而为
坐标黑龙江,五一居然飘雪了,而且下了一整天,很厚。关键是前一周还出现过二十几度的高温,这种变化真的很奇怪。